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嚣世语》之《心性学》续(二)――鼎然

2009-02-17 16:30

思维与听闻变化方位

当声音从不同方向传递到耳朵当中时,思维就会做出不同反映。外界声响若比较复杂,由多种声响交织在一起时传递到耳朵当中再通过思维作出反映,思维就会处于杂乱状态。通过这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在分析单一事情比较容易,一旦多种事情相互牵连,变得复杂起来时,人就会产生迷乱和烦忧。外界不同声响与思维之间有一种连接。这种连接就是听闻性。当我们用手捂住自己耳朵,虽然隔绝了外界声响地传播,但同样可以听到内在嗡鸣声。所以,外界声响与思维之间的听闻性具有连接性。是连接声音与思维之间互动关系。从这一点不难理解:当思维因外界声响做出反映时,必然存在听闻作为连接。而听闻本身非常复杂。若没有听闻作为连接,思维就不可能发挥其自身价值。所以思维是否作出正确的判断,在于听闻本身是否具有真实显现能力而定。一种或多种比较清晰的声响,对于思维内在运转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思维才会作出明快清晰地反映。而一种声响或多种声响不具有清晰感,思维就会产生模糊感觉,所作出的反映当然是迟钝的。这就是听闻真实显现的主要特征。

听闻性可以分为外听闻与内听闻两种。外听闻包括外界任何声音变化现象;内听闻包括内在任何想念变化现象。外听闻具有立体性,也就是因多角度聆听外界事物声响的能力。内听闻具有隐含性,也就是不具备直接感受外界声响的能力,但可长时间储存外界声响形成记忆。两者之间有一定连接关系,密不可分。外界声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传播与物质本身或相互之间产生摩擦反映(包括化学反映,物理反映等等不同反映)所形成的有识声响。内在声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思维通过外界声音作为牵引,形成内声响沉淀现象。也就是记忆现象。起主导功能的就是思维当中的记忆系统。它不易被直接发现。可以通过感觉或觉受得以显现所形成的无识声响。我们用思维进行判断声音变化时,就必须依靠这两种听闻。当外听闻显得比较杂乱时,思维就应该暂时远离这些声响的纠缠。在思维当中建立一种正确观点,那就是外界听闻相不具备真实存在性。因其刹那之间的变化。固守思维不受其牵引,是保证思维本身不遭受外界声响的侵袭而怅然不动。在内听闻出现杂乱时,我们的思维就应该进行正确疏导。疏导这些杂乱的想念不再延续泛滥。同样给自己思维当中建立一种正确观点,那就是:内在想念无非就是以一种前尘往事的形式出现。而这些记忆尘相也无非是一种过去遗留下来的符号而已。过去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何必去刻意留恋?过去的事情虽然因现在而生起,那么现在生起的过去事情也既是现在。而现在生起的事情也即将成为过去,又何必执意不放呢?这样使自己思维处于放松状态,减少思维因内在想念的压力而迟钝迷眷。就这样去疏导内在想念不起泛滥,逐步使思维趋向清净化,是避免思维因内在想念的紊乱而波动不止。

人固有的思维总是随外界声响而变化。很难使思维处于长久稳定感。易于受外界声音诱惑而迷恋不舍。这是导致一个人的听闻性出现错乱,以至影响到了思维内在的清净。人的思维一旦长时间感受一种不喜欢声响,会产生麻木感。人的思维一旦长时间感受到自己忠爱的声响,就会形成迷恋。使思维形成了依附外界声音的本能反映。若突然失去了所依附的声响,思维就会本能做出适应的反击。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失落,忧伤与恐惧。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让思维不再迷恋外界声响的唯一方法就是让思维尽量处于宁静。宁静中可生大智!读者应该细心体验。任何人形成的任何不良嗜好,基本是思维出现依附外界事物所产生的眷恋所至。眼见色,被色所迷。非是眼的错。而是思维中欲的凝结。需要用智慧(正念)来溶解。耳朵所听到的关于任何声音,皆是听闻在演绎大幻魔术,使思维产生昏迷,无法识别其中声响真实性而随声旋转,终被声所牵制,劳命奔波于声。使思维因外界声响而无法停滞。需要用智慧(正念)来觉照,才可以让思维滋生一种保护系统,避免因外界声响而左右其中。

人体复杂的神经网络,在耳朵当中显得非常拥挤。耳朵之所以能够容易听到外界任何细小声音,就在于耳朵周围神经系统处于敏感现象。易于接受空气传播。耳朵细小的神经网络使听闻性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听闻性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无任何颜色,体形。但具备接受或聆听声响功能。正因为如此,听闻性才具备直接性和广阔性。听闻性也是闻性中所显物。若因闻性妙显一切,闻性本来不坏一切,也不动一切,却能够显现一切而不离一切。世间万物本来一家。本来无别,本来一体。一花一世界,世界本不离世界,世界本来是一家。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声与色原本无别。爱与恨本来无样。愚昧与聪明通含般若。净与不净岂能染心?思维若固有正念,外界声响又能如何?思维若清净不向外奔驰,听闻又能如何?

