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网9月讯 今年5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信阳市委宣传部、信阳日报传媒集团、信阳市旅游局等承办,以“红色老区、绿色茶都、生态信阳”为主题的“中国报旅融合发展信阳峰会暨中国报业百名社长总编全域旅游信阳行”活动在信阳成功举办。来自中央及全国各地报社及新媒体的百余名社长、总编及资深媒体人,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妙笔、大量的版面,多侧面、立体式、全方位地宣传报道信阳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变化、新成就。从今日起,本报开辟《报旅融合 大美信阳》专栏,陆续选发各媒体对信阳的报道。今天首选刊发《 人民日报 》记者采写的通讯《 》。敬请关注。
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茶”,河南信阳地处江淮分水岭,吸收了大山大水之灵气的当地茶树,如今担负着保护生态和脱贫致富的重任。信阳毛尖有“绿茶之王”的美誉,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已有2300多年种植历史。在1915年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曾与贵州茅台酒同获金质奖,多年位居中国茶品牌价值第三。
“目前,信阳还有30多万人没有脱贫。按照河南省年收入3026元的脱贫标准,到2019年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任务相当艰巨。”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表示,信阳不仅要通过发展多种产业来实施精准扶贫,还要利用茶叶这一优势龙头产业引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脱贫攻坚。
走得通:遵循生态规律
巧打科技牌,补齐茶短板
信阳毛尖素以“白毫多、无直立、汤色绿、香味浓”著称。在当地政府机关开车的司机老何喝了几十年信阳毛尖,自称半个“茶博士”。老何介绍,首先要看其价格,按低、中、高档划分,分别为100元以下、200元左右、300元以上,普通消费者买中档的就可以了。其次要看产地,大山出极品、平地无好茶。比如,品质最好的毛尖产自信阳毛尖发源地——浉河区的20多万亩“山茶园”。
前些年,不少村民看到别人种茶赚钱了,想种又找不到好山地,只好种在自家田里,这种茶俗称“田茶”。“田茶”管理方便,施肥打药容易,卖相也好,价格却低30%以上,有时甚至卖不掉,原因何在?
一位茶园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田茶”长得快,种下二三年就可以采摘,而正宗的“山茶”要七八年甚至更长。由于是“短平快”方式催长,营养积累不足,因此“田茶”不耐泡,泡一两道后就没味道了,自然得不到大家认可。
“过去,一些地方出于扶贫需要,鼓励农民种‘田茶’,但发现这条急功近利的路子走不通,现在种植的农户已经很少了。”同样,不少农民还利用“退耕还林”后的低缓丘陵,种上了“小坡茶”。这种茶的品质比“田茶”稍好些,但还是比不上正宗“山茶”,因而价格不高,行情也不太好。
不能靠简单的规模扩张,那么走精深加工这条路会怎样?
据了解,由于夏、秋两季所采的茶叶苦涩,无法利用,当地茶农只能采春茶。因此,信阳的茶叶利用率不到60%,落后于南方产茶省份,导致每亩茶产量较低,茶农的收益也较低。
2014年4月,经过数年艰苦攻关,信阳红茶“信阳红”问世,解决了夏秋茶的利用问题,每亩盛产期茶园可为农民增收2000元以上。在浉河区农业局局长孙佳武的推动下,几家农业科技公司和专业合作社通力合作,经过4年联合攻关,如今又研制出富硒茶,开拓了保健茶市场。
走得远:顺应市场规律
巧打生态牌,提升附加值
生态扶贫,是因地制宜还是因价制宜?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据了解,为了保护生态同时又获得经济收益,信阳不少地方根据自身情况,分别种上了核桃、板栗、油茶、茶树等经济林,取得了不错的扶贫效果。
然而,近两年来,由于核桃、板栗的价格不好,当地开始有农民砍核桃树、板栗树,准备换种茶树。“你相信吗,只要农民把核桃树、板栗树砍了,明后年的核桃、板栗肯定会卖疯了!到时候是不是又得砍茶树、换果树?”一位业内人士感慨地说。
跟风砍树,越砍越穷,如何是好?“宜茶则茶,宜果则果,不能跟着临时性的市场价格走。”这位业内人士表示,如今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茶”的需求增加了,而低端茶、“农残茶”基本失去了市场。从这个角度看,要防止“茶贱伤农”问题,需要推进茶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人们常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浉河区茶都三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启来尝到了这种甜头。“现在,我们种不打药的有机生态茶,经过了专业机构认证,销售不用发愁了。”过去,徐启来曾将茶树平茬的枝叶,做成二三元一斤的低端茶,虽然不赚钱,但能养员工,还能给企业提供一定的现金流,现在基本没人来收购了。
徐启来被当地评为“致富带头人”,目前正带领126户农民种植“茶都”牌有机生态茶,同时还建立了线上和线下融合的交易平台,带动了周边更多的茶园进行绿色种植。徐启来还发现,盲目拉长茶叶产业链,也未必是好事。有些企业把低端茶做成茶饮料、茶酒等,最后也赚不到什么钱,还不如踏踏实实把主打产品做大做强。
目前,信阳的传统茶业加快了绿色转型步伐,测土配方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得以快速推广,一些区县的绿色种植面积已占总种植面积的70%,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2016年,由于与国际茶叶生产对标,全市实现茶叶出口创汇1400万美元。
做得大:重视产业融合
巧打旅游牌,深挖茶潜力
据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统计,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两家,省市级龙头企业90多家,茶产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也成了气候。
截至2016年底,全市茶园面积已达210万亩,比2006年增长了近4倍,茶农人数高达近百万,人均种茶年收入超过5500元,因茶脱贫人数大增。
“一位村民到茶园打工,一两个月就能脱贫,这种扶贫效率太高了。”乔新江表示,茶产业直接吸收的就业人数不可能无限增长,现在需要进一步开发信阳毛尖的边际效益,通过产业融合方式来增加受益人群。
什么样的产业适合与茶产业对接呢?
资源禀赋是决策的基础。据了解,信阳是农业大市,年产粮食接近120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左右,其它的农副产品种类也极为丰富;信阳也是生态大市,有鸡公山、南湾湖、汤泉池等著名旅游景点,负氧离子含量是北京等大城市的100—200倍;信阳还是革命老区,是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发源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可见,信阳的旅游业资源极为丰富,完全可做茶产业的“天然伴侣”。
近年来,信阳开始大力推进“茶旅融合”、全域旅游等,“茶+茶文化体验”游、“茶+生态休闲”游、“茶+红色文化”游、“茶+美丽乡村”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统计,信阳的旅游业年产值每年增长20%左右,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信阳毛尖这一全国知名品牌的引领下,更多的产业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融入进来,就业空间得以大幅拓展,扶贫之路也越走越宽。
“如果没有政府扶持,光靠农民单打独斗,要让所有贫困户脱贫是不可能的。”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村民曹永根一直靠种茶为生,深谙种茶的艰辛,也享受到了产业联动的甜头。“过去采下茶叶后,要连夜炒茶,随后赶几十里夜路,天亮时到茶市把茶卖掉。现在村里每天都有大量游客,自己在家门口炒茶,加微信、聊聊天,就把茶叶卖掉了。不种茶的人,也能搞搞农家乐,轻轻松松地就把家里种的瓜果蔬菜卖出去了。”
本文信阳毛尖变身“摇钱树”信阳毛尖网助力茶农脱贫转载自信阳毛尖网http://www.xinyangmaojiante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