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了,想家却不能回家,想回家却无路可走,这是何等揪心的事情,这是何等沉重的话题!
往事不堪回首
据郑州晚报披露,她叫张玉梅,一个属于那个年代的名字,今年已经71岁了。
32年前,时年39岁的张玉梅去河北廊坊看望大女儿和刚刚诞生的外孙女。虽然是7位老乡结伴同行,却偏偏自己走丢在西安转车的路上。
丈夫和4个儿女也由此走上了漫漫寻亲路,并且还在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寻亲,均遗憾未果,一直等候她归来的丈夫最终抱憾离世。
32年了,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
张玉梅的老家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大秦回族乡梁西村。她没上过学不识字,自从出嫁后,过惯了苦日子,育有两双儿女,却也苦中有乐。
1983年春天,阴差阳错地把年仅18岁的大女儿远嫁在1300公里外的河北廊坊。谁也没有料到,大女儿这一出嫁,却是开启了张玉梅一家的苦难之门。
3年后,大女儿来信说,张玉梅有了外孙女了。在张玉梅看来,这无疑是一件人生大事,非要亲自到大女儿家看看外孙女。
一直到10月里的一天,终于结伴成行了。
张玉梅一家人觉得,虽然自己不识字,也从未走出过小山村,因为有6位同乡同行,大家互相也有个照应,应该不会在路上出岔子的。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蹊跷,你越是乐观,可能结果越是会出现问题。
这不,问题就来了。
那个时候,交通极不方便,只能多次辗转,方可到达目的地。一行7人计划先到西安,再转火车到北京,最后再到廊坊。
当时的现实状况是,任何车票都不能预订,只能走到哪里,现买车票到哪里。
真是天公不作美,故意刁难人啊,张玉梅偏偏在刚刚到达西安就出岔子了。
她还没到西安火车站,连去往北京的火车票都没来得及买,就在挤公交的时候,因为公交人多拥挤,张玉梅就把自己给走丢了。
而这同行的6位老乡却天真的认为,张玉梅这么一个大活人,即便是在公交车上给挤丢了,无论如何也是丢不掉自己的,于是没有多想,就自顾自的买了火车票北上了。
直到一个月之后,同村的6个人都回来了,唯独不见了张玉梅,人们才恍然大悟:张玉梅真的给弄丢了!
这下,张玉梅的丈夫可是真着急了,立刻发动10多名亲戚到西安寻找妻子,但是,不但没有找到人,而且还没有发现任何的蛛丝马迹,整个人都快要疯掉了。
无奈之下,不得不把寻亲这件事情当成全家人的头等大事来抓。
俗话说,妈在家在。一旦妈妈不在了,家里完全乱了套,别说正常的生活和读书了,孩子们能够有口饭吃就不错了。
张玉梅的丈夫日思夜想,绞尽脑汁地寻找妻子。他会在农闲时间到各处去打工,所到之处都会留下他的寻人启事,他也寻求过电视台的帮助,希望能够早日找到自己的妻子。
当时的境况着实令人心酸的很呐,张玉梅长这么大,竟然没有留下一张自己的照片。这寻人,可是怎么个寻法呢?恐怕要比大海捞针还难多了!
一晃就是20多年,眼见着寻人无望了,大家都在劝说张玉梅的丈夫放弃吧,一群孝顺的孩子也在暗暗地帮着父亲另外找个生活伴侣。但是,丈夫那里放得下曾经相濡以沫共患难的妻子呢,根本就不答应!
