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组成:(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工作方式)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计算机网络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
计算机网络分类:(1)广域网(WAN):几十到几千千米,使用交换技术
(按分布范围) (2)城域网(MAN):5-50km,采用以太网技术
(3)局域网(LAN):几十到几千米,使用广播技术
(4)个人局域网(PAN):10m左右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连是通过路由器实现的。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带宽:通信线路允许的信号频带范围 (赫兹)
(2)时延: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3)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宽度
(4)往返时延
(5)吞吐量:单位时间内的通过某个网路的数据量
(6)速度(数据率、比特率)
OSI,TCP/IP,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以及各层协议
OSI分层 (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分层(4层):网络接口层、 网际层、运输层、 应用层。
五层协议 (5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 应用层。
OSI分层 (7层)每一层的协议如下:
物理层:RJ45、CLOCK、IEEE802.3 (中继器,集线器)
数据链路:PPP、FR、HDLC、VLAN、MAC (网桥,交换机)
网络层:IP、ICMP、ARP、RARP、OSPF、IPX、RIP、IGRP、 (路由器)
传输层:TCP、UDP、SPX
会话层:NFS、SQL、NETBIOS、RPC
表示层:JPEG、MPEG、ASII
应用层:FTP、DNS、Telnet、SMTP、HTTP、WWW、NFS
每一层的作用如下:
物理层:通过媒介传输比特,确定机械及电气规范(比特Bit) (传输原始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将比特组装成帧和点到点的传递(帧Frame) (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运输管理)
网络层:负责数据包从源到宿的传递和网际互连(包PackeT) (传输数据单元,实现互连)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报文传递和错误恢复(段Segment ) (负责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会话协议数据单元SPDU) (负责会话,建立同步SYN)
表示层:对数据进行翻译、加密和压缩(表示协议数据单元PPDU) (通信系统交换信息)
应用层:允许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 (用户与网络的界面)
TCP/IP模型
网络接口层:通过网络发送和接受IP数据包(帧)
网络层:相当于OSI的无连接的网络服务
传输层:负责应用进程之间的端到端的通信(TCP,UDP)
应用层:接近用户的一层,包含所有高层的协议(FTP,SMTP,DNS,HTTP,RIP)
协议,接口和服务的概念
1.协议
协议就是规则的集合。在网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循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部分组成。
2.接口
接口是统一结点内相邻两层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是一个系统内部的规定。每一层只能为紧邻的层次之间定义接口,不能跨层定义接口。在典型的接口上, 同一结点相邻两层的实体通过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SAP)进行交互。服务是通过服务访问点SAP提供给上层使用的,第n层的SAP就是第n+1层可以访问第n层服务的地方。每个SAP都有一个能够标识它的地址。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类似于邮政信箱),但和通常所说的两个设备之间的硬件接口是很不一样的。
3.服务
服务是指下层为紧向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也就是垂直的。对等实体在协议的控制下,使得本层能为上一层提供服务,但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注】一定要注意,协议和服务在概念上是不一样的 。首先,本层协议的实现才能保证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到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即下面的协议对上层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其次,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另外,并非在一层内完成的全部功能都称为服务,只有那些能够被高一层实体“看得见”的功能才称为服务。 接口是 信息调用的出口 ,服务是 建立在 协议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