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四书《孟子》【59】

2016-05-07 华杉

没有什么事做不到,主要是看做领导的,能不能率先垂范。领导能做到,大家都能做到。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zi)疏之服,飦(zhan)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齐疏之服,飦粥之食,疏,是粗布,齐,是缝边,丧服,上衣叫衰,下衣叫裳,疏衰裳齐,就是粗布衣服,缝上衣边。还有斩衰,是不缝边的,表示哀痛,没有心思装饰打扮自己。飦粥,是比较稠的粥。吃粥,也是表示食不甘味,也不要美食,就喝点粥。

滕文公的父亲滕定公薨逝,滕文公就问然友,然友,是他的傅,辅佐教导他的老师。滕文公说:“以前孟子在宋国跟我有一番谈话,至今念念不忘。如今遭遇父丧的大变故,我想请您去问问孟子的意见,我再决定该怎么做。”

然友就到邹国去问孟子。

孟子说:“方今王道沦丧,礼崩乐坏,世子独有慨然复古之心,这真是好事!人子遭遇父母之丧,哀痛迫切,至情至性,只是竭尽自己的心,不肯有丝毫亏欠而已,别人不可强求,也不能阻拦。曾子曾经说:‘父母在世时,有奉养之礼;父母去世时,有安葬之礼;祭享之时,有祭祀之礼,自始至终,礼无不尽,也是心无不尽,这就是孝了。’诸侯之礼,我也没有专门学过。但是,我听说,人生下来,要三岁才能免于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子女也要为父母服丧三年,这三年,穿的是粗布缝边的丧服,吃的是比较稠的粥。从天子到庶人,都是这个理。”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回国,把孟子的话一一告诉滕文公,滕文公下了决心,仁政就从这三年之丧开始!就把这事定下来,宣布了。这一宣布,在滕国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要行三年之丧,可不只是他一个人,大家都要跟着,同姓老臣和百官都不愿意,反对说:“我们的宗主国,鲁国的先君,没有这样做。我们自己的祖先,就是滕定公,当初父丧时也没有这么做,到您这一代就改变祖先的做法,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志》上面说:‘丧祭之礼,一律已从先祖的规矩。’道理就在于,我们是从这一传统继承下来,您怎么能一个人改了规矩呢?”

三年之丧,是周公定的,后来荒废了,滕国贵族官吏们,说要守祖先的规矩,但是他们说鲁国先君,却不追溯到第一任君主周公,而是后面已经改了祖先规矩的人。

滕定公见群臣不听从自己,他倒没有怪大家,而是反躬自省,对然友说:“我以前啊,也不是一个好学问的形象,成天张罗的,就是骑马射箭,游戏驰骋,所以家里的叔伯兄弟和朝廷百官,对我也不满意,都不相信我能成大事,也不相信我真能守三年之丧。您再去帮我问问孟子,怎么办?”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chuo)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又到邹国问孟子。

孟子说:“世子见群臣不从,能反躬自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非常好的。送终之礼,实起于哀痛迫切之至情,人皆有此心,这是不可以他求的,完全在于尽自己的心而已。孔子曾举古礼说:‘君父薨逝,做世子的,自己不理朝政,以百官之事听于大臣之长,自己居次守丧,喝粥,面容毁悴,以至于有深黑之色,即临孝子之位,朝夕哭泣,则大小官吏无不悲哀,都是因为太子带领的缘故。’在上位的人如果有什么喜欢,在下位的人一定加倍的模仿。君子之德,就像风;小人之德,就像草;风往那边吹,草就往那边倒。所以这件事情完全决定于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然友回来复命。

滕文公说:“孟老师说得对,这是完全在我!”

滕文公遵从诸侯五月而葬之礼,搭了一个草棚做丧庐,在丧庐里住了五个月,没有发布任何命令,一切政事谓之冢宰,五个月下来,百官和族人都有感悟,觉得他很知礼。到了下葬的时候,四方诸侯使臣和人民来观礼,他颜色的悲戚,哭泣的哀痛,所有的人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没有什么事做不到,主要是看做领导的,能不能率先垂范。领导能做到,大家都能做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早读四书《孟子》【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