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未鹏, 2001-2009, Nanjing University(math, software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2009~now, Microsoft
251 pages, 2003-2011
38 blogs from www.mindhacks.cn
dark time
有人用10年才领域一个道理, 因为是被动领悟, 只在现实中撞墙了才感到疼. 可是疼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重蹈覆辙. 而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 能把短时记忆变成 hard code的行为习惯.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 你可能投入很多时间, 但是效率不佳. 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打大脑内存,时刻给予最高的优先权. 不管走路吃饭睡觉, 老是在想这件事情, 这样的时间才被用到极致.
任务切换需要很多额外的开销. 先保存当前上下文,再加载目标任务上下文. 所以, 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的多. 大脑开启一件任务需要一定的时间热身,努力集中精力, 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部激活起来, 才能进入状态.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可以锻炼, 但是完全进入状态, 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进入 flow 的状态, 需要大块完整的时间.
工作后要处理的事情很多, 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进程, 时不时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 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所以, 抗干扰的能力非常重要.
买书不用心疼. 因为是长远投资, 收益远远大于金钱投入.
记录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
如果觉得做不下去, 就硬着头皮做下去,然后就麻木了, 过了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 也就适应了. 惊人的简单.
本科毕业时微软面试过了好几轮,失败. 原因是算法基本功太差, 不知道 dynamtical programming, 编码素养不够.
看一个人, 只要看他读过的书和见的人. 这两者是一个人成长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影响力>>: 如何正确的思考
学习习惯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 人的性格和认识事物的框架是长期积累养成的. 而且人们非常珍视自己的信念. 这个信念的标准是 satisfcing 而不是 optimizing. 因为大脑中常驻的是 一个非理性自我, 以强大的情绪力量为动机, 以习惯为己任, 每时每刻都驱使我们的行为, 因为它掌握了情绪这个武器.
如何改变习惯:
意识到改变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时常注意观察自己的行为, 否则习惯会在潜意识层面让你功亏一篑.
技巧: 可以将那个非理性自我当自己的孩子来培养. 比如, 把每次的付出折算成现金收益来"犒劳"自己, 给情绪系统以甜头. 情绪就像是不听话的孩子, 明明知道是对和不对的, 还是会不依不饶地驱使你去做不对的那件事情. 因为情绪的演化历史更长, 理性的演化历史较短.
人类倾向于流于表面地理解事物. 所以要常常反问自己, 并试图讲给别人听,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理解.
抓住不变量.大量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撑技术其实都是十来年不变的东西。底层知识永远都不过时。算法数据结构永远都不过时。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都不过时。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都不过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
退订RSS. 你不用担心错过有价值的信息.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你不容易错过.
传统的阅读和思考永远优于所谓的在互联网上汲取新知识.
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 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
好资料的特点: 从问题出发, 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注重直观解释, 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 如果一个方法是以最终最简洁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 反而丢失了绝大部分信息, 也就是背后的思维过程.
逃出你的肖申克
自己是无法从强度上真正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的.
英国的神经科学实验, 让被试把自己食指被夹的压力传给别人, 结果是每个人会施加更大的力道给他们的同伴. 所以主观感受是没办法做到公平的.
世界是复杂的。
更何况,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向你保证A选项一定优于B选项:比如,
- 好好学习并不一定会有好的前程;
- 不好好学习也并不一定以后就一塌糊涂。
- 吸烟不一定短命,
- 不吸烟也不一定长寿。
- 坚持到底不一定就胜利: sunk cost fallacy,
- 而不坚持到底也不一定就失败(学会放弃也是很重要的).
- 用单一因果来解释事件是不恰当的: 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
人类天生追求确定性和控制周遭小世界. 我们希望听到你只要这样这样,以后就一定能够那样那样的安心的话.
个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一个非充分非必要的条件. 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当然,改善个人因素的确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你说的没错, 但不适合我的情况.
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思路就是沿袭旧习惯, 而不是去看事物的本质.
从信息的角度, 失败的事件中揭露出来的信息一点也不比成功事件中的信息少, 往往还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进化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需要用理性的声音去说服内心的原始人.
对付强大的习惯的最佳办法是讲自己理性认识写下来, 并常常翻看. 写下来有助于大脑深度加工, 加深印象, 与记忆线索相关联, 在更多场景下被唤起.
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并不代表你的过程错了. 结果正确也并不代表方法就一定正确.
Self-serving bias
把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 奖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耐.
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深度不够, 在浅层思考后, 便在情绪和直觉的倾向下匆忙行动, 这种匆忙的态度容易导致失败. 碰壁了, 我们被动地让事实替代我们进行思考和推理. 然而,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这种人能够迅速走在别人的前面, 在别人跌倒的地方跳过去.
我们的决策和判断强烈地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 感觉上对的事情, 你会千方百计去去实现它, 哪怕理性上不对; 感觉上不对的事情, 你会千方百计不做它, 哪怕理性上对.
《Mean Genes》上面说了这么个例子:在远古社会我们在向姑娘求爱的时候会小心谨慎,因为一次洋相会很快被传递开来从而使得我们变成整个群落的笑柄,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人口流动剧烈,人际关系变动频繁的大城市,社交失败的成本近乎于0,所以正确而理性的做法却是永远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主导行为的不仅仅是认知模块, 认知模块发完话会有更强大的情绪模块藐视上级的决定. 因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作斗争, 而是和自己作斗争.
