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

TokuDB作为MySQL的大数据(Big Data)存储引擎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TokuDB拥有很高的压缩比(官方称最大可达25倍),可以在很大的数据上创建大量的索引,并保持性能不下降。我们来实测一下其真实性能如何?

作者:吴双桥 腾讯云数据库工程师

出处:腾云阁文章

----------------------------------------------------


一 、背景介绍

近年来,TokuDB作为MySQL的大数据(Big Data)存储引擎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架构的核心基于一种新的叫做分形树(Fractal Trees)的索引数据结构,该结构是缓存无关的,即使索引数据大小超过内存性能也不会下降,也即没有内存生命周期和碎片的问题。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TokuDB拥有很高的压缩比(官方称最大可达25倍),可以在很大的数据上创建大量的索引,并保持性能不下降。同时,TokuDB支持ACID和MVCC,还有在线修改表结构(Live Schema Modification)以及增加的复制性能等特性,使其在某些特定的应用领域(如日志存储与分析)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TokuDB的应用场景中,通常是数据库插入操作的量远远大于读取的量,因而本此测试主要针对TokuDB的插入性能以及压缩比,以InnoDB作为参考基准。

二、测试环境搭建

测试使用的机器为高配机型,内存大于100G,CPU型号为Intel(R) Xeon(R) CPU E5系列,数据盘使用的是SSD硬盘。

MySQL TokuDB版本使用的是 5.6.28-76.1,按照Percona网站上的安装方法使用插件的方式进行安装,见官网教程。使用MySQL命令查看: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1张图片

可以看到TokuDB引擎已经就绪,并被设置为了默认的存储引擎。

三、测试工具与变量

1、测试工具选择

现在开源可用的MySQL基准测试工具有很多,如mysqlslap,MySQL Benchmark Suite,Super Smack,Database Test Suite,TPCC和sysbench等。综合工具的功能、易用性还有流行程度,最终选定操作简单但功能强大的sysbench作为测试工具。在sysbench 0.5版本中,已经开始支持Lua脚本,使用修改起来非常灵活。另外,测试压缩比直接使用的mysqldump工具。

2、测试变量

插入性能相关的变量

除去根据机器硬件特性配置的常规优化参数,对于存储引擎插入性能影响最大的是:是否将事务和binlog同步刷新到硬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即是否开启了DIRECT IO功能,由于在测试环境InnoDB开启了DIRECT IO,并能提高整体的性能,而TokuDB在测试机型上无法开启DIRECT IO功能,所以在这点上InnoDB有相对的优势。

InnoDB 相关

对于InnoDB来说,控制这个功能的参数为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和sync_binlog。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参数指定了InnoDB在事务提交后的日志写入频率。具体来说:

当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取值为 0 时,log buffer 会 每秒写入到日志文件并刷写(flush)到硬盘。但每次事务提交不会有任何影响,也就是 log buffer 的刷写操作和事务提交操作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MySQL性能最好,但如果 mysqld 进程崩溃,通常会导致最后 1s 的日志丢失。

当取值为 1 时,每次事务提交时,log buffer 会被写入到日志文件并刷写到硬盘。这也是默认值。这是最安全的配置,但由于每次事务都需要进行硬盘I/O,所以也最慢。

当取值为 2 时,每次事务提交会写入日志文件,但并不会立即刷写到硬盘,日志文件会每秒刷写一次到硬盘。这时如果 mysqld 进程崩溃,由于日志已经写入到系统缓存,所以并不会丢失数据;在操作系统崩溃的情况下,通常会导致最后 1s 的日志丢失。

在实际的生产系统中,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会在1和2之间选择。一般来说,对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场景,会将其值设置为1。

sync_binlog参数指定了 MySQL 的二进制日志同步到硬盘的频率。如果MySQL autocommit开启,那么每个语句都写一次binlog,否则每次事务写一次。

默认值为 0,不主动同步binlog的写入,而依赖于操作系统本身不定期把文件内容flush到硬盘。

设置为 1 时,在每个语句或者事务后会同步一次binlog,即使发生意外崩溃时也最多丢失一个事务的日志,因而速度较慢。

通常情况下,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和sync_binlog配合起来使用,本次性能测试覆盖了同步刷新日志和异步刷新日志两种策略。