外界声响随时在改变自己的方位。我们的思维应当不随外界声响而改变。让思维跟着自己的信念走,一般是不会出现错误的。而且会逐渐熏陶思维处于理性化。很难因外界声响而产生浮动。犹如我们发现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解决问题的实质就是能够更好的为生活所服务。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连接,那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重要。如果方法出现错误或偏离正确信念,你即使再如何努力改变,也是徒劳无获的。甚至更加迷茫和烦恼。犹如外界吵杂的“环境”使我们身心感到很反感。在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环境”喧嚣的时候,而且我们确实不能离开这种环境的前提下(包括你的生存,事业,某些需要),就需要调理自己的心态(其实也就是舒展自己的思维)。学会适应这个环境。如何学会适应这个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需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必须先改变自己心态上的不适应感。只有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你才可以适应这个环境。坚信这种不适应感会随时间逐渐消失的(强制自己必须这样去做)。更相信人生巨大压力不是外界某些事情或环境而是自己内在想念中所含恐惧与懒惰(透析自己内在心念上的不良想法)。并且让思维逐渐移动到自我信念之中来。无论何种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思维趋向清晰化,稳定化,无执化。

内在声响的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外在声响的危害。它的覆盖面非常广阔。以记忆存在的方式逐渐蔓延。它的隐含性,危害性是缓慢的,但所产生的杀伤力却是巨大的。内声响,尤其是内在想念,很难驱除的清。犹如生锈的铁,很难清除得掉一样。这是由于记忆以积累的方式逐渐沉淀。思维因没有及时清理这些污垢,使它们逐渐积压成形,无形戕害着我们身心健康。使我们思维产生难以改变的习性。付诸在行为上就是无限贪婪,无限懒惰,无限迷茫。唯一解决的方法首先让思维处于平静,于平静中才可以顿见任何想念飞纷的情景。于思维当中建立无所执,因无执(不过于执着这些想念)让思维处于无所迷恋这些想念。这样逐渐训练思维,逐渐领悟其中“舍弃”的快乐。最终,你的内听闻将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干净了。

听闻方位有两种比较隐含的涡流效应。一是明流;一是暗流。明流指的是思维可以直接感受到外界与内在任何声响(想念)变化现象,也可以直接做出反映并进行有序的分析与思考。而暗流指的是思维不具备直接感受外界与内在任何声响的能力。思维当中的想念以隐蔽方式隐匿起来的现象。犹如平静的湖水,看似表面非常平缓,湖水的深层却隐含更多的涡流。听闻性也具备这些明显特征。当思维接受外界或内在声响时,有的声响可以暂时欺骗思维做出瞬间隐蔽。以一种比较隐藏的方式沉积在思维当中并长时间潜伏其中,使思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很难发觉。犹如某些人看似性格比较平和,与人相处也比较稳重,受人尊重。但是,在特定的事件当中,会突然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使人难以理解。而他所做的事情竟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某些“修行人”在达到某种境界所产生的癫狂行为(有些人就误以为是着魔了,神情恍惚不定,甚至疑神疑鬼。或者盲目产生对某些人的崇拜或信任。这些现象皆是思维出现错误判断或方法出现偏差导致人的行为失调所产生的迷茫想念,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灵冥覆身或鬼神作怪。众人无知,惑鬼为真,被某些人所利用,读者理应从中清醒)。这是因为思维当中残留的微妙暗流牵制自己在自我深层意识当中所萌发的错误信息,指引自己无形地在行为上出现偏差。这种微妙暗流皆是因外声响通过欺骗思维,使思维产生疏漏从而侵入其中并隐藏下来,等待时机突然显示。思维当中微妙的贪恋,执迷甚至因傲气所滋养出来的固气,使人很难发觉,但已经存在于人的思维当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暗流效应。一旦在相应条件下发作起来,危害性是巨大的。所以在听闻方位中隐藏的暗流效应应该用智慧(正确的想念与方法)来观照。智慧犹如放大镜,只有在思维处于宁静中才可以清晰照见这些暗流,并逐渐用智慧来消融以至在行为上逐渐扭转。当理与事因正确的想念或方法相互融合时,暗流效应才因智慧清净的巨大力量而最终冥灭。

综合上述,无论是听闻性、见识性、意识界,闻识界。只要与思维同处于干净清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因这些清美的思绪与正直的行为,显示出人之纯善的真性。

