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

本期“世间读书会”,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素书研究协会师资部长、导师督导洪爱明老师,为我们分享《素书》。

这次读书会,我们采用的是访谈形式。

《素书》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它总共只有1360个字,小小的《素书》究竟蕴藏着怎样强大的力量,能让洪老师连续十多年对它执着地研习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洪老师的解答。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1张图片

洪老师:我做过很多分享会,很久没有采用访谈的形式了,对我而言,有一些新鲜感,同时也需要更多地学习。“世间读书会”是一个严谨的组织,为了办好这期读书会,他们曾和我在网上多次沟通,这种做事的认真态度,让我很受触动。在此,我要向他们致敬。

访谈内容

主持人:看到洪老师对读书会的肯定,我们非常开心。读书会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我们曾在“世间读者群”讨论过《素书》。有人说这是一本奇书,也有人说这就是一本《道德经》,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而一本书总是离不开作者本人,我先抛一个小问题:这本《素书》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洪老师:据张商英《黄石公素书·序》云:“《素书》为黄石公所撰, 传于张良;张良未得传人, 将《素书》带进了坟墓;至西晋之乱, 盗发张良墓, 《素书》才得以传世。”

关于黄石公有很多种记载:

《史记》卷55《留侯世家》中说:“张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桥上遇见一老父, 经过进跪其履, 三次平明等候, 终获‘一编书’, 读后则为‘王者师’。赠书老父自称‘(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此书可叫《太公兵法》,而非《素书》。”

许保林的《中国兵书通览·素书》疑是张商英取《黄石公三略·下略》的本旨而广其说。

在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中,“黄石公祠”条里也说到了黄石公。“益州之西, 云南之东, 有神祠。克山石为室, 下有神奉祠之, 自称黄石公。因言此神, 张良所受黄石公之灵也”。

以上都只是传说,但它表明,《素书》的作者不一定是黄石公, 也不尽是张商英,应自汉至宋的许多文人不断完善的结果。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究竟两千多年前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有太多的说法,太多的记录,导致有些内容与真相背道而驰。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需要认知的是:传承带着一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2张图片

素书的核心是“道、德、仁、义、礼”。我们通常将“德”理解为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善心。而两千多年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更多的不是用道德感来评价事情,而是“祥或不祥,吉或不吉”。《史记》中讲到项羽要杀战俘,一句“杀俘不祥”,便断了他杀俘的念头。道德感凌架于真相之上,是在明朝。朱元璋出身卑微,连个像样的名字也没有。做了帝王后,自然要找个像样的祖宗,结果找到了理学家朱熹。朱熹很有学问,为“四书”做注。朱元璋要求天下学子,参加考试,必须以朱熹作注的四书为标准答案。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道德感成为至高无上的东西。而古圣贤的文章,仅仅从道德感上去理解,是非常狭隘的。

素书就讲一个字:福 。中国人对福的推崇和喜爱无以复加,说一个人有福气,是对生命最高层次的羡慕与肯定,所有好的事情都可以叫福。气呢?简单理解就是气数。福气,不妨理解为福的气数。人的生命有气数,一份事业一段关系有气数,一个国家的政权也有气数。气数充沛的时候,不需要那么用力,那么辛苦,事情自然就可以办成。当气数衰竭的时候,则相反。《安礼章第六》中有一句话:“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3张图片

主持人:听完洪老师对素书的介绍,想必大家对这本奇书有了大概了解。我查阅过汉语字典有关于“素”的理解,素有本色、质朴、单纯的意思,还有“本来、向来”的意思,那么,《素书》中的素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本书为什么要叫《素书》呢?