TokuDB 相关

TokuDB中与InnoDB类似的指标为tokudb_commit_sync和tokudb_fsync_log_period。与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的含义类似,tokudb_commit_sync指定当事务提交的时候,是否要刷新日志到硬盘上。

默认开启,值为1。也就是每次事务提交时,log buffer 会被写入到日志文件并刷写到硬盘。

如果设置为 0,每次事务提交会写入日志文件,但并不会立即刷写到硬盘,日志文件会每隔一段时间刷写一次到硬盘。这个时间间隔由tokudb_commit_sync指定。

tokudb_fsync_log_period指定多久将日志文件刷新到硬盘,TukuDB的log buffer总大小为 32 MB且不可更改。默认为 0 秒,此时如果tokudb_commit_sync设置为开启,那么这个值默认为 1 分钟。

tokudb_commit_sync和tokudb_fsync_log_period通常也是配合起来使用,本次性能测试覆盖了两种典型的组合策略。

压缩比相关的变量

大多数选择使用TokuDB的场景,都非常重视它的存储压缩比,因而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总会配套使用某种压缩算法。当前TokuDB支持的压缩算法有,quicklz, zlib, lzma, snappy,当然还有不压缩uncompressed。关于压缩算法的讨论,可以参考官方博客的一篇分析文章。

本次测试会结合真实的数据来从压缩比、耗时两个方面来检验上面几个不同的压缩算法。TokuDB可以通过在配置文件中设置tokudb_row_format来指定不同的压缩算法,它们的取值分别是:TOKUDB_QUICKLZ,TOKUDB_ZLIB,TOKUDB_LZMA和TOKUDB_SNAPPY。值得注意的是,zlib算法是TokuDB官方最新版本的默认算法,也是现今支持TokuDB的云服务商的默认推荐算法。

sysbench压缩工具相关的变量

sysbench针对mysql压测的参数有很多,这里选取的是与实际应用场景最为相关的两个参数:表数量以及线程数量。表数量对应的是数据库实际在同时写入的表的数量,线程数对应的到MySQL数据库上的连接。其他的参数,如表的大小,是否是事务等可能影响整体的插入性能,但影响并不显著,这里只选取最主要的两个参数进行分析。

3、测试方法

本测试的采用的方式为经典的控制变量法。这里的变量有:采用的存储引擎类型,是否同步刷新日志,采用的压缩算法,以及另外两个与sysbench相关的参数:压测的线程数量和压测的表数量。其中,压缩算法的选择只是在四种算法中选择一种,所以并不与其他变量交叉测试。这样以存储引擎和同步刷新日志来划分测试,可以将整个测试数据分为四个大类:

InnoDB & 同步刷新日志

InnoDB & 异步刷新日志

TokuDB & 同步刷新日志

TokuDB & 异步刷新日志

在每个大类下,对压测线程数量和压测表数量进行交叉测试。压测表数量取值可能为[1, 2, 4, 8, 12, 16],线程数的可能取值为[1, 2, 4, 8, 16, 24, 32, 48, 64, 80],因而每个大类下进行6 * 10 = 60 次压测,每次压测写入2,000,000 条数据,对每次压测进行插入性能统计。

四、测试结果分析

1、InnoDB & 同步刷新日志

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1,sync_binlog设置为1,也即是保证数据最安全:同步刷新log到硬盘,并且针对每个事务同步一次binlog。测试的情况见下表: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2张图片

用更直观的图表来展示: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3张图片

可以看到:

在线程数比较少的时候(不高于24个,即总CPU数目的一半),数据表的个数对整体的性能影响很小;当线程数较多时才显示出区别:相同线程数下,增加表数目可提升数据库整体吞吐量