思维与身触变化相

身触,指的是皮肤(神经系统)与外界物质相互接触或自身相互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性能。当皮肤接触不同物质,因其物质温度、质地、体积以及表面张力等等因素所决定于皮肤,使皮肤感受性能因外界产生差别。当外界物质温度过高时,皮肤表面神经会自动生成本能性反映。这时,皮肤感受功能通过神经传递到思维当中并作出相应反馈。这就是触性生成的简单过程。人类皮肤通过接触不同物质,思维就会作出不同反映。触性本质不具备稳定性,时常随外界物质与思维判断而改变。所以我们触摸外界物质形态,基本是凭借触性来完成的。思维对于触性,也不具备准确分辨能力。因其触性是通过皮肤表面神经直接传递到思维当中。若无视觉系统作为引导,思维对于触性基本是朦胧的。因此,触性与见性(这里所指的是视力所观见的任何物质色彩与形状所具有的视觉功能性),闻识性,意识性相比之下,触性最不具有识别功能。但触性潜在的功能却与其他人体器官所发挥的功能可以一样相媲美。一旦触性与思维同处在清净无染状态时,触性潜在的功能可以被充分激发出来。甚至可以用皮肤进行呼吸(体呼吸)以及可以用皮肤感觉外界声波,光波这些细微的动态变化相。这需要不断进行思维净觉,达到皮肤神经与思维同在一种“定力”的作用下才可以显示出来。

触性包涵两种直接感受因素:一是离相;一是合相。身体不接触任何物质形态时(包括自身相互接触),触性就不会存在(包涵主动接触与被动接触)。从这一观点而言,触性必须借助外界某些物质作为助因才得以存在。若因外界或身体相互接触时,触性就开始显示。因此,触性在本质上是不具备稳定存在条件,必须借助外界因素才有所显露。身体是触性生起的源头。由身体多种感知神经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所组合成的复杂连接网络,这种连接网络具有相互传播功能。身体多种神经因外界物质相互碰撞时就会滋生触性。这是触性存在的基本条件。思维因触性也可以生成记忆并储存下来。思维因触性生成记忆时,触性在思维当中会变得模糊起来。随之替代触性的就是思维当中的想念。当身体遭遇外界物质强烈撞击时,我们所感受到的触性非常明显。身体某个部位受外界物质撞击所产生的疼痛会通过皮肤神经直接传递到思维当中并做出反映。此刻,最明显的感受并非是受伤部位。而是大脑思维。所以,人体在遭遇外界物质侵袭时,由于强烈疼痛感使思维几乎处于模糊状态(昏厥)甚至暂时停滞。在这一瞬间,视力、听闻、嗅觉、意识几乎模糊不清。这是为什么?我们不从医学上去分析这个问题。因为医学无法使一个人思维趋向清净化。更难以让一个人从本质当中生起大智慧。我们从定学当中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原由。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疼痛,不仅仅是因为神经系统,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的思维当中储存大量的生死想念所造成。这是主要原因。因过于眷恋尘世当中的某些贪欲。使这些贪欲想念储存在思维当中并逐渐控制思维。从而让思维生起恐惧,恍惚,极度崩溃的心理现象。遮盖了思维当中原本就能够显示出来的不动真性。导致人体在遭遇外界物质侵袭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恐慌。当外界物质对身体产生强烈的撞击,这时,思维当中任何想念在一瞬间几乎停滞,在停滞的前五六秒当中,思维自身已经不具备直接分析外界事物的能力(但却有潜在的意识记忆功能)。在人的思维当中会出现暂时空白现象。这种空白现象没有任何感知因素,任何觉受因素。简单的讲就是无任何想念。在这种状态中,没有自己的存在,也没有他人的存在,无任何存在之念。这与定中之人所体验到的细微觉照几乎是一样的。这种细微觉照只有在出定时才会通过潜意识进行记忆并把他用语言或文字叙述出来。犹如人体在遭遇外界物质强烈撞击后,当神志恢复到自觉状态时通过潜在的记忆思维模糊地叙述出来一样。而触性具有后期延伸效应。当人神志恢复清晰时,所遭遇部位创伤的感觉就会非常明显。这种能够明显感觉到部位的疼痛就是后期延伸效应。但这种延伸效应其实是依靠思维进行觉知的。而不是受伤部位自身具有感受功能。因此,触性本身就是虚妄不实的(思维当中所觉知到的触性也同样是虚幻的)。应当在思维当中建立一种无所恐惧之念来对治。这样可以使思维趋向平静,从而减轻疼痛感。尤其是在应急状态下更应该调整思维处于平静。因人在恐慌时,心脏跳动频率开始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加剧,容易促使伤口膨胀化,导致不必要的后果。人在定中也同样可以感受到任何奇怪的触性。用定学观点来解释,其实很简单。也并不奇怪。人体气脉在流动过程中,与外界气候以及空气中细小微尘相互产生摩擦。使思维在极度宁静中,通过皮肤神经而形成的各种微妙尘相通过神经再传递到思维当中所感受到微细的外界变化相。而人在运动状态中,由于思维运转产生动力反映,使皮肤神经与外界接触过程当中,思维表面掩盖的想念暂时遮盖了思维深层清净的觉知,使思维与人体气脉很难处于宁静的缘故。在运动中所生起的触性与在宁静中所生起的触性是有很大区别的。简单的讲,也就是细微触性更能代表比较粗糙的触性,更能直观体现出思维深层的觉受真实。