洪老师:“素”第一个意思,是一种纺织品。秦末汉初,甚至更早,没有纸张,写字要借助其他媒介。有的刻在兽骨上,有的烙在青铜器上,有的写在竹简或木片上。我们现在常用一个词,叫“学富五车”,这个车上装的就是竹简。司马迁当年写完《史记》,竹简是一担一担抬进宫给汉武帝看的,工作之辛劳,非今人能想象。古人也把字写在纺织品上,其中有一种是最初加工的纺织品,就是今天说的粗布。我们猜想,当年这篇叫《素书》的文章大概是写在一块粗布上,甚至可能没有题目。所以,《素书》是以材料来命名的,不过这是猜想,无从考证。

“素”的第二个意思,是一惯一直的样子。我们再延伸,今天如果来组词,首先想到素的词语是什么?朴素。何为朴素?就是没有经过雕琢,是事物本来的样子。《素书》写人性,写世道,始终在描述事物本来的样子。不管你喜不喜欢,认不认同,世道都是那个样子存在。所以,素书就是世道的说明书,人和人,人跟事,都是以因果为逻辑来解释。用文章中的话来说,就是“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4张图片

主持人:《素书》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学习,然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难免在传承中发生大的变更和转向,对于当下的我们,如何结合生活,学习《素书》,是个问题。现场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洪老师能否从教育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学习《素书》?

洪老师:用传统文化教育孩子,非常好,前提是“解行并重”。解是理解,行是践行。行当然很重要,但解更优先。解如果偏差了,没有到位,行起来,至少会比较辛苦,甚至有些扭曲。解要有正确的解,也就是正解。教育孩子,也得从解开始,也就是从理解“道、德、仁、义、礼”开始。

我以德为例。今人所理解的德,通常是道德品质的德,这样太狭隘。孔子去世前,对子由说:“知德者鲜矣!”德,用素书里的话是:“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一个有德行的人,他会有一份心,去关注别人的需要,满足别人的需要,简单来说,就是让别人通过自己,有所收获。这个“德”与《易经》中的厚德载物的“德”是相通的。是不是品德越高尚的人,他能承载的东西就越多?我想不是的。举个例子:有些人特别高尚,可是对身边人的需要不管不顾,连最亲最爱的人的欲,都不能满足,连一个小小的家族都承载不了,你能说他有“德”吗?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素书》中的德与之相近。

“德者,使万物各得其欲。”这和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关。那时人分等级,最高等级是圣人,一个人想要做圣人,就要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不仅对人,还有对山川、河流,这对圣人是一种提醒。我们没有做圣人的愿望,至少也要使身边的人得其所欲。

所以说,我们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孩子,首先必须自己对传统文化有所理解,并且是正解。都说父母要做好榜样,榜样就是一定要处在自己的角色当中,父亲做好一个父亲,母亲做好一个母亲。打个比方,父亲和孩子一同被老师叫去批评,儿子要虚心接受,父亲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威严。这也是礼,守好礼,守好自己的身份,才能成为榜样。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5张图片

主持人:有人说《素书》是中华第一谋略之书,也有人说这是一本成功学、厚黑学,还有人说读对了是浓缩版的《道德经》,读歪了是部《孙子兵法》,请问老师如何看待这些评价?

洪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学术化的问题,如果是做学问,挺好;如果不是做学问,不要太过执着。这些都不是圣贤的本意。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在法的层面,论述的角度不同,道的层面,却没什么两样。大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同的方式阐述。

我不太同意仅仅把《素书》当作是“中华第一谋略之书”,当然我也不反对,“谋略”本身是中立的,就像是菜刀,既可以用来切菜,也会切到手指,有些人还会拿去做坏事,可菜刀还是那把菜刀,重点在于自己的取舍。

《素书》本身是弘扬正道文化的一篇文章,属于大同的范畴。传统文化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素书只是其中的一棵树,还未必是一棵苍天大树,它与《易经》没有办法比,只是易经的一个部分。我们虽然在传播它,但没有必要放在一个过高的高度上。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6张图片

主持人:听了洪老师这么多解释,大家一定好奇,洪老师是出于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接触到《素书》,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认知让您决定潜心研究、致力推广和用心实践这本书?

