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来点好货。
这是Sir近来看后,回味最多的一部剧。
坦白说,现在的评分对它不公平。
IMDb7.4。
豆瓣更低,只有6.6。
虽然105人参考意义不大
暴殄天物啊。
Sir有必要为它“伸冤”。
英剧——
《秘密》
出自英国iTV。
《每日电讯报》概括得极为精妙——
内容充实,观感绝佳的四集剧。
斯图尔特•乌班的剧本将事件中的情欲、伪善和自欺欺人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跨度20年,发生在北爱尔兰,一个民风淳朴的小镇。
当地人都是浸信会的成员,教会联系着彼此生活。
男主科林是个牙医,有才。
多金。
体壮。
但,从已有四个孩子(妻子肚子还怀着一个)。
且妻子之前曾堕胎三次。
我们隐约知道,这是一个需求旺盛的男人。
女主哈泽尔,幼儿园教师。
年轻貌美。
也貌似家庭美满。
但,从她与丈夫的对话,我们嗅到她对他职业(警察)的不满。
不用猜了,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肯定一拍即合。
镜头毫不避讳。
前10分钟就将奸情一览无遗。
从装出不经意的扫视。
到含情脉脉的凝视。
在一次游泳课,心照不宣地互相挑逗后。
狗男女,搞到一起。
但这是一个小镇啊。
博览群片的我们都知道,小镇里,没有秘密。
很快,牧师发现这对不伦恋。
以大家长的宗教介入——
伴侣互相原谅,重修旧好。
哪有那么简单——
就像你告诉一个胖子,减肥不能吃鸡,胖子从此会更想吃鸡。
没过多久,两人又滚一起。
以真爱的名义。
可惜,作为信徒,离婚是不被允许的,这个污点,不仅影响你,还有你的家人。
“为了孩子”,男主提议,让“不幸福”的伴侣早早脱离不幸。
杀。
自此,剧集不过才播了四分之一,而几乎没什么“意外”,他们就成功了。
也许这就是某些影迷不满的地方吧——
它将一宗本该上社会新闻头条的罪案,讲述得朴拙平实。
像个不会修辞的小学生。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俱全,但过程无惊无险,文字平平无奇……
这正是《秘密》妙的地方。
它要的不是刺激的犯罪,烧脑的缉凶。
它是想借由这宗离奇命案,走进人物更隐秘的内心,发现生存的悖论。
它要的是——人性的困境。
Sir前不久刚好在《知乎》看到这样一条问题——
《文章如何写出笔力?》。
网友@王诺诺提到一点——
《面纱》中,出轨的妻子在丈夫去世后,遇到旧情人,有没睡。
电影没,毛姆小说有。
有没睡,就是笔力的体现。
电影充其量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就是因为这个小区别,小说则让我想到了人性。
你看最后,女主角可以悔恨,但她还是要犯错。她可以在梅潭府“重生”,但重生后的她是不是也带着人性的枷锁?她或许爱上了自己的丈夫,但爱多爱呢?一场瘟疫真的能够成就一段美好爱情故事吗?一个人死了,真的能让另一个人改变吗?
投射在《秘密》中,就是女主哈泽尔的挣扎。
她爱他老公吗?不爱。那为什么跟他结婚。
她想杀他老公吗?不想。那为什么愿意当帮凶?
她后悔杀人,甚至觉得跟男主的每一次做爱,都在被上帝的眼睛审判。
为什么又搞了?
而,既然肯为一个人杀人,又为什么,在扫清障碍后,又“放弃”他。
一次次背叛,一次次推翻,但每一个决定,不都是她深思熟虑,做的决定?
这正是生存的悖论。
说白了,《秘密》不关心谁杀了人,怎么杀人。
它关心的是,一个人(教徒)距离凶手,有多远?
诚然,该剧贯穿的宗教背景,不禁怀疑导演是不是有一颗黑宗教的心。
尤其是,几乎每次不洁不伦的行为,都是在上帝的见证下发生。
无处不在的戒指。
向牧师保证时被打断的车声。
甚至胸前不离身的十字架。
但Sir依然想为该剧“伸冤”。
看《秘密》时,Sir总会想起李沧东的《密阳》。
两者同样披着宗教外衣。
只不过,前者站在犯罪者的视角,而后者,站在被害人的立场。
《密阳》最戏剧性一幕是——
当丧子后的全度妍皈依宗教,好不容易“走出来”,决定遵循教义,去监狱面对面“宽恕”凶手时。
凶手也跟她一样信了教,并抢先一步,原谅自己。
全度妍崩溃了——
你怎么可以在我们没原谅你之前,原谅自己。
而在《秘密》,宗教对于主导这一切悲剧的科林来说,同样是“工具”。
泡妞。
杀人。
乃至自己的一切遭遇。
一个真心悔改的大恶人会比其他普通的罪人
在天堂中享受到更多的快乐
都是上帝的旨意。
他真的信仰上帝么——
答案不言而喻。
宗教不是困难的避难所,更不该是犯罪后免于良心责备的安全辩词。
我犯了罪,于是上帝夺走了我儿子
但因为大卫的忏悔
上帝饶恕了他,他成了伟大的国王
我也受到了惩罚,我也会被原谅的
《秘密》不是在黑宗教,是在认真地探讨宗教的救赎作用。
更毛骨悚然的是,《秘密》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科林和情妇哈泽尔犯下的这桩案件,曝光时,震惊了整个北爱尔兰。
男主演内斯比特的姐姐,当年就住在科林对面——
他们曾雇用同一个清洁工,她还多次出入科林家,参加他的首任太太莱斯利举办的聚会。
而科林当年更是小镇上备受尊重的虔诚教徒。
在他的牙医诊所,甚至不允许《嘉人》《时尚》等世俗刊物的出现。
在该剧中,导演刻意给出一个工作桌面有《娇妻》杂志的讽刺镜头。
科林犯案后得以逃脱,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他的虔诚——
没人愿意相信,如此爱家爱教会的基督徒,竟然是衣冠禽兽、杀妻凶手。
为了将这个故事搬上电视荧幕,编剧斯图尔特•乌班做了大量功课。
走访犯人的邻里亲友,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甚至把科林庭审上的发言,原封不动地放进剧本。
例如这句“两个人一起跳华尔兹”。
就来自他现实中的证词。
在Sir看来,这段庭审,是该剧蓄力已久的大高潮。
一个人崩溃后残余的理性。
既是报复又像自残。
痛苦,悔恨,震惊,愤怒,最后都归于对丑陋粗鄙但不以乡愿为转移的现实一声沉重的喟叹。
从这个角度说——
《秘密》指出了这个和平正义社会深处的脆弱,一次出轨就能将其摧毁。
每个人都在全力守住自己的秘密。
也许你没干过男女主人公干过的事。
但谁敢赌,那些事,没有多多少少在你心里过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