身触与外界变化相没有视觉与外界变化相那么复杂。身触只局限在离相与合相之中。其间需要思维作为觉受,外相作为助因,皮肤神经作为传导,才得以实现。无离相与合相,触性就不会生起。但不代表触性就永远不存在。外界条件与内在思维想念一旦成熟,人体神经系统基本处于正常的情况下,触性就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重新生起或重复性循环。通过对触性深层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控制触性不再搅扰我们内心,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我们清净思维。外界一切所能够感知到的事物,只不过是通过触性这一桥梁作为传导。而思维内在清净,才是消化这些触性生成的虚幻事物。明白这一观点,我们才可以运用触性来深刻挖掘思维潜在功能为己所用,为己所乐。

思维与嗅觉

鼻子不仅仅作为识别气味,还具有调节呼吸频率的功能。当外界气味传播到鼻子当中,通过鼻体再传递到思维并作出判断,需要过程。鼻子只是作为传导外界气味的工具。而思维把鼻子传递过来的气味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然后再反馈到鼻子,也需要过程。这种过程非常重要。一旦外界气味通过鼻体进行反映再进入思维作出分析,而思维当中的想念因含杂更多的分别,那么思维所作出的反馈就容易偏离正确方向,导致人的情绪因思维当中的诸多不良想念而郁闷。善于调整思维因外界气味反馈过来的过程,非常重要。譬如清新的气味可以让人神情愉悦。而浓烈的气味可以让人产生反感或急噪。让人产生愉悦的气味并非是因为鼻子本体作出反映。而是因为思维当中残留的想念在起主导作用。因其想念适合某种气味,自然在人的思维当中会生成良好的愉悦感。若残留在人思维当中的想念对外界比较刺激的气味产生排斥,人的情绪就会产生不适应感。而思维所形成的这些现象皆是因为思维当中的想念过于眷恋某些适合自己的气味或过于排斥不适合自己的气味所形成的分别思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让思维进行有序调节。调节的最终意图就是让思维不再因为外界某些气味而受其影响。

嗅觉所感受到的外界气味,它的生成条件没有一定的准确性。嗅觉自身不会生起连带气味。例如芳香味、清香味,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和人体散发出来的不同气味。我们以芳香味作为例子加以分析:若嗅觉自身可以生起气味,那么芳香味理应从嗅觉当中生起,而鼻子本体也应该是芳香的。何来借助外界某些物质本身拥有芳香气味?若因物质本身具备芳香气味,没有鼻子嗅觉的存在,那么这种芳香味又何来真实显示在鼻子当中?若不因鼻子生起芳香味,也不因物质本身具有芳香气味,那么这种芳香气味又从那里生起?因物质本身生起,没嗅觉存在,芳香味何存于物质当中?因嗅觉具有识别气味的功能,那么这种芳香味却因物质本身散发出来,而嗅觉又怎么能够知道是芳香气味?而不是强烈的刺激气味?因此,嗅觉与外界气味在生成过程中都不具备准确存在性。而内在思维也不具备。没有外界物质散发出来的气味,没有嗅觉识别传递功能,思维就不可能对气味作出判断。在分析这些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气味生成虽然没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却可以为我们显示出三个不同物相:一是物体本身;二是嗅觉本身;三是思维本身。物体本身虽然具有潜藏气味存在的因素。但是必须借助嗅觉才能够展示其存在功能;嗅觉本身虽然具备识别气味不同变化的传导功能,但必须通过思维进行判断;思维本身虽然具备判断气味存在的分析功能,但必须有气味散发源作为反映才得以运转。这三种物相组合成三种存在因素并因三种存在因素作为连锁反映才能够显露出气味存在的真实。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气味的生成是有一定条件的,三者缺一不可。但这三种条件不具备稳定存在性!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识别外界不同气味时,需要在思维当中建立一种正确的感知能力。而不应当让外界气味牵制自己的思维,使思维产生依恋性或盲目追随。不要给思维提供一种可依赖于外界气味生成的条件。这样,当思维再次感受外界不同气味时,思维也不会因为香味而执恋不放。更不会因为臭味而烦躁难受。只有如此,思维才因为气味而显得非常自然了。

