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五百年来王阳明》第二十一章(3) 光不止在烛上 】

图片发自App

光不止在烛上

      这一路去广西,经过江西,然后一路向南向西。这一路上,因为王阳明身体不够好,乘轿而行。虽然赶路,也走了很长时间。听说王阳明要去广西,一路之上,前来拜师的、求学的可谓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走到富春江边,王阳明先去钓台瞻仰严子陵。严子陵是余姚四大圣贤,最爱做老师的,被范仲淹称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拜谒严子陵之后,王阳明一路向南。

      到了江西,不得了了。江西百姓听说王阳明来了,纷纷沿途感谢、迎拜,还有很多人来向王阳明求学。当时王阳明身体不好,不能一一接见,就说等他从广西回来再见。还有不少弟子从贵州、从广西、从湖南远道而来。

      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徐樾。徐樾学心学还在入门,事上练,先练静坐。但是对于每件事,穷究其理,反倒迷惑。那天晚上,王阳明把他叫到自己在江上的座船之中,听他讲了他的求学经历,就发现徐樾的问题,是太执于事理了。王阳明就指着船中蜡烛上的光芒说:“这是光,对吧?”

      徐樾点点头,这当然是光了。

      然后阳明又指着船舱中空白的地方:“这也是光。”

      当然了,徐樾也点点头,如果不是光的话,哪来那么亮呢?

      然后,王阳明又指着舱外,江面上被烛火照映的地方说:“这也是光。”

      哦,徐樾突然眉头紧蹙,有所顿悟。王阳明看他有所顿悟,笑说:“你明白了吧?光不止在烛上!”

      光不止在蜡烛上。人生就是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抉择和追求,但是光到底在哪儿呢?格局够大,眼光够大,你见到的光明才够多,才有真正的光明。王阳明讲心外无物,致良知是他的终极光明,其实是无所不包的。

      后来王阳明到了南浦,现在也属于南昌一带。当时的盛况,到了什么地步?“明日至南浦,父老军民俱顶香林立,填途塞巷,至不能行。”把路全都堵住了,都要来见王阳明。“父老顶舆传递入都司。先生命父老军民就谒,东入西出,有不舍者,出且复入,自辰至未而散,始举有司常仪。”江西的老百姓对王阳明崇拜至极,人人争睹圣人之容,非要见一面。

      进了都察院的衙门之后,老百姓都拥在门口看,人山人海的。王阳明也很有趣,既然老百姓喜欢看我,我就坐在门口,让每个人来看。

    王阳明坐在大堂之上,人们鱼贯而过,点点头,打声招呼。大家就像看神仙一样。然后有的看得不过瘾的,排了队已经出去了,再排一次队,再要来看一遍。整整一天,老百姓才肯散去。你看,王阳明得人心到了什么地步,又到了怎样的境界!

      去广西路上的盛况,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虽然当时的官学不认可王阳明,甚至批判、打压他,但在社会上,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社会底层的平民而言,阳明心学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和希望所在。阳明心学最适合去改变一个社会的土壤,它直接开启了晚明的人性觉醒。

      阳明心学最光辉的地方、最光明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它应该是教会我们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价值;教会我们不去做俗世的奴隶,不去做专制的奴隶,不去做人生境遇的奴隶,不去做坎坷命运的奴隶。阳明心学可以给我们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类文明史有史以来一以贯之的光明力量。

      那么,这种光明力量落实在王阳明人生最后的岁月中,又会产生怎样的奇迹呢?他的广西之行,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五百年来王阳明》第二十一章(3) 光不止在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