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维塔的眼泪——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可是。。。

这是在我拾起kindle重新开始阅读不久,在多看上下载的一篇《低碳博弈》中,关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开幕上,来自斐济姑娘拉维塔所说的一句话“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可是气候问题对我们的影响却最大。”

最近,想了很多关于富裕和贫穷的问题,一来本人学的是经济,不自觉的对这方面有着些敏感;二来听闻在社会相当富裕的香港地区竟然存在着相当强的仇富心理,不免心生诧异。“落后就该挨打”,中小学的历史书中一谈到清朝末年必须会冒出来这么一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老邓同志曾经描绘的美好愿景。曾经的曾经,这些也被自己当作金科玉律一样存于心中,鞭笞着自己一路向前。只是,回头再看,一切并非那么回事。

富裕,其实是一种特权。这种特权并非存在于富人们享受到了什么别人享受到了的什么,而更多在于富人从穷人那里剥夺到了什么。

既然通过环境开头,就用环境问题来谈论好了。我们一直谈论着pm2.5的爆表、超标,在我们脑海中这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付出的代价。但是,我们更细一点去看,什么样的人最不受这种代价的影响——那些有钱人。他们或者可以出国旅行,到其他地方去享受更好的阳光和空气、或者可以在家里、在小汽车上乃至工作大厅里安装各种净化器、空调,享受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四季如春。他们把健身搬到室内,把工作搬到室内,可以一年365天都在这个室内到那个室内,闲闷了再跑到某个还仍然保留着四季如春气候的地方继续呆着,彷佛世界各种美好祥和。可是,这中间的所有能源消耗,污染制造落在了谁的身上——那些所谓的穷人。他们正如太平洋的斐济岛国一样,什么也没有做,可是青山没了、绿水没了、天气愈来愈无常、而各色各样的从未见过的疾病也莫名降临在他们身旁。或许他们原来没有工作,但是,有江河湖海提供水源和牲畜植被,有森林草原可以锻炼他们的体魄气概。原本的他们,或许可以生活的还算不错。然而,现在,他们必须为了缴纳自然水费获取干净的水源而挣钱、为了缴纳电费获取洁净的空气而挣钱、为了缴纳房租获得容身之所而挣钱。一旦他们停止了挣钱,这所有的一切或许都将与他们远离。有时候,甚至连挣钱这件事也不是他们想或者不想的,那些穷人们得不到好的教育、得不到好的资源,他们挣钱的方式更多的是拼着体力,而现实中的体力也更多的意味着这些人得经常处于户外甚至于更为苛责的环境中,他们挣钱的方式,更有可能是拿着姓名去换。

在这个年代,有一个词是万万不适宜的,那就是“知足常乐”。现在的我们不能知足,因为一旦选择知足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说不定哪一天,这一切也将莫名其妙的被剥夺。现在的自己,最害怕去做的事情就是回忆童年。倒不是因为自己的童年有什么阴影,相反,是因为自己的童年总的来说还是好的。那时,井里打上来的水是可以直接引用的,那时,我们还是可以经常在山林里奔跑的,那时,河流是可以随便游泳的,那时,长江以南还是可以看到真正的大雪皑皑的。而现在,雪是脏的、雨是脏的,空气是脏的,夏天是滚谈的,冬天是颤栗的,原来人人都可以免费享有的东西现在都成了有钱、花得起钱的人的专利。

再谈谈这次哥本哈根会议中最大的丑角,也是我最厌恶的国家——美国。

或许,很多人都喜欢美国,都希望去到美国。这一点也不奇怪,就好比过去穷人家的孩子都会羡慕地主家的,可以享受着那么多新鲜的,有意思的东西;可以获取更好的教育,可以更好的开拓眼界。可以在我眼里,美国也正如过去的地主一般。是的,这个国家富裕起来了,而这个国家富裕起来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霸占。美国每户家庭都拥有着至少一部小汽车,美国人享受着全球最低的油价,在美国一块钱可以买一打袜子——别和我说一美元可以抵六元的人民币,在他们国家一美元就和我们的一块钱用着是差不多的。所以也不要怪苹果的产品为啥在中国这么贵,其实在他们眼里和美国的价钱差不多,这都是为了保证差不多的利润罢了。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耗是全球最高的,却同时在国际事务上最是特立独行,单方面撕毁《京都议定书》,在哥本哈根上也是最没有诚意的一个。

或许,也会有人很率性的说,那些受气候变化的百姓不会移民啊。那些享受不到好的的人才更有动力努力挣钱,为经济做贡献啊。权且不谈移民的困难和工作的难觅,在这里,我还忽略了那一批最最弱势的群体——动植物们。

不想再谈论下去,想要了解的自己查资料吧。只是这样下去,生物多样性恐怕将不复存在,而活下来的人,该是只有那最有特权,最富裕的少数了。

看来,现在的自己也是充满着极强仇富心理的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拉维塔的眼泪——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