鼻体与嗅觉之间存在两种动感尘相:一是通相;一是塞相。通相与塞相是主导鼻体呼吸功能。当鼻子内部畅通时,呼吸就显得非常流畅。当鼻子内部遭遇阻塞时,呼吸就显得格外困难。呼吸通畅,思维由于供氧量充足,思维在分析事物或作出判断就显得很清晰。当呼吸遭受阻挡,思维由于缺少供氧量而导致思维产生迟钝甚至昏厥,自然在分析事物时就显得很缓慢或完全丧失判断能力。百分之九十的呼吸是取决于鼻子。而通相是主宰鼻子呼吸流畅的唯一尘相。因此,通相也是主导嗅觉功能。鼻子若无通相作为调理,嗅觉就不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塞相是抑制嗅觉并让嗅觉产生失灵。所以,我们要善于调整呼吸系统,并通过调节呼吸系统,激发嗅觉当中微妙的觉知功能。让嗅觉能够从微妙的气味当中生起平缓,来为我们的思维进行服务。懂得把握呼吸平缓功能,使思维因呼吸平缓而保持稳定并开始进一步地去判断气味当中存在着的微细感触。可以激起嗅觉中觉受灵感,刺激我们思维并开发出潜在功能。让我们嗅觉系统尽量发达起来,从而影响我们思维潜在功能逐步发达。这就是通过通相来调整呼吸逐步完善嗅觉本质清净以至达到思维深层觉悟。

思维与嗅觉是密不可分的。嗅觉清净,就会影响思维处于清净状态。而思维清净,嗅觉就会因为思维清净而产生闻性平等。而这里的闻性平等,并非就是让嗅觉香臭不分。嗅觉能够识别不同气味,但因嗅觉本质清净,虽然能够分辨不同气味,因思维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正确想念,可以抑制外界不同气味的滋扰。让嗅觉能够与思维同步进行并作出处理气味的逻辑理念。这种理念就是思维与闻性同处平等。无通,无塞,嗅性不生。无执,无恋,嗅性平等。内在思维当中的想念也是如此。反观嗅觉,不难发现:要想让思维处于清净,可以借助人体某些器官进行对比和觉受。而人类之所以能够生起无限智慧,不仅仅取决于劳动过程当中的思索和创新。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自身来觉悟。发现自身存在的各种微妙觉受,通过自身器官进行深层觉知,并逐步发现各个器官潜藏的能量,再进一步通过思维进行思索并获得人身潜在的功能,才是最佳最真最完美的智慧觉悟!

思维与意识变化相

这里的意识变化相指的是思维当中潜藏着的诸多想念粘连在思维体中所形成的复杂反映。人类意识当中的想念比较隐藏,没有一定内在觉受功能,是很难清晰地感觉得到。意识当中想念具有无常生灭性。而这种无常生灭性绝大多数来源于外界任何变化相。极少部分是由于遗传基因或别的因素形成的。意识体中存在两种变化相:一是意念;二是思想。意念是意识体中最富有隐含功能。他含摄专一性(清净)。也就是用意识体中意念表象(想念)来直接或涵带性地通过思维传导到某个需要觉知的地方。当到达这个地方时,意念也就显得非常清净了。但不代表绝对的无念。而意识体当中的意念表象具有被动性。真实的意念是没有一定表象的,也不依附任何外界或内在想念作为传导。它虽然存在于意识体中,但绝不以单独形式浮现出来。必须借助思维当中想念才得以展示。因此,意识体中的意念从本质而言,是不存在独立性。

意念的产生是通过思维当中想念作为依附条件,逐渐净化而成。这种所依附的想念,其特点很细微。能够接近意念边缘的想念,已经非常细致化了。犹如流淌的泉水,最接近泉水源头的水更加清澈。胜过泉水汇流下去的水。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意念是很多想念经过思维过滤后沉淀下来的比较清净的想念。这些比较清净的想念自然非常隐匿。之所以能够因思维去过滤诸多想念而获得很少的清净之念,也需要不断地去觉照才能够获得。通过思维进行觉照,必须借助诸多想念进行梳理并通过梳理获得比较真实干净的想念。简单的讲就是:能够知道思维当中的想念有的可以给自己制造烦恼,理应舍弃不留。有的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理应保留不舍。而带来烦恼的想念包涵邪恶之念,贪爱之念,执迷之念等。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之念,包涵亲情之念、友情之念,求知之念和善待他人之念等。必须通过思维觉知进行梳理。不要让思维成了垃圾库。有用(不背离实际而又不污染他人的念头)的想念必须保留。无用(有损于他人又危害自己的念头)的想念坚决舍弃不留。为什么要必须保留有用的想念?这是因为我们之所以保留这些想念,主要是让他们为我们继续服务。让他们来清理我们思维当中残留的无用想念。在清理过程当中,需要一种想念作为引导,那就是清净的意念。选择一种比较专一性(干净)的想念作为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从错综复杂的想念当中进行筛选。选择标准就是:所选择的想念绝对不含邪恶,爱欲和执迷。若选择意念涵带索取与苛求甚至有目的地,那么,你必将因这种选择的意念遭受精神与行为上的错乱。把所选择的意念必须建立在自然,平等,无求的基础上,才可以洒脱运用意念进行思维疏导,从而达到意识领域当中的明悟。

