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三听《少年闰土》有感

      11月6日——7日,我和同事四人一行参加了由北京华樾集团主办,榆林市榆阳区教研室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展示活动。来自全国主题学习实验校的教师们经过层层选拔,参加这次决赛的老师向与会教师呈现了十几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其中,来自山东临沂东城实验小学的管艺潇老师和榆林逸夫小学的刘文成老师执教了同一课《少年闰土》,回校后又接着听了我校郑主任这一课的公开课。“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在继听完三节《少年闰土》后最深切的感受。

  她们或是从作者及他的作品介绍入手,或是以回顾写人方法为切入点,总之各有特色。管艺潇老师的教学设计别具匠心,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抓人物特点,了解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中,从不同层面勾勒、丰满了少年闰土的形象;在对“新鲜事”的处理上,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但那根“线”始终在执教老师手中,收放有度,学生读思结合,在自学中获得快乐。拓展材料出示了《少年鲁迅》,学生在对比鲁迅和闰土的生活中进一步体会出“我”对农村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主题得以升华。

  “语文主题学习”倡导双主题,即“内容情感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主题”。来自榆林的刘文成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诠释了“1+x”的模式,即课内一篇文章+群文阅读(《鲁迅的幽默》、《鲁迅先生组诗》、《他们的花园》),对于学习人物的方法,则是在《少年闰土》一课的学习中习得的,拓展阅读时只是进行了迁移,学生随着深入阅读,不仅“得法”,而且对鲁迅的了解也更为深刻了。(这是本节课学习又一得)

  说到“一课一得”,我想结合学习心得及自己的听课体会,作如下理解——所谓“一”,是简明、具体的意思,即不贪多求全,明明白白就好;“得”的主体是学生,得什么?结合三维目标,我认为可以总结为:得意、得言、得法。在郑主任的这节课上,我觉得体现尤为明显的是“得言”和“得法”。

  “得言”,就是吸收课文中的精彩片段,领悟作者的表达顺序及篇章的脉络;对文本字词的推敲,领悟表达方法。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描写,郑主任引导学生先从整体把握:(  )的景、(  )的人、(  )的猹,然后运用“重读关键词”的方法练读这一段,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延伸到习作教学中。

“得法”,就是阅读、思考的方法。唯有方法的获得才是最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一课时中,她仅以第一自然段为“范例”,教给学生理解、背诵的方法,如何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学生通过课堂实践获得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回顾以往的教学,我们会把教材挖地三尺,从字、词、句到段、篇、章,不把教参上的重难点剖析透彻绝不罢休。自从听了这三节“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我顿然领悟到: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大胆取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翻看《“语文主题学习”思行录》,更让我明白了课堂教学要重点突出,讲求“一课一得”,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也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集中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我们在设计每节课时,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整合学习资源,在“教给方法”和“落实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你可能感兴趣的:(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三听《少年闰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