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八之吞并巴蜀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八之吞并巴蜀

公元前319年,也就是周慎靓王二年,魏惠王魏罃终于挂了。

这货整整活了八十一岁,在位也达到五十年,可以说是经历了整整一个时代。只不过,这个时代是魏国由强至弱,而秦国由弱至强的一个时代。从他在秦国屁股后面追着打,到秦国天天捅他的菊花,人生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他死了之后,他地儿子魏嗣即位,是为魏襄王。

他刚一即位,有个叫孟轲的人跑去见了他一面,出来以后,就评价魏襄王说,这货不像一个君主,跟他谈话没办法产生敬畏感。刚一见面,他就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那我就告诉他,只有天下一统才能安定。他又问我天下怎样才能一统,那我就说了,不滥杀的人才能让天下统一。他就问我,谁愿意让天下统一呢?我就呵呵了,天下的百姓谁不渴望统一,此乃天下大势,谁能阻挡?

1、函谷关反杀

张仪吃着魏家的饭,砸着魏家的锅,在魏惠王时还能混混,但魏襄王即位后就不乐意了,把他开除掉,重新起用了公孙衍为相。

公孙衍是誓将合纵进行到底。他立刻马上就开始联系赵、韩、燕、楚四国,于公元前318年,组成五国联军,一起攻秦。

这其中楚国势力最大,因此楚怀王是当然的合纵长。

问题是,楚国势大,秦国轻易不敢去招它;而燕国离秦国还隔着个赵国呢,秦国也不能飞过去打它。所以,楚、燕两个国家对这事儿不怎么上心,反正就是跟着打个酱油。

也就是说,所谓的五国联盟,其实只有魏、赵、韩这三晋之国在折腾,而从结果上来看,韩国又是其中的主力。

秦惠文王一看这架势也来劲了,跟我群殴是吧?行,来吧您就。二话不说,派樗里疾率军出关迎敌,和联军相持函谷关下。

要说公孙衍也真不白给,他不但合纵东方诸国,还联络了义渠国,劝说义渠王自秦国侧背出兵,以配合联军共同伐秦。

这义渠国就在现在甘、陕、宁一带,属于西北少数民族,当时被称为戎狄。之前秦国搞不过魏国的时候,只能拿他们出气,动不动去占点地盘回来。这次好不容易中原大国没嫌弃他们,还要和他们联合伐秦,义渠当然求之不得,就痛快的答应了。

结果秦国给他们送了一千匹文绣和几百个漂亮姑娘,就把他们乐的找不着北了,马上就又信誓旦旦的说要和秦国永远的睦邻友好下去。

但没过几个月,这边秦国正和五国联军相持的时候,义渠王又觉得让秦国这样强大下去终究对自己不利。终于发兵攻打秦国李帛。秦国这次是真没想到这些人说打就打,仓促应战,结果大败。

但这点胜利并没有影响大局,公元前317年秦军在修鱼大破三晋联军。是役,斩首联军主力韩军八万余人。联军败退观泽,秦军追至,联军再败,俘韩军主将申差。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战虽然叫做函谷关之战。但看看地图,函谷关就在现在灵宝的北边,而修鱼就是现在河南原阳县的西南边,观泽则是现在的清丰县,也就是濮阳北面。

也就是说,这场仗从河南最西边开始,然后联军被秦军追着横跨了整个河南,打到河南最东边才算完。

怎一个惨字了得——我是说河南的老百姓。

2、吞并巴蜀

这一年,宋国的宋偃也称王了,是谓宋康王。不过,作为一个夹在齐、魏、楚、赵之间的小国,敢于称王也是需要勇气的。就算是临死前最后的疯狂吧,因为再过三十多年,它就被齐、楚、魏给兼并了。尴尬的是,被灭国时,在位的还是这个宋康王。

对我来说,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苏秦在公元前317年被齐国大夫给刺杀了。

这一点,我采信的是“战国综横家书”和《史记》,苏秦应该是在齐湣王在位时被刺杀身亡。所以,他的死亡时间,大约应该是公元前284年。也就是说,他还要再活个三十四年。

但无所谓了。因为六国合纵失败后的苏秦基本上已经无所事事了,他先是去了燕国,替燕国向齐国要回了些地盘,然后跟当时在位的燕易王的母亲发生了点干柴烈火般的感情。为了保命,他决定潜伏在齐国来帮助燕国。动不动就劝齐王兴土木,建宫室,以此来削弱齐国的财政。

再后来和人争权,被齐国大夫买通了黑道上的人,把他给砍死了。

也就是说,他早死晚死,跟历史已经没太大关系了。

所以,我们可以回过头再来说张仪。

联军伐齐失败以后,魏襄王又后悔不该搞合纵这一套了。于是,张仪适时的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劝他说咱们魏国屁大点地方,现在也没什么山河之险了,还要分兵去防守楚、韩、齐、赵。说是各国在联合抗秦,但亲兄弟还会为家产互相残杀呢,更何况国与国之间呢?