思想是意识体中另外的含带体。它本身具备能动性。也就是思想可以通过思维进行有知传导并且可以被思维传导过程中的想念有所觉察。这种觉察其实就是能动反映。是相互反映,相互觉察。譬如思维在运转时,思维可以觉察到想念。同样想念因思维的觉察再反馈到思维当中进行互动。这种相互觉察产生相互互动的过程就是思想。而思想容量当中的想念绝大多数是通过记忆思维进行反映并开始运作起来。思想在运作过程当中,会含蓄地与意识体中的意念相汇合并逐步开始分解成无识意识领域与有知意识领域两大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会产生灵感。当思想与意念汇集到一点,就会产生意识领域。这时,很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现象随之出现。在没有出现之前,你很难发现这种意识领域中的各种奇妙现象。正因为思想与意念汇集到一点时,才可以出现这种现象。而真真的意识领域,已经超越了有知思维所能够觉知到境界。

无识领域是意识体系中潜藏的最微妙的想念境界。有知领域是意识体系中想念净化过后的觉知境界。思维深层中的无识意识其空间非常广阔,因涵带很少想念,故显得非常清净,容易显示奇妙的思维现象。思维浅层中的有知意识因含摄更多的想念,以记忆形式分散或综合出现在思维当中,形成错综复杂的连接曲线。使人潜在的无识意识领域很难显示出来。因想念比较诸多而使人的思维可以直接感受到思维运转时的过程觉知,故显得非常被动和迷茫。要想进入无识意识领域,必须通过思维当中的想念,通过思维过滤不必要的想念,达到与意念相互汇合。因其思想与意念相互融合后进一步进入有知意识领域。再通过有知意识逐步净化有知意识领域中的微妙想念,逐渐舍弃,逐渐净化,最终到达无识意识领域。有的人虽然能够到达无识意识领域,但是因为把握不住无识意识领域中的微妙思维现象,再加上不会很好运用这种微妙现象,导致思维出现偏离。容易滋生狂傲,自卑,消沉以及枯寂和幻觉甚至产生危害他人的心理障碍以及自我伤残自己肉体的病态行为。这都是因为意念中涵带非常微妙的苛求执迷与爱欲之想念造成的错乱心理反映。纵然思维当中出现更多的灵性,也依旧参杂取舍与执迷。源头不清,流下去的水,依旧浑浊。因此,用思维去疏导诸多想念,必须在选择上下功夫,否则,一失智者,千古迷!

意识体系中有两种尘相:一是生相;一是灭相。生相,在这里指的是思维当中的想念通过思维觉知重复显示并伴有起落现象。灭相,指的是思维当中潜在的想念通过思维过滤后所形成的残留阴影。生相的起源在于思维感受到的外界任何事件当中通过思维产生停留。也就是思维当中显示出来的前尘记忆往事。这种记忆每时每刻都在思维中进行无限运转。有时会出现暂时回落(隐藏)。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自然地萌发出来。被动运用思维进行清除这些想念,虽然在表面上误以为是灭掉了,就称为灭相,其实是错乱的。真真把灭相清除完毕,就称为无念,也是颠倒的。只要想念存在,以依附条件还是以无执想念,都不能称为无念。生相没有始终,这是它的特征。灭相也无始终,这也是它的特征。若灭相有一个结局,依旧不能直观论证它的究竟性。因此,生相与灭相皆是思维当中的想念在做文章。犹如虚空本来清净不动,无非就是云、雨、雷电、狂风等自然现象在做文章。于虚空无任何影响。而虚空自身没有任何灭与不灭,生与不生。有想念就注定缔造生相。而灭相只不过是让思维产生无所眷恋这些想念。在思维当中建立一种无所取舍的念头而已。若哪一个人言说自己已经清除掉了内外一切尘相,除非虚空会自言其空间有限而不是无限。

