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有大用

2021/7/7  日更36/100

网图,侵删


《道德经》节选解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是提供了条件,真正发挥功用的是“无”(中空或虚无)。


对于《道德经》中讲的“无为”,“无用”这些概念,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但却不一定有深入的理解,甚至道听途说中还会产生一些误解。

听到“无用”俩字,我曾经自然而然地用现代语言将其理解为:没有用。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无用”,其实是“无之以为用”,讲的是“无”的作用,老子呕心沥血想告诉我们:正是“无”的存在,“有”才得以发挥价值。

房子没有中间“无”的部分,就不能住人了;杯子没有中间“无”的部分,就不能盛水了;画画没有留白(无),就没有美感了,等等。


“有”和“无”,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两面,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意义。

没有墙体(有),没有中空的部分(无),便不存在“房子”。

万事万物皆如是。



“无之以为用”带来的启发


1、勿以恶小而为之

著名教育家 蒙台梭利 提出教育的终究目标是:让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完整的人格,世界就和平了。

乍一听,大而无当。

但细细品来,这个理念,符合“无以为之用”的思想。


每个人都不给社会添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社会就会和谐。

比如,日常中常见的随地丢垃圾吐痰这类行为,如果人人都不做,街道就很干净,便不需要那么多环卫工人,他们也不会那么累。

比如过马路,右转这边的人行道一般是没有红绿灯的,靠司机和行人相互礼让,有时候会看到司机停在那里等很久,行人慢悠悠,前赴后继地过马路。有一次,我快速地跑过去,同行者拉住我,说:不用跑,后面还有人呢。我说: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司机在等,我们就有必要加快脚步,这是基本素养。我想说的是,如果人人都尽量不要耽误别人不要影响别人,就不会有那么多自私自利,法不责众的不当行为出现。

即便我们只是小虾米,我们也能不去做那些不良的行为,如果每个小虾米都杜绝或者减少不良行为,社会自然就和谐。

所以,每个个体,尤其是我等小虾米,看似对社会没太大贡献(无),但事实上,社会的和谐从来都是靠无数个个体合力推动的,不搞破坏,不产生负面推力,就是一种贡献。

记住哦,勿以恶小而为之!

反过来亦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再回头看蒙台梭利的教育目标,就很清晰了。

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人格,行为得当,积极向上,把力量都用在建设上,世界自然就和平了。

蒙台梭利也因为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硕的教育成果,被提名3次诺贝尔和平奖。


2、迷茫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

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一些焦虑迷茫的时刻。

这种时刻,停下脚步,读读书,思考未来的路,可能会更好。

停下来,看似你没有在打拼(无),但是,停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


樊登老师讲述他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时,有一段时期无法突破,很焦虑,后来想通了,停下来安心读书,花了一年时间,把论语和孔子都研究透了,这一年虽没有创造大量的财富,却让他变得通透,为现在的成就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停下来,读书,这些都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看似没用(无),实则有大用。

“停下来”给了我们思考的时间,“读书”让我们认知提升眼界开阔。


我的人生也在迷茫期,我也在尝试做一些在身边人看来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读书,读研修班,写文章),但是,我坚信,个人的提升一定不会白费。

“无”,有大用,它终究会为“有”助力,并肩而立。



没有“无”,何来“有”。

看得透,人生也就通透了。


文/我若盛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