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2再读《论语》

讲师授课,该不该收费?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也不是喝西北风长大的,也要人吃马喂养家糊口。在这个问题上,孔老爷子很可爱。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教诲焉。”(语出《论语.述而》)有前人解读,孔夫子收徒授课,要弟子拿十条猪肉做学费来,才肯教人家。这简直就是胡扯,咱得给孔夫子说句公道话。

什么是“束脩”?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要拜师学艺,必先奉赠礼物表达敬意,这个见面礼就是“束脩”,说白了就是经过风干的猪肉,可以通俗理解为拜师费或者学费。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到束脩,说做教师的也要维持生活,教书收费,无可厚非。孔子开办私学首要目的就是糊口,因为孔子当时的身份是“士人”,一无俸禄,二无土地,三无奴隶,要活命就必须自食其力。大街上有人卖鸡蛋灌饼,有人卖肉夹馍,有人卖凉皮,大家都觉得很自然很正常,为什么一个讲师授课卖知识收费,就会觉得愧疚呢?

再还原到孔子所处的时代,跟随孔子学习的弟子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不像如今孩子,背着书包来学校上课,中午晚上回家吃饭睡觉,孔子的弟子,相当于如今的寄宿生,那是要跟着孔子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这么多青壮男子聚在一起,每天要吃多少喝多少?孔子收取的“束脩”,十条猪肉,看起来很多吗?那是弟子在孔门学习时自己带的干粮伙食呀。所以,孔夫子哪里是在收取学费,分明是说,你们只要自己带着猪肉干粮来,我都无怨无悔地教授你知识学问!这一点,如今的老师谁能做到?

难道,要让孔子既当老师,又要养活那么多正在疯狂长身体的青壮男子吗?

公益讲座也是一样,我们不妨来算一笔账。以华英书苑大讲堂为例,第一,在市中心租赁房屋,每年房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第二,为了营造舒适的环境,冬暖夏凉的空调必不可少,那就要支出不菲的电费。第三,经济社会,喝口纯净水也是要花钱的,何况每次讲座都要为听众奉献一杯煮好的香浓普洱茶。这是可以金钱数字来计算的成本,还有第四,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成本,从负责维持运作的陈莹经理,到录像制作的何兄庆军,再到每一位前来讲课的讲师,全部是无偿服务。我们说时间就是金钱,每个人出卖的不都是时间吗?他们的时间成本,怎么计算?

所以,我由衷地敬佩所有为华英书苑大讲堂无偿付出的每一位劳动者。

但问题是,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知识。我对陈莹经理说,华英书苑的讲堂太简陋了,太狭小了,如果有资金,完全可以扩大规模,让更多的人走进讲堂,让更多的人分享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这不是更大的功德吗?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钱从哪儿来?

一次我去某企业授课,结束后企业领导为表达谢意设宴招待。席间与我玩笑,问任老师授课收费几何?我一怔,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要说不收费,心里自然不甘。要说收费,又似乎掉进他设好的道德陷阱。我端起酒杯,遥遥向他一敬,说讲课是与人分享,为人服务,自然是不收费的。他听罢哈哈一笑,那我们就省了银两。我说慢来,讲课是不收费的,但我身为儒家弟子,孔子门生,怎能让老祖宗的知识智慧贬值呢?你若是尊重知识学问,自然是要给银子的,而且是给的越多越表示尊重。

这回轮到他一怔,旋即大笑,端起酒杯站起来回敬我。并吩咐身边办事人员奉上一个牛皮纸信封,我摸了摸厚度,也笑着站起身来。

0572再读《论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0572再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