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课程改革之前后

导 读

新时代高效课堂应该有怎样的新形象?课改路上遇到的难点问题如何突破?走向未来的高效课堂如何建设?多年来一直倡导并持续关注高效课堂建设的中国教师报,特别策划了“全国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趋势研讨会”,特邀多位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专家,碰撞思想,分享智慧。本文为众说高效课堂第二期。

做课改要有一颗纯粹的心

徐明

中国教师报是我们课改人的聚集地、教导团,某种程度上更是我们的精神原乡,让我们在高效课堂这面旗帜下,共同研究、共同反思、协力前行。

无疑,高效课堂改革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课堂的动与静、快与慢的辩证关系,以及学科素养落实,等等,有些问题还会引发一些争论。但是反过来说,是不是因为存在某些问题,我们就质疑高效课堂的实践与价值呢?我认为不应该。我们要反思,反思高效课堂的实践,反思高效课堂的价值,以进一步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初心。

站在基层实践的视角,立足寻找现实可能的哲学方法论,就当下高效课堂建设趋势而言,我认为有三对关系值得思考。

一是前和后的关系。一方面,课堂改革要前瞻,未来的课堂会突破有限的时空概念,走向更广阔的课程概念;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善于往后看,要看到中国古老的教育智慧和世界集大成的教育家的智慧。

二是上和下的关系。一堂课本身是知识的运行,呈现出思维的逻辑,它的下面是生活的底色,上面则是人。因此,课堂、生活、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下一步高效课堂改革需要研究的一个趋势。

三是加和减的关系。课堂上,师生在什么问题上、什么时候做加法,什么问题上、什么时候做减法?

一方面,每位教师都有无限可能,但同时也必须考虑教师接受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堂的现实可能。对于当下的课堂改革,从跨界的思维来看,教师要敢于拆掉“自己的房子”,然后把自己的东西和学生的东西揉在一起建造“新的房子”。因为成功的改革从来都不是强调谁战胜谁,而一定是相向而行的妥协。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本真课堂共同体活动中,着力突出“非常6+1”的要求,就是想在处理上述三对关系上做一点努力:

第一是备课,教师备课的基本功不能丢;第二是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新的学习载体,也是一个必然的方向;第三是练习和作业,不管学习的方式怎么变,没有练,就没有习得;第四是多媒体的应用,许多教师用PPT,到底是黑板板书的替换,还是一种师生融合式的参与;第五是细节的创新,体系化的课堂、流程性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基础的夯实,但更多细节的捕捉却成为师生终身的记忆;第六是课程的迁移,就是以课程的理念引领优化我们的传统课堂。

为了将这六个方面融合起来,并落到实处,我们还提倡要让每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带一个学生社团,这是潜移默化的一个“1”。

总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课改进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在理想和现实中间,追求可能、可行的方案。对此,我也有两项自我要求:一个是信心,我们要相信高效课堂,坚持走下去;另一个是定力,我们要以巨大的定力来推动课改。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影响的不只是个人的功名利禄,更是中国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话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我想,只要每个改革者都有一颗纯粹的心,就能更好更快地推动我们的课改。

|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走向“真、灵、动”的未来课堂

龙宝新

大凡课改在发展中都要历经三个阶段,即成长、成熟、成功,它们构成了课改的三部曲。课改成长的标志是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的引入,课改成熟的标志是一套可迁移、高效能的教学模式与课堂技术的形成,而课改成功的标志则是其有力回应一个时代面临的教育难题与源自社会的关键课改需求。

面向未来的高效课堂改革应强调三个字:真、灵、动,它们构成了高效课堂改革的三大着力点。

第一个是“真”。课改要做出成效、走向成功,就必须突出一个“真”字。如何打造出真实、真效、真切的高效课堂,走出作秀、仿形式花样课改的囹圄,需要强化四个课改基点:一是在课堂中要有真实的思维活动发生,二是要有真心的师生交流互动,三是要有真格的交锋与展示,四是要有真正的教学效果。在课堂生态中,判断真实思维是否发生的依据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没有学习真问题的自然涌现和现场解决问题的机制运行。要判断真格展示、交锋交流是否在课堂中发生,我们就要看课堂交流中有无新思想、新观点的显现。传统观点认为,课堂是知识输入流转的过程,而当代新课堂相信:教学的天命是引导学生突破知识、生发创意、形成思想,是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其自身经验融合,诱使真正的理解、思维、学习在课堂中发生。这才是教学的真效,源自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个性化、经验化、生活化理解,而非知识在其大脑世界中的逻辑运算。在有真效的课堂中,教师唤醒了蛰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真知灼见,一连串滚烫的新认识、新想法在学生头脑中汩汩流淌。

