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疲软,8颗定心丸,茶企你吃了吗

         2016年有机茶生产贸易合作会议,通过会议学习和交流,获得很多的信息,如认证认可的常态化,作为生态文明的建设的举措(不可或缺的工具),已经不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认证认可不仅仅保底线(无公害,GAP的认证),更要拉高线,体现农产品市场的增值,现在看是将取消认证的蜂蜜和枸杞,随着种植加工技术的管控专业化管理,也逐渐重新纳入认证的试验范畴。

        在认证认可中,由于茶本身的特殊性,大家对茶的关注的都很高,媒体的报道也是不少,在这中间,自然就有不少的误解,今天听茶科鲁成银的报告,得到一个客观、理性、深度的分析。

一、目前企主要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质量安全-消费者最关心的

每年媒体都在报道茶叶的不安全,比如外行以为洗茶是在茶叶的洗农残(“洗茶”其实多见于乌龙茶、黑茶等发酵都高、嫩度低的茶叶,准确来说是“醒茶”,为了使茶香气更好的展现出来)

(1)茶叶农残超标的零容忍

在消费者调查中,农产是他们首要关注的,有机茶中检出农残的概率大概有1%,更别说其他的茶了;茶叶中农残有,但不超标依然标准很低,消费者很难接受。

(2)重金属超标,铅,稀土-负面报道很多

如今年安溪铁观音,普洱茶的销量很受这个影响,福鼎白茶负面报道很少,很受消费者喜欢。

(3)非法添加物质(糖、香精、色素……)

有些茶容许加入香精的,但有些么有说明却添加就属于非法添加。

茶企仅仅满足不超标的标准,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茶叶产能过剩的状况下。消费者要喝到安全的茶,要去哪个企业购买,而我们的生产的茶叶非常多库存量大,类似的行业例子很多,比如我们国家生产的奶粉很多,但是还是抢购国外的奶粉,这样就出了供求不平衡的悖论,其实这些过剩的产能并不是优质产能,而是劣质产能,而优质产能是严重不足,这才是现实,优质产能的不足,导致我国消费者对于优质产品的需求,只能通过“海淘”这种方式得到满足,比如说很多中国人去日本旅游,专门购物,服装鞋帽,锅碗瓢盆,马桶,满载而归,这种对外国商品趋之如骛的采购说明我国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很旺盛的,只是在国内买不到既好又便宜的产品。

本质上看,还是茶叶生产的数量大于客户所需,但质量远远落后于消费的需求,供给侧机构不平衡。作为茶企、茶人如何做出质量安全的茶,是值得思考的。

2、卖茶难,库存量大,未来依然长期存在;

3、劳动力成本上升,采茶工人150人/天,也很少能找到人;

4、公共品牌很强,但是企业品牌很弱

比如龙井茶、普洱茶在国际上很有名吗,但是相应的企业你知道几个呢?

信阳毛尖很有名吧,但是你知道几个企业品牌好吗?

最后的真正的竞争是企业品牌的竞争,而公共品牌是企业的备书。

5、茶产业延伸链不够长,深加工利用很弱,有影响力的就是香飘飘奶茶

6、共享体验不足

缺乏认证认可专业的平台,如中农质量认证的茶企建立共享平台,消费者可以购买带放心的农产品,如嘀嘀打车,Uber就是典型的共享平台。

茶产业存在上面的问题,但茶产业是传统的产业,更是朝阳健康时尚的产业

一方面,对很多国人来说,生活水平提升,慢慢的由“柴米油盐酱醋茶”慢慢向“琴棋书画茶”转变,

另一方面,从国际视角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散而多的茶反而在国外人眼中却是优势,品种多样化,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有位印度老茶人喝到中国几十种茶后,不禁感慨“40年的习茶,白活了,从来没有喝多这么多、这么好的茶”,英国立顿的红茶在很多人眼中只不过是垃圾茶叶

综上,我们应该保持信心,茶产业前景一点问题没有,在国际国内市场依然大有可为。

二、8个方面,创新茶产业发展

1、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 有机?安全?公共品牌(备书);原产地(地名+山头名+文化)

(1)你的优势是什么的

山头文化模式:地源主义战略,如冰岛普洱

非地源模式(立顿-去地理、去文化:只关注茶本身

对于中国目前状况,第一条反而更具有特色、个性

(2)你的资源有什么

茶圈子跨越,如佛教圈子、道教圈子、驴友圈子,先融入那个圈子去,别连背包没有背过,就是驴友,有个拜北方的小女孩,喜欢佛教,就去佛教,当了个主任,然后销售茶叶。

找到自己适合的路,自己的圈子,别人做大做强,我们就不会慌,别人做大,我做我的,不受别人的影响

(3)思想观念提升-价值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的价值,去满足一些“新”需求,而不是一做茶,就往钱眼里钻什么都做产业化(文房四宝产业化,扯淡,最后都成了灾难)。其实这些需求一点都不“新”,只不过因为在供给侧一直不能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这些潜在的需求一直没有被激活。比如喝茶的杯子可以显示温度,茶叶什么指标什么的。

2、品质的提升(安全、口感).

现在很多绿茶苦味很重,青草味重,工艺需要改经

3、个性差异化满足-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独一无二----品种、工艺、地理文脉

4、生产组合方式的创新-基地源头才是核心

茶农-发挥种植、采摘的优势   最适合分散管理

企业-发挥加工、销售的优势

不能关注电商而忽视了基地原产地的管理,类似案例-广州一家养猪的管理模式

5、企业品牌的提升-普洱茶大益,乌龙茶八马

6、传播方式的创新-有效的发布,借助时下热点规划,细节打动人,如关注茶芽慢慢生长的过程

7、新茶人、新鲜血液的注入-重用优秀的新人年轻人,培养给他,给他试错的机会

8、第第三产业融合-宗教文化、旅游餐饮、体验式科普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需求疲软,8颗定心丸,茶企你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