意识体系中的生相皆是细微想念残留而得。因思维当中过滤系统(修行方法)不先进所造成的。灭相也是如此。生相与灭相具有相互重复起落现象。也就是循环往返于思维当中。有的尘相被思维所清除不留,有的尘相善于伪装自己,欺骗思维做出一种假象来蒙蔽过关。因思维在运转过程当中出现疲劳感而偏离判断方位,使这些想念隐藏在思维深层之间。思维错误作出认可。误以为已经清除掉了这些想念,就称为是灭相。譬如一个人误以为自己已经觉悟,深达一切道理。一旦切合实际生活中,就显得很无奈。又譬如当一个人获得到了思维深层意识领域中的一切奇妙现象,自生大乐。其实就已经给自己思维埋下了致命炸弹。相是要灭的。而这种灭,不是完全清除没有。而是给自己思维建立一种无所迷恋的念头。当这些尘相之念生起时,无须苛求清除,也无须放纵牵制,更无须强制压止。让思维保持平稳,再进行思维分析,作出理智判断。然后进行思维疏导,不急不缓。稳稳当当。生相与灭相,又能如何你?因此,我们要懂得,灭,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让你不要过于眷恋。因过于眷恋这些尘相,会让你的思维产生更多的杂念而影响你的行为处于稳定感。降低你的思维分辨清晰度,容易遭遇外界事物的诱惑而烦恼痛苦。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迷茫的勉强自己思维对于某些不太明白的东西产生更多茫然感了。

思维与意识界

思维之所以能够生起更多的记忆想念,大部分是来源于眼睛有视领域。而眼睛在锁定物质清晰度时,却取决于眼睛中间的“中凹”系统。维持“中凹”系统存在的依附体就是光线。这是人类视力进程中的本能体制。眼睛中“中凹”系统存在的数量是决定视力清晰度的唯一条件。人类眼睛中的“中凹”系统只有一个,不具备调节外界光线的功能。也就是一旦外界光线亮度过于刺激,视力所看到的物质清晰度就会下降。而有的动物眼睛中的“中凹”系统却有两个。这样,可以调节外界光线并能够不受外界光线的影响而准确地看清楚物质形态以及所处位置。思维与意识界也具有同样效果。当思维内部储存大量记忆想念时,想念的层次折叠度就会发生转变。有的以明显度出现。也就是用思维可以直接进行调配或直接显示这些想念。而有的想念却以隐含或暂时停留现象模糊出现。也就是思维刻意去显示这些隐含想念,很难调配出来。当思维处于“放弃”状态时,这些想念却突然出现,才可以使思维感知得到。但思维所感知到的隐匿想念在瞬间变得模糊起来。这就是意识界中残留的微妙变化相。

一般人可以通过思维直接感受到思维当中储存的有形想念。这些有形想念以记忆方式出现。当外界某件事情对于思维过于刺激时,思维体系中的记忆系统就会直接储存因外界事件突发起来的想念并随不同时间直接显露出来。譬如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感受深刻的人事经历或遭遇打击的突出事件等等有形想念。而思维深层领域中的想念,没有一定的思维清净觉知,很难洞见其中的真实想念形态。所以,意识界这个宽广的思维空间,其隐含性非常深奥。犹如宇宙空间诸多星系与星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远离太阳系以外的无形空间。

意识界包涵三种无形想念:一是直觉想念;二是意觉想念;三是净觉想念。直觉想念就是利用思维当中不易觉察到的微妙想念直接通过思维空间所显示出来的无形之念。它的特征就是凭借思维深层意识领域“自然”显露出来而无须经过思维中的有形想念(能够用思维直接觉察到的想念)。直觉想念内部并非是一尘不染的。其间存在着大量的有形记忆。只不过这些有形记忆以潜在方式隐匿起来而已。通过外界某些事件刺激,在一瞬间可以激发出来。而人思维当中的有形想念由于缺少快速识别功能,很难清晰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作出准确跟踪。这时,思维当中的无形想念产生快速反映,直接超出思维体中有形想念的判断范围,导致有些人误以为直觉是不需要思考的错误观点。而直觉当中的无形想念其本质涵带两种欲望:一是前尘记忆贪念;二是瞬间进程中产生的假相清净之念。这种假相清净之念具有超前意识功能。是人第八意识领域中的灵智。它可以直接调整思维意识体中的无形想念与外界某些事件形成难以置信的灵敏性。也包涵一定的准确性。这是由于思维当中潜藏的无形想念本体没有那些有形想念本体涵带更多欲念之故。但不代表这些想念纯粹是干净的。只不过比那些有形想念含摄的欲念少而已。因为含杂的欲念少,思维深层中的意识领域自然处于比较清净状态,当然容易诱发意识体系中潜藏的灵智。犹如明珠,本体洁净时,才可以显示出光彩夺目的不同色泽。但这些色泽虽因珠体洁净所显,但不具备真实度。在另一方面而言,直觉想念虽然是意识体中比较隐含之念。但是,由于前尘往事记忆大量储存在思维深层当中,形成了一定范围的“无形涡流”。看似表面平缓,其实内部汹涌不断。通过直觉判断事物,也容易出现错觉。也就是某些人的思维一旦形成一种不良运作方式,在很长时间内他自身也不曾觉察到。误以为是正确的。在遭遇外界某件事情打击后才逐渐明白原来自己所形成的固有思维方式最终给自己带来一种致命伤害。直觉想念在思维深层体系中只能扮演雾里看花的虚幻角色。

