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之保国寺

周末无聊,准备去拜佛,听朋友说保国寺不错,遂叫同去,到山脚下,无发现寺庙中那股隐隐燃香的味道,索性问度娘,原来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0.6万余平方米。原来我是弄明,什么都不懂!哈哈哈!

寺内花草

旅途之保国寺_第1张图片
旅途之保国寺_第2张图片
旅途之保国寺_第3张图片
旅途之保国寺_第4张图片
旅途之保国寺_第5张图片

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行走,两旁是连绵不断的青山,树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如同进入了原始森林。一阵阵凉气扑面而来,夏日的燥热减少了许多。抬头仰望,群山巍峨耸立,树木苍翠欲滴,从林荫中不时传来婉转悦耳的鸟鸣声,好一个绿色世界。我们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两旁的树木密密匝匝,茂密的枝叶像一把把大伞挡住了阳光,只留下斑斑驳驳的光点,行走其间,山风习习,沁人心脾。

旅途之保国寺_第6张图片

保国寺院是江南一座千年古刹,原名灵山寺,依山势建造,逐级升高,掩映在苍楠翠柏之中。我迈步登上陡直的石阶,步至保国寺的山门。

旅途之保国寺_第7张图片

看到山门左侧有一巨型樟根艺雕的“佛祖成道”。步入大殿,江南的七月骄阳似火,而殿内却是这样的清凉静谧。整个大殿的全部结构皆用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枚铁钉将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屋顶五十余吨的重量。柱子则用木材拼合成瓜棱状,这种方法既省材又牢固美观。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还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由于下面不容易看到,故被称为“无梁殿”。

无梁殿

旅途之保国寺_第8张图片

在正厅堂的一块介绍牌上写着保国寺大殿内有“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的千古之谜,我环视四周,果然大殿内清清爽爽,几乎一尘不染。说这是因为建造大殿的材料可能是一种特殊香木,所以虫鸟嗅之即避;还有可能就是由于大殿独特的结构使空气特别地流通,从而形成一种“风道”,通过这些“风道”在大殿内产生了一种回旋的气流,回旋风在大殿内不停地回荡,使梁上不容易结存灰尘。

一碧涵空


旅途之保国寺_第9张图片


旅途之保国寺_第10张图片

自南北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和藏经楼,两侧有钟楼和鼓楼连接其他建筑,错落有致。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中间的两侧是寺庙里常见的钟鼓楼,可以想象当年鼎盛时期深山古寺里传出的晨钟暮鼓,是多么的悠远、绵长。日出吟晨钟,暮鼓惊归鸟。刹那间的思古抚今之情,在心头悄然萦绕。钟楼边的墙上嵌着十八罗汉的砖雕,观音殿的玻璃窗里存放着各式的菩萨塑像,应是隐喻着众生之相。这些虽是现代作品,却也颇为精致。

大殿设计


旅途之保国寺_第11张图片

应县木塔


旅途之保国寺_第12张图片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珍藏的这十六幅仿木格扇门形式的砖雕人文画屏,来自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大夫第大厅两次间的北墙,每幅高2.33米,宽0.51米,总面积达20平方米。作品制作极为讲究,画面丰富多彩、具有新意,以“君子之德、君子之才、君子之风”为总纲,以历史上的典范人物为题材,以古贤德行、文学典故、名人轶事为内容,突破了“和合二仙”、“福寿三星”、“渔樵耕读”、“琴棋书话”等固有程式,摒弃了庸俗的祈求吉庆与单纯的豪华藻饰,热情讴歌了前辈的贤能,宣扬了爱乡爱国的思想,将儒家人生观与高超的砖雕工艺融于一体,寓教于乐,可谓颇不寻常。

姜太公拜印


旅途之保国寺_第13张图片

灵龙泉。泉不大,但很深,翡翠似的潭面上漂浮着几片金黄的落叶,一条用石头雕成的龙正威风凛凛地趴在潭口。一股细细的清泉从它的嘴里喷射出来,顺着山势向下流淌,那“叮咚叮咚”的声音真好听。


旅途之保国寺_第14张图片

走到半山腰就是保国寺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两三棵巨大无比的古树,足足有我一个人才能抱过来,看来已有几百岁了吧,它们不像年轻时那么挺拔了,弯弯曲曲地斜躺在路旁,就像饱经风霜的老人,无数枝条向四面八方伸展,遮天蔽日,给游客送来了阴凉。几乎每根枝条上都长满了厚厚的青苔,这也是它们年逾古稀的标志。


旅途之保国寺_第15张图片

向左走是叠锦台,有个小平台休息一下,看到这个,“同登解脱门”不明觉厉。终于解脱了!


旅途之保国寺_第16张图片

出得寺门,回首但见山势幽深,树木繁茂,风景如画。寺院背枕峰峦,象鼻、南狮双峰相峙,左回右抱,气势非凡。世间自有桃源,却要重返迷津。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途之保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