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性发问不过也是「一念一世界」

「诱导性发问」是刑事诉讼辩护中的一个比较专用的术语,也是被禁止的行为。

概而言之(百度):

诱导性发问是法庭调查过程中一种违反庭审制度的行为,它以诱导被告人、引诱证人(含被害人)按照发问人的意图作出有利于某一方的回答而影响审判人员为目的。诱导性发问的危害在于影响审判活动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是与公诉人支持公诉的主旨相对立的。

简单而言,就是提问者,在问题中,就隐含了某种倾向或者预设的事实。

如:你在2015年6月14日去云南的目的是不是要让张三把毒品交给你?(百度)

在这个例子中,提问中,已经把事实向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假定,引诱,包含了希望得到的答案以及诱导被提问者照此回答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 诱导着回答人按照发文人的意图,做出有利于发问的答案。实质上,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其实,我写这些,并不是为了普法。

如果,注意身边的一些对话,就会不由自主的会发现类似相同的情形。

例如,

丈夫回来晚了。
问:又出去鬼混去了?!
——其实也许可能就是正常的加班。

因为其他事情,没有参加一些大型聚会。
问:你不参加聚会是不喜欢他们吗?
——这种问题,让人没法回答。

正在开车,没有及时回复消息。
问:怎么半天不回复?你要是不把我放在心上,你就别回复了。
——还是没法回答。

…………
如果多多留意的话,类似的事情很多。

可能,在提问者本人看来,觉得自己不过所思所想,我口说我心。
可是,「跳出五行外」,狠挖灵魂深处,为什么会习惯性地这么反着、诱导性的问一些负面问题呢?
是内心深处隐藏的「负能量」思想隐隐作祟么?还是内心深处隐隐期盼着这种结果?
一方面,嘴上说着多些理解、多些宽容,可是另一方面,话到嘴边,最常见的还是「脱口而出」。

想起了苏轼和佛印的那段对话小故事。

还是「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种洒脱,更加让人心折。

「一念一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诱导性发问不过也是「一念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