洪老师:2000年,我在学校里上课,也为社会各界人士上课,给很多人答疑解惑。这样的工作,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还是蛮高危的,因为解惑的同时,我自己也会被很多问题所困扰。

我有一个亦师亦友的老师,他叫梁成斌。每回碰到疑难,就去请教他。他总是用几句古文回答我。我觉得他的话好精准,恰恰合乎局面,合乎我的心情。时间久了,向他打听,找文章来看,觉得普通寻常,没有细究。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自从这个问题,突然蹦进我的脑子,我就有了思考的动力。张良在当时是个名人,《素书》那么简单,要去测试那么厉害的一个人,黄石公在测什么呢?所谓大道至简,那些最了不得的道,因为简单直白,人们最容易当一回事。我猜想黄石公是为了让张良对《素书》产生一种虔诚。我开始重视《素书》,发现里面的语句,放在书上,像扔在路边的石头一样平常。可是当它安装到一个具体的生命里,就开始熠熠生光。我对《素书》生出了敬畏。

后来,我有了一个愿望,跟更多的人分享《素书》。我在用生命验证《素书》里的话,通过素书研究协会,向更多人分享《素书》的生命养份,我就像是个“搬运工”,大家可以叫我“快递小哥”。

如何推广呢?我只能寻找有缘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素书》,并且践行它,我很欣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这个时代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用什么治病呢?法治当然很重要,但仅仅有法治是远远不够的。孔子告诫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你用正见治理,用刑法约束,老百姓就不想犯法,但是没有荣辱心。许多人为了不犯法,会钻研各种变通的法术。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让德治理,让礼约束。老百姓既会约束自己,也有荣辱心。

举个例子,大家很重视食品安全,可法治再怎么严,也治不了根。当人们对丑陋的心理,没有嫌弃心、耻辱心,法治是没用的。研习《素书》,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意识,这对时代而言,是件好事。我跟着梁成斌先生系统地学习《素书》,他始终有一个很有力的告诫:学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学做一个好人。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7张图片

主持人:《素书》蕴含有道家合理的治国思想, 又汲取了历史的经验、民间智慧, 采取了夺天下与治天下合一的理论, 但是我不太能理解书中一些为人处世的说法,如:“国将霸者士皆归, 邦将亡者贤先避”;“恶其迹者须避之”;“同贵相害, 同利相忌”。这些见危先躲、见恶就避、见利眼红的行径, 是私心太重的表现,如此理身、理家、理国似乎缺少一些“正能量”,老师如何看待和理解呢?

洪老师:《素书》非常正能量,而且是很接地气的正能量,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它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在。“国将霸者士皆归, 邦将亡者贤先避”,它说的是一种现象,字面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将要成就霸业,很多士人就会来到这个地方;一个国家如果要灭亡了,很多贤者就会离开。我们反过来理解,一个国家能否成就霸业,就看士有没有归。民心终究跟着士人之心走,士归了,民就会在这个国家安居乐业。士人之心,最重要。它描述的是一种现象,一种世道,一种因果。以此提醒君王,尽量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素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说明书,整篇文章充满了选择权。世道摆在那儿,就看你如何作出选择。

讨论环节

读者:洪老师,您能否结合生活,展开说一下“同艺相规”?

洪老师:规是通假字,通“窥”。古人的职业素养很相近,因为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种职业,都想做到顶级,所以都想从对方身上学到一点知识,有时甚至会偷窥。你可以理解为美丽的人性,也可以理解为丑陋的人性。它可以称为上进心,也可以称为好胜心。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8张图片

读者:“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请问为什么 “德足以怀远”放在第一位呢?人之俊难道只做好这个层面就够了吗?