意觉想念,指的是思维深层领域中的微妙想念通过思维体系当中的有形想念(不含贪欲之念)间接地引导并让其从隐含中显示。也就是通过有形想念诱导其思维深层意识领域中的无形想念,让他能够从意识领域当中间接地反馈到有形想念当中并通过思维显露出来。这种间接显露方式所激发出来的思维想念,比前者更加准确,更加清晰,更加直观反映出思维深层意识领域中存在的虚妙影相。意觉想念在思维深层体系中充当过滤器的作用。

净觉想念,指的是通过思维深层意识领域中的微妙想念,采取似守非守,似见非见的方式逐步诱导其思维深层领域中的微细想念完全显示在思维有知意识领域当中直观地能够扑捉得到。再用定念方法锁定意识体系中微细想念,并逐渐淡化以至消亡这些想念,达到思维深层意识空间处于无所动状态。净觉想念在思维体系中充当杀菌作用。使其意识领域尽量处于清净无染状态。为进入未知空间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思维与意识界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修定方法进行适当调理。其主要目的就是开发人思维深层意识领域中的内在潜力并洞悉思维体系当中存在的任何有形与无形想念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深刻剖析思维界与意识界相互交融所产生的一切变化相。为思维领域提供一片清净,美丽,明媚的无量空间而洒脱遨游。

未知领域是净觉想念达到一定纯善境界后所显示出来的无识意识领域。这种无识意识领域含杂极少想念甚至接近虚空状态。但不代表未知领域就是一片毫无遮盖的无形空间。唯一能够进入未知领域空间的就是清净的智慧觉照。智慧觉照可以通过二种途径进入到未知领域:一是依借有形想念觉照到无形想念后再进行意念锁定。所锁定的就是无形想念中的意识思维。当锁定到无形想念中的意识思维后,自然会诱导净觉想念的出现。这种诱导并非就是人为的刻意锁定。而是从被动的有形想念逐步过度到无意识思维。用无意识思维进行锁定,也就不存在刻板固守。而是处于心态柔软,思维自然,意念清净的状态;二是专摄一念(此一念不含爱欲,索取和执迷就是了)。别无他念。也无他想。依此一念为转修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在起初或过程中显得非常枯燥。也需要时间。犹如建造一栋摩天大楼,有一个主体构造。在施工当中显得非常漫长也非常枯燥。一旦建造成功,其妙用境界非常殊胜。当专摄一念达到似有非有,似无非无时,净觉想念自然出现。这两种方法最终必将同时进入净觉领域后才能够显示出未知空间。未知空间并非就是一片空白。这是错误的想象思维。未知空间存在很多非常奇妙的意识变化相。当你用智慧去观照这种未知空间时,会发现这种空间确实不同于用思维当中有识想念所观察到的东西。未知空间一切变化相都具备立体形态。也就是一种微妙物质却可以以多种物质形态逐步在产生微妙变化或多种微妙物质形态却可以以一种物质产生多角度变化现象。其空间领域的一切无识思维想念超越一切人为想念和一切有觉想念甚至超越一切时空阻挡而变得广大而虚无。未知空间有两种变化特征:一是于空寂中显示出想念波相。也就是一切微细想念在未知空间中无任何有形姿态。以信息波导为主要汇集目标。看似分散但却紧密一体;二是于空寂中无作无想。因无作无想,可以观见思维意识领域中细妙变化想念以一种递增方式不断生灭起落。犹如光波瞬间明亮,瞬间消失。又重复于瞬间起落变化之中而无休止发生。似观宁静,又似见一切不可思意微细物质来去于刹那之间。犹如流星划过长空,又显宁静。这种极静空间却隐含更加复杂的立体变化相。这就是未知领域中无意识思维建立起来的“地标”现象。

世界一切变化相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显示思维进程中的重要助缘。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在形式上是不同的。但在性质上却是相同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物质可以用眼睛或借助某些仪器观察得到。但无形物质譬如情感、思维系统、智慧觉照、意识空间,未知空间等等很难直观地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借用有形物质来深刻剖析无形物质世界当中的一切微细变化相来为我们服务。

你可能感兴趣的:(《尘嚣世语》之《心性学》续(二)――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