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者说茶 | vol.1 让泡茶成为一种“心流”体验

                          hi,你来啦

                  这里是 鲸鱼 的 茶空间

鱼者说茶 | vol.1 让泡茶成为一种“心流”体验_第1张图片
鲸鱼先生T主笔


Part1

把一杯茶泡过100遍后,我竟然察觉这过程中产生了“心流”体验。

午间休息时想起了自己立的小小flag,一定要把泡茶这项技能重新拾起来,便煮水净具开始练习,冲水-出汤这两个动作我练习了近半小时,100次有余。结束后我才发现,在这短短的半小时时间里我居然产生了很好的“心流”体验。

受困于既定的泡茶姿势,我一再的强调泡茶过程中手肘下压依靠手腕的力量去控制盖碗,并尽可能的使盖碗和公道之间控制在严格的90°,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抖

非常对不起的是我已经对此生疏已久,近乎一年多的时间我碰茶具的时间寥寥无几,不抖我做不到,90°我做不到,腕力控制盖碗我也做不到。越是这样,心里越焦急,越想控制盖碗其实会适得其反,还会伤到手腕,所以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很排斥泡茶,任何练习机会全部推掉,我以为大不了不泡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我错了。

重新拾起的时候最难的其实在于“心理建设”,其次才是“打破框架”

首先你得无数次的承认自己是个菜鸟,不只是表面而是从心里认可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提防的是“这我已经知道了”的陷阱。能放下自己已有的认知多去问几个为什么其实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越长大越懂得听话照做准没错其实是种智慧。
当我练习时放下已有的知识结构,重新去看待冲水-出汤这两个动作便轻松很多,挑出这个重要的环节去入门并且反复的练习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自信。
一开始我发现我还是很难去控制盖碗不抖,因为腕力不足。大二的时候练习紫砂壶冲泡就出现过这种尴尬的状况,一把盛满水的小壶我拎不动,那时候反复练习后会变好一点。
吸取这点便也不急躁,一次不行就两次慢慢会变得越来越好,状态来了偶尔会有那么几次发现自己居然真的没有抖了。很多的运气其实永远只是充分准备加上努力练习的结果。
跳出原有的思维局限,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适用于任何领域。因为跳不出自己原先固有的对泡茶姿势美感的定义,太过要求每一泡出汤公道和盖碗控制在90°便成了我一个死活过不去的槛,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我突然发现一个技巧,若不是严格的90°而是向外侧轻转10°,手腕就不会因为过度的紧绷而抽筋,这样即使腕力不足也不至于抖的太厉害。
更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如果一定执着于严格的90°,那我可以在刚出汤时轻转10°,等沥干滴尽时再转回标准姿势。多增加转回的过程反而使得茶汤可以更充分的沥干,和玻璃杯净具时倒水至水盂的过程很相像。
多增加一点小技巧去适应自己的冲泡方法,不照搬所谓的仪规,或许才会更容易的坚持甚至创新。成就感有了,内驱力自然变得愈加充 分。

角度着力远比猛力轻松百倍。与其死守强硬的90°不如换个方法一步步达成,因为做不到而错误的拼命练习,只会扭伤手腕以及增加不断的挫折感。从长远的学习来看并不是一个好的精进手段。

Part2

一个学习茶文化的不会泡茶,还说自己学这个专业,听起来总觉得怪怪的,这不可否认。

毕业后一年多来,我一直从事茶文化相关专业领域。由于一直放弃泡茶这个技能,在任何的场合我几乎很少会公开的露面,当然这拒绝并不代表我对强烈的自我表现有一贯的执着感,也不代表我就放弃对茶文化的深入探索。之前本以为这个没什么关系,渐渐在学习和社交过程中发现这更多的是一个小门槛,一个打通你和别人深层聊天的门槛。

不可否认的是和优秀的人聊天同样会产生“心流”。作为茶友和泡茶者在深入聊天的时候是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你们是茶友,交流的范围是茶的品种,前经验和阅历,以及茶的好喝与否;如果是一位泡茶一位品饮,两者很容易构成一种弱连接,再深入沟通的时候很容易进入更深领域的探讨,比之前者无形之中会更容产生“心流”体验。

而超高维度的交流带给两人意识上的共鸣和新的创意点催生是极度肥沃的一片净土。由此产生的中国美学和服务设计等延伸理念反倒是更深一步的推进了双方不断的纵向深挖进行能力的培养。

Part3

鱼者说:

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感悟完美,即使是一杯茶的时间!感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鱼者说茶 | vol.1 让泡茶成为一种“心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