InnoDB整体性能在48线程时达到顶峰,也即达到CPU的总数目,说明InnoDB能充分利用硬件多CPU的特性

在线程数或者表数量很小的时候,增加线程数或者表数量可以线性地提升性能,在实际环境中值得注意;而在线程数量超过物理CPU数量时,整体插入性能会下降

2、InnoDB & 异步刷新日志

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2,sync_binlog设置为 0,日志文件会每秒刷写一次到硬盘,并且不主动同步binlog的写入,而依赖于操作系统本身不定期把文件内容flush到硬盘。测试的情况见下表: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4张图片

用更直观的图表来展示: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5张图片

可以看到与InnoDB Sync的情况有所不同:

异步的情况,随着线程数的增加,插入性能提升较快,在16个线程的时候已经接近峰值

插入TPS的峰值比同步情况的峰值低,这个与以往SATA/SAS磁盘环境下的MySQL优化经验不匹配;通过iostat查看SSD盘的使用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几,因而SSD硬盘条件下的InnoDB的优化策略需要持续改进

3、TokuDB & 同步刷新日志

将tokudb_commit_sync设置为1,tokudb_fsync_log_period设置为0,也就是每次事务提交时,log buffer 会被写入到日志文件并刷写到硬盘。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6张图片

用图表来展示: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7张图片

可以看到:

出乎意料的是,TokuDB在线程数16的时候插入TPS达到峰值,也就是说TokuDB并没有完全利用起多物理CPU的优势

对比InnoDB线程数从1~16的情况可以看到,TokuDB在相同条件下比InnoDB的性能还要高;而在线程数增多的时候,TokuDB的插入TPS在逐渐减小,而InnoDB在线程数超过物理CPU个数的时,插入TPS才开始下降,说明TokuDB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4、TokuDB & 异步刷新日志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8张图片

用图表来展示: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9张图片

对比之前的图标,可以看到:

与InnoDB不同的是,是否开启log的同步对TokuDB的插入性能影响不大,TokuDB Sync和TokuDB Async两者的图形形状几乎一样

与同步的情况类似,TokuDB在线程数16的时候插入TPS就达到峰值,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5、压缩算法选择

压缩算法测试使用的实际的运行数据做测试,原来用InnoDB存储的日志数据为92GB,用mysqldump工具导出后为79GB。测试表是典型的日志存储表,其结构如下: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10张图片

依次将TokuDB的tokudb_row_format设置为不同的压缩算法,得到其导入后的实际存储空间以及导入时间,测试结果如下: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11张图片

从表中可以观察到:

几种压缩算法耗时差不多,相差很小

不同的压缩算法的压缩比差异较大,snappy压缩比较小,约为6.6倍;压缩比最大的lzma为16.8倍

zlib作为官方选择的默认压缩算法,在压缩比和CPU消耗上有较好的平衡,压缩比为13.8倍

结合在测试过程中持续观察CPU的使用情况,lzma算法在运行过程中CPU使用率在600%~700%左右,而zlib算法CPU使用率在80%~180%之间摆动。因而,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如果没有特殊的考虑,建议使用zlib压缩算法。

五、讨论与结论

本次测试以InnoDB为参考,主要测试TokuDB的写入性能以及存储压缩比。通过不同场景下的对比测试,可以得出几个观点:

InnoDB现阶段插入性能有优势,性能大约高出30%左右

TokuDB虽然没有充分利用硬件的能力,但是已经表现出强大的足够高的性能,考虑到TokuDB的成熟度,后面它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持续关注其后续进展

TokuDB选择日志同步或者异步刷新对性能影响不大,建议默认选择同步日志保护数据

TokuDB在数据压缩存储上有绝对的优势,十几倍的压缩比对于冷备数据存储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InnoDB性能表现优异部分原因可归功于InnoDB的成熟度,可灵活的配置许多参数以适应特定的应用场景,而TokuDB暴露出的优化参数很少,不能根据硬件配置调整一些重要参数。综上,虽然TokuDB在现阶段还没成熟,但已经表现出强大的性能以及突出的特性,应该作为某些特定应用场景的首选。



-------------------------------------------------------

获取更多云计算技术干货,可请前往腾讯云技术社区

微信公众号:腾讯云技术社区( QcloudCommunity)

<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_第1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TokuDB性能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