第二个是“灵”。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是学生在课堂现场中灵性的展示、灵气的彰显、灵动的参演。“灵”是学生生命存在的迹象,是学生自由思想的外显。让学生成为自由的思想者,成为会思考的智慧创造者,是高效课堂的终极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灵性的存在和展现,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创”,即教师用教学的创意、创新、创举诱发学生创意、创新、创举的迸发。在授课过程中,优秀教师心灵、思维全部介入,一系列教学创意呼之欲出,全新的教学创举加入课堂,成为启动学生灵性闪现的一串钥匙。在创造性教学进程中,教师用教学创意、创举能“勾出”隐藏在学生大脑世界中无限的新知识、新智慧,诱发学生的灵性在课堂中涌动,一个个灵动的学习者脱颖而出。在教师的教学创意和学生知识创生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师生共同演绎出一个高创意、高品位、高效能的课堂世界,不断逼近创建成功课改的目标与梦想。

第三个是“动”。在课堂上,许多教师都在使用一些以学为本的新型教学手段,如思维导图、课堂展示、小组研讨、项目学习、自主评价等,这些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身动、心动、脑动,无论哪一种动,都是真实学习在课堂上发生的标志,都是教学真效生成的源头。课堂为学生而存在,教学为学习而存在。在学生心灵缺席、思维缺席的课堂世界里,学生始终处于“被学习”的状态,始终扮演的是“教师教学活动配角”的角色,永远难以成为积极、主动、自由、投入的学习者,一切教学效果的形成都必须经由学生“灵动学习”的中介来实现。

|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通过观察学生促进深度学习

陈静静

课改总会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开始阶段轰轰烈烈,起步都很快,但是做着做着就会遇到瓶颈。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问题是我们的课堂改革缺少真正的实践性方法论,教师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立足点。而这个核心立足点就是学生的学习。

上海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说是世界领先的,但他们的学习时间也是“领先”的,大部分学生的一周学习时间为60个小时,而芬兰学生只有30个小时。同时,上海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又是不足的。怎么办?我想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观察学生的学习。

我的观察方法是:第一步,选择一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对这名学生进行近距离观察,根据时间的推进研究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第二步,收集这名学生所有的学习证据,细节越清晰越好,比如学生的语言、行动,本子上写的字,与教师的对话等,都记录下来,形成这名学生完整的学习证据链。第三步,体会、寻找其中的关键事件,联系前后发展脉络和过程进行分析。这个关键事件就是一个学生进行学习的转折点,一般会有五种类型: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学生的心理是不是安全、舒适的;学生在认知和学习过程中,有哪些特别的思考方式、学习方法,以及精彩表现;许多教师经常说,一节课上完后不知道怎么改进,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看学生的学习困难出在哪里,并想办法解决;学生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是什么样的,同样是结成小组,有的小组之间关系非常融洽,每个人轮流发言,但有的小组是小组长把所有的学习机会都霸占了,其他人只能“陪太子读书”,这种情况一定要改变;看学生学习成果呈现的过程,即看学生笔头写出来的东西,是他的思考成果、学习成果,是他真正在这节课上获得的新知。第四步,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学生站在同样的视角,尽可能去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困境及独特的思考方式。第五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完整证据,与教师共同反思和重构课堂,使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

未来高效课堂发展的趋势必然围绕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展开,需要思考几个方面的要素:第一是认知层面,我们不能再满足于低阶的问题,要让学生去高阶认知,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第二是情感层面,学生必须是全身心地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安排了学习任务才去完成;第三是人际状态,每个学生都要自我接纳,因为他在课堂中是平等的,学生自我接纳的同时,还要去接纳同伴,能够与他人协同,这是人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

|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

对分课堂成就新型高效课堂

张学新

对分课堂,是基于脑科学的高效课堂。这种课堂型态本来为大学设计,后来自然延伸到了中小学。可以说,它是不分学段、不分学科、不分规模的,简明易用,即学即用,普适性强。

对分课堂即先教后学,合作探究。任何一项新内容的学习,都是从讲授开始,教师精讲留白,充分而不过分地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先教后学,以讲授开始;把先教后学变成先学后教,然后合作探究,就是自主课堂。两种课堂形态结合在一起,即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也强调合作探究,也就是说对分课堂是传统课堂与自主课堂的折中融合,把课堂对半分割,一半做课程讲授,一半做自主探究。