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 因为我们对事物的热爱来自于我们的情感系统,没有这个情感系统的支持, ,我们很难在一件事情上持之以恒的专注投入, emotion 和 motion本来就是同根生. 有个真实故事中, 主人公发生了车祸损坏了情绪大脑, 从此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 .. 生活的意义来源于情感系统.
一个实验: 两组人, 分别要求记7位数和2位数, 走过有巧克力蛋糕和沙拉的屋子, 而记7位数的人更可能选择蛋糕. 因为记忆数字过载了我们的高级认知模块,使得它无暇和原始大脑的决定作斗争.
我们对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 倾向于就眼前的得失进行决策, 因而我们天生目光短浅. 人们的娱乐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 就是立即获得愉悦, 而无即刻的损失.
我们发明各种认知办法来诱使或要挟情绪大脑同意去做一件事情: 向朋友承诺, 加入互助学习小组, 减肥违约金, 圣诞节省钱俱乐部等.
在娱乐和学习之间, 为什么投降的一方反而是代表这更高级认知能力的理性大脑? 因为漫长的进化在我们的金银中刻下了一些"硬编码"的特性, 我们会本能地做些简单的判断和条件反射.
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 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很容易屈从于情绪大脑发下的命令: 把事情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勤劳收集有利证据,自觉忽视不利的解释和证据.
我们每个人大脑中都有思想钢印.这道钢印由经验打造, 用自尊来维护, 牢不可破, 比钻石的硬度还要高.
让我们陷入麻烦的, 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而是我们自认为知道,却是错误的知识. 与其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不如自己试着去发现自己的错误.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 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 越用越强. 改变既有习惯, 自制力是不够的, 因为无法自制是情绪大脑并不知道或不承认这件事情是错误的. 要认识到大脑的局限性, 让它摆脱最原始欲望的诱惑, 利用情绪大脑本身的动力来推动自己想做的事情.
棉花糖实验中, 成功抵制棉花糖诱惑的诀窍在于,通过各种方法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让自己盯着棉花糖, 让自己忙于干其他事情, 使大脑处于忙碌状态.
curse of knowledge
由于知道某个知识, 反而影响了判断. 换位思考其实是个陷阱,因为决定行为有很多隐秘的因素. 价值观是一个人内心非常强大而又隐蔽的东西,我们很难摆脱自己的价值观而真正从另外一个人的价值观去考虑.
functional fixedness
如果你都不知道你大脑做了哪些假定, 又怎么去打破那些假定
创造行思维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跟不同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人交流. 如果你自己没法跳出框框, 那么至少找一个跟你拥有不同框框的人对照一下.
Think out of box
思维中的这些隐形的框就是扼杀创造性的罪魁祸首.
把思维过程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 成为了思考本身的对象, 有利于发现隐含假设.
情绪大脑的几个基本属性: 高优先级, 黑盒, 迅速但粗糙.
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当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同时存在的时候, 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倾向把自己的行为动机归因于外部动机,因为外部动机更看得见摸得着, 而内部动机则较为隐蔽, 内心的小声音太容易被外界的喧哗所遮蔽.
毁掉孩子对事物本身的兴趣的最好办法是给物质奖励. 当物质奖励和兴趣同时存在时, 前者更看得见摸得着, 而且我们的大脑对于物质刺激更为敏感.
overshadowing effect
当行为存在多个可能的解释时, 更吸引眼球的解释往往会占上风, 不管其是否真正的解释.
wishful thinking: 自我认知的需要掩盖了真正的动因
some things are better left unsaid. 不去推测情绪大脑黑盒的内部逻辑, 反而得出更准确的判断. 因为推测往往不正确.
我们行为的最深层动机来源于情绪大脑, 它指引着我们绝大多数的日常行为.
Attachment theory
一个人成年后的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与其儿童时父母的相处模式有很大的关联性. 这是一个参照系. 形成了下意识的假设.
最难改变的心智模式
自我实现预言
相信智力是天生的. 夸孩子聪明, 而不是夸他努力. 这样孩子就会避开难题.
无法证伪的命题
假定别人总是怀着恶意.
逃出情绪牢笼的两个手段: 改变行为,观念跟上; 改变观念, 行为跟上
Mindfulness
再认知是杜绝负面情绪的产生; 而 mindfulness 则是训练自己对负面情绪的宽容度.
情绪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 我们的本能是赶紧找个屋檐躲起来,而mindfulness 则让我们能够安然走在雨中.
所有心智模型都是错的, 只不过有些让你更苦逼. 心智模型就是佛教中的"妄念".
你的意识是一个空屋子, 而来来去去的情绪则是到来的客人, 客人会不期而至, 也会离去.
不随便调动负面情绪,因为 , 万一我错了,岂不白白生气了?
little Miss sunshine
Frank: Yeah. French writer. Total loser. Never had a real job. Unrequited love affairs. Gay. Spent 20 years writing a book almost no one reads. But he's also probably the greatest writer since Shakespeare. Anyway, he uh... he gets down to the end of his life, and he looks back and decides that all those years he suffered, Those were the best years of his life, 'cause they made him who he was. All those years he was happy? You know, total waste. Didn't learn a thing. So, if you sleep until you're 18... Ah, think of the suffering you're gonna miss. I mean high school? High school-those are your prime suffering years. You don't get better suffering than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