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琐记:宋代以来的文化脉络

读书琐记:宋代以来的文化脉络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华文脉以诗、词、歌、赋为基准,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代又赋予中华文化不同的纹理,就像不同时间的气候反映在树木的纹理上一样,或密或疏,但是几乎每一个读者(这里不涵盖专业的研究者,如果涵盖,那我就是班门弄斧了)对中华文化的印象是:西周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所以以当时的朝代命名,我的感受是——因为这样的文体在所处的时代达到顶峰。然而细思之下,却发现了这条文脉从宋代开始,延发出了新的气息——如果宋以前以上层的文化为主脉络,文化的传播形式是自上而下的传播,那么宋以后,便开始了一种逆转,这样的逆转在初期不被上层尤其是贵族承认,但却实实在在华华丽丽的发生了,于是文化真正开始从民间向上层次的传播,直到明清时期的戏剧被统治者承认并喜爱,才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

《诗经》的民间因子

从小学来的关于《诗经》的知识,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为国风,意为现在的各个地区的流行歌曲;“雅”又分为小雅和大雅,是为贵族和宫廷的高级音乐;“颂”更是为上层服务的,是统治者宗庙祭祀的舞曲和歌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普通百姓甚至只有名没有姓,因而“姬”“芈”“孔”“孟”等在今天每一个都拥有的姓氏都是贵族上层的特权,所以文化更是离百姓更加的遥远。我们教科书中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民间私学兴起,然而从大里讲,私学并不意味着民间文化的兴起,而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民间学习风潮的兴起。

读书琐记:宋代以来的文化脉络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魏晋文学的高洁

魏晋的文人雅士,高风亮节,让今天的人读来,觉得向往非凡。阮籍、嵇康、刘伶、王羲之、王献之等,绝代芳华,风流遗世,然而撩开历史神秘的面纱,在实行“九品中正制”为选拔制度的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民间知识分子唯一的上升渠道被硬生生的阻塞,民间的文化更是无从申辩,在今天看来诸多的文化艺术成就都是魏晋高士完成,但是着实离百姓太远,离江湖太远,也会因此而遗失的太多,一如古代官营手工业中的手工艺,一两代人便遗失,无人继承。

读书琐记:宋代以来的文化脉络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唐诗、书画的宽博

唐代的诗歌,以磅礴大气为主,书法绘画也是形神兼备,破具有唐代之风。唐代因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儒释道三教并存不悖,在当时的长安城内行走着来自今天中亚,阿拉伯以及罗马的商人,在朝堂之上,有来自日本的崔灏,有来自波斯的人,在此影响下的文化自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以诗歌最盛,因为是科举必考科目,也成为唐代诗歌最为繁盛的原因。唐代的诗歌主题多样,内容丰富,有山水,戍边,闺怨等等不一而足。诗歌而外,书法从汉代的隶书,魏晋时的楷书行书这些中规中矩的文字向飘逸的行文转变,草书风行一时。绘画也随着诗歌的发展由人物向山水延伸,以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为著名。统而观之,这个时期的文化形式,大抵是科举选拔的衍生品,也是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下完成的,除了山水田园诗中表达的乡野文化,很少有民间文化的身影。

读书琐记:宋代以来的文化脉络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宋朝文化气息的转化

魏晋南北朝时,因当时的政权多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南方少有开发,因而当北方战乱频仍之时,百姓自发的开始向南迁移,这个迁移的过程持续了几近千年,到宋朝才真正完成,学名称之为“经济重心南移”。南方,远离原来的统治中心,文化也少了政治的侵淫,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超过北方,形成了以经济为主要职能的市镇,在烟雨江南温润的气候下,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有了充足物质条件为支撑,真正的民间文化才逐渐形成气候,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向我们再现了北宋汴京也就是今日河南开封的盛况,经济更为发达的江南更是会更胜一筹。于是在今天被称作“说书人”的角色开始出现,话本(说书人参照的文本,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出现并成为明清小说的模板,看过明清小说的我们都知道,小说的开头都会讲“且说上回……”,结尾会讲“且听下回分解”等等,明显具有当下说书人的风格特征,这是说书人的贡献,可以说没有话本就没有后来的明清小说。宋朝以后,便有了戏曲和小说,开始有了济公,许仙,白娘子等颇具有百姓生活气息的角色,开始有了生动的反映人间疾苦的剧目出现,如《窦娥冤》等,被拿来研究妇权主义,这样现象的出现,可以得知民间文化的幼苗正在发芽,并逐渐长大。

读书琐记:宋代以来的文化脉络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明清民间文化的逆袭

然而,源自于民间的文化要想获得上层阶级的认可,颇费了周折。统治者甚至以官方的力量不承认民间文化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明初年修订《永乐大典》并没将当时已存在的戏曲曲目以及话本收录。当然也是元曲曲目中,多数是通俗读物,有些大的家族则禁止子女后代去翻读这样的书籍,《红楼梦》中贾宝玉偷偷的去看《西厢记》便是典例。然而,随着民间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化也逐渐的强大起来,形式呈现多样性,多元化。小说更多的呈现了民间的生活常态,戏剧也越来越多的被表现出来,到了清朝,这样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始走进上层贵族的视野,《红楼梦》中的多次对戏剧的描写,说明虽然戏剧正式被统治者承认和许可是在清末,但是在清初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再加上戏剧本身经过了几次顺应时代需要的变革,更是让这样来自民间的艺术形式大放异彩。文学亦如是。

闲来无事,将近来读书的思绪稍作整理,分享给朋友们,又不对的地方,请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表示自己是一枚穿越在历史与文学的长廊中的女汉子,学什么都是半瓶子醋,还需要多加学习和总结,以写出更好更美的文字。

感谢您的阅读。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琐记:宋代以来的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