先学后教非常有价值,但也有缺憾,就是系统性和效率不足。因此,我们把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结合后,系统高效,适合传递知识;自主、合作、探究,适合培养能力,一个重视教法,一个重视学法。

为什么对分课堂是高效课堂呢?因为讲授本身也能促进学习,如果教师水平足够,先教后学是非常高效的知识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教师引领之后,配上任务单学生进行独学,就会更有效果、有深度,就会在讨论时产生高水平的问题,并且被高水平的教师处理之后得到有效的回答。所以简单来说,自主课堂最大的价值是引入了课堂讨论,但是被弱化的讲授使学生的讨论水平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对分课堂强化讲授,既提升了教的效率,又增强了讨论的质量,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对分课堂是源于脑科学的,我们引入西方脑科学教学的著作,体现了深刻的教学原理。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学习的核心属性是迁移;对分课堂的核心就是对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整合心理学四大学习理论和教育学三大教学理论的65个教学原则,从外在的奖惩激励到内在的成就激励,也让学生爱上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 作者系复旦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十看学校课改发展趋势

孙铁龙

我是课改的受益者。从初中做到高中,因为课改,学校才有了无限的发展可能。

站在校长的角度,高效课堂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学习的动力看。传统课堂强调学生学习主要为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过好生活,这是相对功利的追求。而在新课堂的学习小组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靠的是团队素养、集体精神、互帮互赢,用小组的团队荣誉,激发学习团体的动力,最后达到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提升,除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还上升到家国情怀、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到了这层境界,才达到我们育人的核心价值目标。

第二,从学习组织形式上看。传统课堂是班级授课制,强调统一,是被动式学习。新课堂是小组学习,在相对固定的学习组织中每个人又有不同的分工——这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小组学习未来会发展成学习共同体,以发展为共同目标和共同需求,团队分工更灵活。

第三,从课堂学习的内容看。我们要从碎片化的模仿运用到整体理解运用,然后从碎片化的自主合作探究到整体建构继而解决问题,最后到整体的大自主、大合作、大研究的研究型学习建构。

第四,从课型的关注和研究看。新课、复习课、实验课、习题课等,不同课型除了坚持自学、展示、反馈等环节外,接下来应该对课型进行具体研究,进一步细化不同课型的建模问题。

第五,从课堂技术上看。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为课堂科学改进提供了更多可能。

第六,从学习工具研究看。工具的应用要尽可能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第七,从学习环境上看。教室要从教的地方发展为学的场域,进而发展到实验室、图书室、体验室,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

第八,从课堂模式上看。课堂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只要是基于学习真实发生、深度运行的学习流程,都应该受到认可和应用。

第九,从导学工具上看。教师从指导、辅导、诱导学生被动接受,转为利用好导学案,按照流程、方法、链接,让学生主动接受,继而达到任务驱动下的主动学习。

第十,从高效课堂理念看。过去教师告诉学生鱼只是一种吃的食物;后来教师给学生一个鱼竿,也就是给了学生工具和方法,教会学生钓鱼;现在教师要为学生建一个池塘,围绕池塘营造生态系统,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构建有益问题,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的价值。

| 作者系陕西省大荔县城郊中学校长

征稿

给高效课堂的100个建议

2019年初,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今年要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

可以说,从掀起“课堂革命”到“打造高效课堂”,聚焦课堂主阵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明晰,而高效课堂作为新时代建设新课堂的代名词,也成为基层实践者的普遍追求。

多年来一直倡导并持续关注高效课堂建设的中国教师报,特别策划了“全国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趋势研讨会”——这场关于高效课堂建设的30人高峰论坛(G30教育峰会),达成了“西安共识”,并通过4个版面整体呈现了专家的思想成果。然而,面向未来的高效课堂建设,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需要不断通过研究和实践找到更恰切的路径和方法,需要更多的人出谋划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课程改革之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