洪老师:站在组织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人之俊”当成领导层,领导者需要带领一群人做事,核心是经营好团队,领袖的“德”远比基层员工的“德”来得重要。“德足以怀远”,是一个重心。此外,领导者自然要做到“信可以使守约”、“守职而不废”等要求,只是不必多说了。领导者德才兼备,方能使员工各得其所欲。一个人想要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根源是德行,当下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德行,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让孩子愿意为别人考虑,懂得与人分享。人越在高位,越需要德。否则只能培养出一个器,君子不器的器。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9张图片

读者:素书既然是说明书,又为什么可以随自己喜好作出选择呢?

洪老师:一个机器说明书上写了一二三四五条操作方法,有没有人会为了贪图方便,只按一三五操作呢?汽车说明书上明确写着熄火之前先关电源,还是很多人不会照着做。你想图方便,只能牺牲汽车的使用寿命,这就是代价。没有好坏对错,人生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由自己选择。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10张图片

读者:今天我是第一次来参加读书会,对《素书》的理解是浅层次的,老师说要找到正解。《素书》里对“道、德、仁、义、礼”的正解是什么呢?

洪老师:第一章全都是名词解释。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这个观点,这是一句很重要的话。字面理解:道、德、仁、义、礼,是一个共同体,它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的五个面的呈现。我们学传统文化,要放到古典哲学当中去理解,重视天人合一。《史记》每一个世家后面,都有“太史公曰”,那段话展现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典哲学讲的是:顺天,顺势,顺道。

道,涵盖的面太广,我们以后再讲。

德,我在前面已作了解答。

“仁者,人之所亲。”这是一种心态,对万物怀有一种关怀的心情,最终自己也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快乐。

“义者,人之所宜。”关键是宜字。举个宜的做法:人与人沟通,发心是好的,还要配上好的表达方式。你不能借着自己好的发心,对别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这样反而会伤到别人。你应该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说,比较合理,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赏善罚恶,是个大学问。我们说治理一个国家,三个法宝就够了,一曰号令,二曰斧铖,三曰禄赏。关于赏罚,这是在作一个提醒。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我分享一个例子:我有两个孩子,儿子六岁,女儿三岁。作为父亲,我更偏向于女儿,因为她惹人怜爱,回家要抱抱我,帮我拿拖鞋,非常贴心。因为心里欢喜,有时我会给她一颗糖。儿子见了,也要糖。我果断地拒绝了他。

“为什么不行?”

“你比妹妹大。”

“为什么大的人就没糖吃?”

“因为会蛀牙。”

我用父亲的身份镇压他,他得不到糖,心里一定会不服气,转而可能去欺负妹妹。这事看上去是子女的问题,引发的都是父母。我们做家长的,都在赏罚,从治理团队的角度看,这是很糟糕的。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在确定人伦秩序。这个礼不是礼貌,是说一个人搞不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就无以立了。你们现在尊我为老师,我可以用老师的口吻与你们说话。如果把这种身份带回家,显然不合适,甚至有可能影响夫妻关系。我们的身份总是在不停地变化,没有守好礼,没有摆好位置,就会失去立身之地。老子说:“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是一个人的底线。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11张图片

洪老师:最后,我为大家作一个读书建议。“读经典,必得从窄门入,才能走向宽广。”这是圣经里的话,我拿来作引用。读经典一定要精读,深入理解,不管是《论语》、《素书》,还是《道德经》,它们所呈现的思想都很相近,研读一本,将来也就能学会融汇惯通。《素书》是一个很好的读书载体,好在只有1360个字,却是人间最好的世道说明书,值得阅读,更值得研习。

主持人:再次感谢洪老师的分享。一本小小的《素书》,为我们打开了开阔的阅读视野。相信以后,通过阅读《素书》,联系生活、事业、人际关系,可以更好地阐述各自对生命的理解。就像洪老师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书永远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生命体验。愿我们醒时有书可读,睡时有梦可做。

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_第12张图片

摄影:傲慢的鱼、以天空的名义

这是我们世间读书会的第十二期,欢迎大家聆听

加入读者群,请私信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间读书会丨洪爱明·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