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魔方”为何在此地达到了极致

当“地球胃·黄土高原”以她气势磅礴的英姿,孕育并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时,一批批国内外地质学家,纷纷投身于对她的研究和征服之中。

刘东生,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且是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华夏魔方”为何在此地达到了极致_第1张图片
刘东生

1954年,刘东生参加国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课题”,他惊奇地发现一个现象:黄土高原的土层存在红、黄两层以上。他把黄土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又发现一个秘密:黄土里面居然含有大量孢粉,即“孢子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

黄土高原红、黄两层以上土质结构的发现,为破解“地球金坨”的成因打开了思路。大量“孢粉组合”的发现,可推断出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物种多样性,以及该地区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人类饮食习惯的传承等。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土层的大量植物孢粉,被雨水冲刷后会有一种“芳香的味道”,与大雨过后湿润的“空气味道”和“泥土味道”相似,还与雨后花草和树木释放出来的挥发性油脂味相似。文人墨客们常常把这种气味描绘成“大地的味道”、“生命的气息”、“母体的味道”等。大多数人都觉得这种气味清新怡人,甚至,还因其芬芳的香气而收集起来,装瓶销售。

这种“芬芳的香气”与人类的繁衍生息、文明进步和生活习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人类能不能通过一种手段和技艺,把这种美妙的香气还原出来,并保存起来呢?

100万年前,黄河流域的人类以野果和围猎为生,并逐渐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的种子和花粉,夹杂着树果、草籽、菜籽等,在风的传播下,四处飘荡,最后变为黄土高原土层里的孢粉。孢粉里第一次有了“粮食的味道”。

对粮食的种植、加工和使用,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开端,是“人类”脱离“猿类”一次智慧和技能的提升,这比野果的加工和使用高了一个档次。因为粮食的使用更为复杂,要求更高,更能体现人类的劳动智慧和工匠精神。

漫长的农耕时代开始后,“丰收的味道”理所当然成为人类内心最渴望的味道。人们希望有一种灵性的、美妙的“魔方”,能与天对话,祈求上苍的庇佑和意旨;能与地对话,希望风调雨顺和连年丰收;能与人对话,寻找情感的慰藉和合作的需求。

这种“魔方”就是“酒”。

酒的诞生,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她采天地之灵气,调动和激活了天地间看不见的菌群、孢粉的力量。选百粮,尝百草,采百果。以小博大,以柔克刚;天时成香,孕育成液,羽化成精。

酒“俘虏”了人类的味觉、嗅觉、知觉,“诱惑”了人类的心灵、情感、意识,改变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微观认知和宏观表达,最终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华觉明说:“酒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中国微生物学奠基人陈陶生说:“谁要能把白酒的微生物研究透,他能拿诺贝尔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黄永玉说:“喝酒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如此神奇的“人间魔水”到底产自哪里呢?

“造酒说”已经流行了很多年,比如“猿猴造酒”、“空桑造酒”、“黄帝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上天造酒”、“自然成酒”等等,其理论不下于八个之多。

但是,深究下去,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是传说和故事,并没有确凿、详实的史料记载和考古证据做系统支撑。

在“地球胃•黄土高原”东部“胃口”的位置,矗立着五座名山:太行山、王屋山、吕梁山、五台山、恒山。这些巍峨的大山,把西北吹来的“黄土颗粒”和“植物孢粉”挡住,茂密的森林植被改变了土壤环境,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把大山上大量的植物孢粉激活带走,一层流入滔滔汾河和黄河,一层渗透地下几百米,变成富含大量微量元素和“芬芳香气因子”的岩溶水,最后以泉水的形势涌出地面。

有大水必有始祖,有名山必有道场,有名泉必有佳酿。

“中国最早的酒”便诞生在这块名泉奔涌的风水宝地:一个藏于黄河臂弯、汾河中游、吕梁山前怀的千年古村落——山西杏花村镇。

享誉世界的杏花村汾酒,便是用这里地下850米的岩溶水酿造的。

因了这块宝地的名声,曾有高人到杏花村“观象”,曰:“此地潜龙在渊,玄机有二,一曰水法,一曰气法”。

“水法”认为,此地“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形势地理,诸吉咸备。大水绕臂,中水贯通,名泉根深,中泉叶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乃酿酒上吉之壤”。

“气法”认为,此地聚“高原之豪气,太行之大气,吕梁之英气,北岳之道气,五台之佛气,晋人之正气,华夏之底气。名山气场,高原反应,清字当头,紫气东来”。

暂不论“高人观象”是否严谨,但杏花村的名声,早已经是如雷贯耳,驰名中外。

目前,在已知的“酒源论”中,杏花村汾酒以“国酒之源、文化之根、香型之祖”无懈可击的史料证据和理论体系,赢得了无可置疑的“中国酒源”和“中国酒魂”的地位。一个多世纪前,杏花村汾酒曾拿过世界最高奖——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章,清末民国期,便风靡华夏,享誉全球。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汾酒因“物美价廉”连续六年冲顶,成为中国白酒业的“老大”。

近年来,关于杏花村汾酒——这瓶“中国最早的酒”,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了这样的“忠告”:“历史并不是杏花村汾酒的核心竞争力,杏花村汾酒的真正魅力和引爆点,是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的、一种自然天成的高贵香味。

这种香味,不饰自魅,无可匹敌,能够征服世界。

这种香味是什么呢?(“地球胃.1510工程”汾酒系列文章之二)

相关链接:“地球胃.1510工程”汾酒系列文章之二——震惊!最“土”的黄土高原深藏功与名

【名词链接】

什么是“地球胃”和“一五一十工程”?

【地球胃】

“地球胃”指“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因位于“美食之国”的中国,形状神似人的胃,被地质学家们亲切地称为“地球胃”。学者们研究认为:“人类最好的胃和最好的美食在东方,而人类最迷人的香味,却埋藏在黄土高原的土层里,‘黄色文明’终将揭开人类骨子里的饮食记忆”。

【一五一十工程】

“一五一十工程”是中国“四大名酒”之首的汾酒,推出的一项“品质建设及传播战略工程”。

“一”指“一个轴心”——中国健康白酒的轴心。

“五”指“五度品格”——天度,地度,首度,高度,爽度。天度节气,地度生态,香型首度,质量高度,口感爽度。

“一”指“一清到底”——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祖庭,被称为中国白酒的“母体香”,其最大的风格特点是“清字当头,一清到底”。

“十”指“十必秘诀”——汾酒数代酿酒大师提炼总结出的十个工艺传世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粱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料必得其准,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

汾酒“一五一十工程”还寓意“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明明白白,一五一十”地告诉消费者“汾酒到底好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夏魔方”为何在此地达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