2016年1月26日,猴年腊月初七,正当村里的人们忙乎着过完腊八,紧锣密鼓地张罗着过年的时候,绝望中的张玉梅丈夫却要撒手人寰了。
临走时,他不断地念叨着自己魂牵梦绕失散了30年的妻子,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完成自己的心愿,无论如何要找到妈妈,并要求一旦找到一定要侍奉好她的晚年,丈夫在孩子们的一片哭声中抱憾离世。
泪洒平凉故土
终于,羌笛不再怨杨柳,春风又度玉门关。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开展下乡进村帮扶工作,悄悄地给张玉梅全家带来了福音。
去年10月,县政协提案委主任发现了张玉梅口音不对,感到蹊跷,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打消了老人的所有顾虑,立刻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她千里寻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1月19日,狗年腊月初三,张玉梅的子女尕凤桃、尕凤虎、尕凤有,女婿吴翠志,收到了来自河南泌阳县传来的佳音,于是马不停蹄,一路风尘仆仆,赶到泌阳县双庙街乡闫洼村,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却已然年老的妈妈!
“妈,我们好想你!”一家人紧紧相拥,哭成了一团,泪如雨下……
1月20日下午,狗年腊月初四,张玉梅终于回到了阔别32年的平凉故土,阖家团圆了,举村沸腾了。
尽管张玉梅老人有关32年前的记忆模糊了,尽管日思夜想的丈夫遗憾离世了,尽管思念亲人的眼泪快要流干了,毕竟,现在,真真切切地坐在家里的热炕头上!
32年了,太漫长了,太煎熬了,终于全家人团聚了,可以踏踏实实地在家过个年了!
三十二年巨变
32年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啊。
32年前,人们刚刚开始改善生活,食品开始变得丰富起来,服装开始变得多彩起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撸起袖子大干奔小康。
但是,电话仍旧是个稀缺的东西,相互联系依然困难;公交和火车仍旧是个主要的交通工具,而且车次与速度有限,出行依然极为不便,更遑论去找个曾经丢失的人了。
32年后,一切都变了。不仅早年人们所渴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现实,而且几乎人手一个手机,从此不惧千里万里,只要手指一点,迅即便可联系,任你相隔万水千山,就可打开视频进行聊天,所有的联系都在弹指一挥间。
32年后,一切都变了。不仅当年人们所渴望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变成了现实,村村通公路,城乡连成一片,动车,高铁,快速公交,谈笑之间,已然把家还。
32年了,当年天真的“闰土”,已然变得老成持重安享晚年了,当年烂漫的小姑娘已然膝下儿孙满堂了……
32年,连记忆都会变的模糊,连镜像都会使人恍惚,恐怕也是人非物也非了。
突然想起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好像张玉梅就在眼前,一时不胜感慨。
我想,人的生存欲望是强烈的,人的发展能量是无限的,任是天塌地陷苦难重重,终究是能够抗下来的,直熬到黑暗褪去光明到来,去迎接那崭新的太阳。
每逢佳节倍思亲
寒冬即将逝去,春天就要到来。眼看着,又近年关,如何过年、在哪里过年?又成为老少爷们儿的主要话题之一。
的确,有些人囿于这样那样的考虑和境况,犹豫着是否回家过年,甚至逃避着回家过年,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从殷商到如今,中国人始终如一地坚守着阖家团圆过大年的厚重习俗,这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而是一种百姓的希冀,国人的情怀。
一桌团圆饭,品的不是美食佳酿,而是浓浓的情怀。说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款款的深情。
就在这觥筹交错之间,就在这一颦一笑之间,就在这举杯相庆之间,什么喜怒哀乐,什么恩怨情仇,尽皆烟消云散。因为,大家都知道,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
尤其是,除夕不在父母身边,过年却身处异地,怎能不隐隐地升腾起一股酸楚;同样地,过年儿女不回家,身边空落落的,怎能不隐隐地泛起一丝凉意。
每逢过年,老百姓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了,哪能不回家呢?
我还想到,当下的条件如此之优越,我辈当应格外珍惜,善加运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完善和发展当中,不仅有物质层面的,更有精神层面的。
而且,唯有后者弥足珍贵,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交情、心情、热情、同情、激情、恩情……
今天,已是鸡年腊月十六,过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忽然,我的耳畔响起一个极其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孩子,回家来吧……”
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6年:成长也需要创伤,用温暖抚平创伤
茅侃侃:无法跨越的命运之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