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1_4_5_9

2013/9/24 22:20:28

第一章 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

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方法?
给自己激励来促使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化被动为主动。

要为了长期目标做短期的牺牲,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但是不一定做得到。

奖励与表现呈“倒U型关系”,激励可以促使人们更好的表现,但是超过某一点后,激励的压力会变的非常高,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不能专注手里的工作。

作者的实验在印度做,类似美国公司一样,把这些工作外包给印度,即使使用高额奖金,在印度其实也没多少,降低实验成本。

损失厌恶:人们失去自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会产生痛苦,失去同样数量的金钱带来的痛苦大于得到同样数量金钱带来的愉悦感。

实验证明,发放高额奖金对简单机械操作类工作可以提高奖金,但对需要人们动脑子的劳动可能适得其反。

引发自我表现的过度激励可能来自电击、高额薪酬或社会压力,在所有的状况下,人类与非人类在事关根本利益力求超长表现时,他们的实际表现似乎比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差。难道这就是高考发挥失常的原因?

通过每次奖金少一点,发放的次数多一点的方式,产生持续的激励效果,从而避免一次高额奖金带来的负面作用。

第四章 自我偏见:为什么我的点子比你的要好?

自我偏见的利弊

  • 当你理解自己在工作和思想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引发专属感和自豪感,你就能鼓励自己和他人怀着更大的兴趣投入到目前的工作中。
  • 迷恋自己的见解和成果会让自己僵化,不能随机应变,拒绝别人的意见。

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可以被我们利用,也可以应用到别人身上。例如鼓励别人帮自己做工作,引导他们工作是他们完成的财富。

第五章 报复的本能:为什么我们寻求正义和公平的对待?

报复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本能。

惩罚别人时,大脑的一部分活动与人们体验奖励相关联,惩罚别人的决定似乎与快感有关联,那些大脑纹状体激活程度高的人,对对方实施的惩罚就越重。实行报复,即使付出代价也要报复,这种欲望有生物学基础,种种行为事实上能够获得快感。

在受到伤害,觉得要报复的那一刻,人们似乎不在意要惩罚的是谁——我们只想让某人付出代价,而不管他是代理还是主体。例如,移动乱收费,我们会对移动的某个客服发火,而不是针对移动公司这个主体。

减弱别人对我们报复的方法:

  • 郑重的道歉,但对不起的次数用多了,就会失去效果
  • 延长对别人造成伤害和他实施报复之间的时间间隔。

报复是痛苦,而非愉悦,当然报复也会产生激励效果,例如《基督山伯爵》。杰弗瑞·卡森博格被迪士尼解雇后,创办了梦工厂,并拿迪士尼的童话故事开玩笑。

第九章 感情的偏好: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

"一个人的死亡是个悲剧,但是100万人的死亡不过是个统计数字"——约瑟夫·斯大林

我们愿意付出金钱、时间和努力帮助可识别的受害者,但面对“统计数字”的受害者却不采取行动。

影响你行动和关注度的因素:

  • 你需要与受害者接近,不只是空间的距离接近,还有心理上的密切程度;
  • 生动感,自己亲眼所见或体验,或者被描述的栩栩如生,能够感受得到;
  • 杯水车薪效应,你是否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真正的解决问题。对于地震受灾,你捐的钱产生的作用十分渺小,你会觉得这样有什么意义?

救助假设病人的假设疾病这个目标过于抽象、过于遥远,不足以唤起我们的同情心,不能打开我们的钱包,不符合上述的前两点。因此对于预防性的疾病捐助会少于针对某个病人的关注。中国的很多社会问题,大众不怎么关注也是如此吧?

理性思考的人会以自身的利益为首,无论什么条件下,都会做对自己有益的“正确”选择。

因此,如果希望别人可以帮助你,就要充分利用上述的三点,把问题具体化、拉近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通过制定规则的方式,如规章、道德准则来鼓励目标群体去关注和做出期望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1_4_5_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