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3

36.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鲁国人,与子路同为季氏家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寮是孔子的弟子,但是《孔子家语-弟子解》里没有提到他,有古注认为,大概是因他愬子路,被除名了。“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愬同诉,谗言毁谤。就是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是子服何忌,鲁国大夫。他听到这个事情,就告诉孔子说,“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郑康成批注说,“吾势能辨子路无罪于季孙,使之诛伯寮而肆也。有罪既刑,陈其尸,曰肆也”。子服景伯跟孔子说,季氏被寮迷惑以为子路有罪,我可以为子路辩护,让季氏认为子路无罪,然后治寮的罪并且把他杀了,陈尸市朝。雪公认为“市朝”不妥,只有大夫以上,死罪才可以陈尸于朝,士、庶人获罪陈尸于市,不可能陈尸于朝。这是景伯听到子路被毁谤、冤枉,很不平,要替子路伸张正义。

   孔子答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孔子很坦然,对这事并没有很在意。一切都是命,都有定数,不要说寮,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命。孔子所说的道,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大道,具体来说,是孔子希望推行的周公之治,也就是周公之道、圣贤之道。子路很忠直,孔子堕三家都城时,他竭尽全力配合。季氏听信蛊惑,以为子路有罪,也是因为他疆公室,弱私家,不利季氏的缘故。孔子很清楚,当时堕都不成,今子路被愬,是预兆道之将废,孔子自己也没办法扭转。

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辟”通避,回避的意思。世间最高境界是圣人,出污泥而不染,他是来救世的,不会避世。“贤者辟世”,贤人智慧不如圣人,如果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他会选择避世。身处乱世,他不要名、不要利、不做官,远离名闻利养。自己的言语、行为,一切都很谨慎,避免灾难,这叫贤者避世。皇侃引坤卦文言说,“天地闭,贤人隐”,乱世当中,贤人会隐居。“其次辟地”,次一等的贤人他不但隐居,而且还要选择在哪里隐居。孔子讲,“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择地而居,这是辟地的意思。“其次辟色”,再次一等的贤人他欲为君尽忠,可是不一定能够得到信任和重用。贤人懂得察言观色,他看到君主的容色不对,态度有变化,礼数上疏远了,他会赶快离开,这叫辟色。“其次辟言”,末等贤人他事君的时候,听到君主的言辞很不妥,就知道厌烦自己了,他就赶快离开,这叫避言。这都是聪明人有智慧的人。

辟世、辟地、辟色、辟言,这都是贤者的智慧,懂得识时务。战国时期,范蠡和文种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王夫差。打下天下后,范蠡察觉勾践的态度不对,看出他是一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就劝文种离开,找地方隐居“辟地”,避免杀身之祸。并留下历史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惜文种不听劝阻、不够聪明、不识时务,不知躲避灾祸,最后被勾践所杀。这是历史上一个典型的,规避风险的案例。

   “作者七人矣”,孔子说,能够做到的贤者,有七个人。七人是谁他没点名,古注说法不同,不必详考,但可以肯定,七人都是隐士。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