他接着威胁道:你要是不跟着秦国混,你看着吧,秦国马上就会兵发河外,袭击卫国,占取阳晋。将魏国和赵国彻底隔绝,互相不能救援。到时候,你可就是秦国案板上的肉了。所以,何去何从,你最好想想清楚。

魏襄王看着面前这位流氓,长叹一声:算了,请先生为我和秦国修好吧。

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第二年,巴、蜀出事了。

简单点说,巴国就是现在的重庆一带,蜀国就是现在的成都一带,都是很早就存在的古国,在商、周时,俱向朝廷进贡,以获得承认和封赏。

早先,蜀国封了一个属国,叫做苴国的。后来蜀王在巴、蜀冲突中打败了巴国,就想趁得胜之威,去讨伐越来越不听话的苴侯。结果,这苴侯连忙派人向秦国求救,而蜀王也给秦国送了点礼,意思是您别干涉我们的内政。

这就有点老鼠打架,都找猫来帮忙,你以为是TOM和JERRY呢?

秦惠文王赢驷就有点犹豫。不管吧,做为世界警察,不能看着大国去欺负小国;可是管吧,这蜀道也太难走了点,万一失败了,可就闹大笑话了。

所以,他就找来张仪和司马错,想问问他们的意见。

张仪说我的意思还是别管了,咱们接着打韩国吧。

嬴驷就说这个意见很新颖,原因是什么?

张仪说现在韩国新败,咱们出兵就能很轻松的攻取新城、宜阳,兵临洛阳城下,控制九鼎和天下版图,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是王霸之道。现在董事长您不去天下中心争名夺利,反倒和远方的戎狄小国纠缠,这可不是帝王大业啊。

司马错一听就不乐意了:你说的不对!要知道,要富国必先扩其地,要强兵必先富其民,要成就王霸之业必先树其德。现在秦国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易后难。蜀国是偏僻之地,拿下它,我们不但能得到大片的土地,并且也不会引起诸侯的忌讳。如果我们事先宣称蜀国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定还会有人说我们是正义之师呢。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然后他开始反驳张仪的建议:反过来,咱们要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那可真的要臭名远扬了,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万一魏、楚等国看不下去来干涉,甚至周王室破罐子破摔,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到时候难道我们还要再去征楚伐魏么?

秦惠文王想了想,点头道:还是司马错说的有理。

于是,张仪、张若、司马错率军伐蜀,十个月后,蜀灭。置蜀郡,降蜀太子为蜀侯,张若为蜀相。

成都平原,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又称天府之国。自此,秦国坐拥渭水平原和成都平原两大“天府之国”,彻底拥有了征伐天下的实力,再不可逆转。

3、子之乱燕

西边的秦国正在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的时候,东北边的燕国出事了: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

燕国也是王室血统,开国君主便是周召公。只不过当时召公仍然在集团总部辅佐董事会主席姬发,只派他的儿子姬克去封地北京当总经理。

但当时的燕国实在有点惨,经常受东北这边山戎的欺负,一直经历了十几代君主,还在为了躲避山戎而迁都。甚至到燕庄公的时候,竟然还差点被山戎灭国。

无奈之下,燕庄公向齐国求援。幸好当时的齐国是主张“尊王攘夷”的姜氏齐桓公(田氏也有个齐桓公),齐桓公一看这还了得,一个区区山贼,竟然欺负起我堂堂诸侯来了。于是发兵救燕,一举将一群山戎给灭了。这才给了燕国一个平稳发展的环境。

自此之后,燕、齐两国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好。

至到战国时期,齐国似乎忘了两国祖上的关系,动不动就开始欺负起燕国来了。燕国只好拉上三晋跟齐国硬刚,双方互有胜负。

前些年,齐国趁燕后文公刚死的机会,悍然入侵燕境,掠十城而还。后来在苏秦的游说下,才把这些地方还给了燕国。

五国相王时,燕国称王,是为燕易王。五年前,燕易王去世,其子姬哙即位。

有人跟我说说宋襄公迂腐,我说那是因为你不认识姬哙。

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这个苏代此时应该在燕国为官,和燕国的国相子之是亲家。苏代出使齐国回来,姬哙就问苏代:这个齐王能称霸吗?

苏代说不能,因为齐王不信任大臣。

姬哙一听,不就是放权嘛,小意思。于是,就把大权尽数交给了国相子之。

还有个叫鹿毛寿(这名字有个性)的人也对姬哙说:你知道为什么人们都说尧是贤明的君主吗?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给舜啊!如果现在您能够把国家让给子之,那就能和尧一样贤明了。

于是公元前316年,姬哙就把王位禅让给了子之。

但这还没完呢。

后来又有人对他说:“当年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却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虽然禹死后把君位传给了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又夺取了君位。所以,现在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属于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

于是姬哙就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

子之以为他就像当年田氏代齐一样,彻底的掌控了燕国。但他没好好想想,当年人家田氏以十数代之功,举家族之力才循序渐进夺取了齐国君位。他子之何德何能,靠糊弄就能凭空得到一个国家,以为这是演小品呢?

所以,子之即位还不到三年,公子姬平就联合将军市被攻打子之。虽然子之很快平定了判乱,但太子平也逃出了燕国。自此,燕国彻底大乱,百姓愤怨不休。

齐国当然不会坐失这样的良机,马上以援救公子姬平为由起兵伐燕,燕军哪里有什么斗志,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燕国都城北京,将子之剁成肉酱,姬哙也在乱军从中被杀。

齐宣王本来想借此机会吞并燕国的,甚至连中山国也跑来分走了燕国的一些领土。当然,其它诸侯也不会坐视齐国就这样吞并燕国的,所以纷纷给齐国施压。孟子建议齐宣王退兵,但齐宣王没听。

可是随后,燕国国内也爆发了动乱。在内外交困下,齐宣王发现再在燕国待下去,真的就得不偿失了。无奈之下,只得退兵。燕人拥立姬平即位,是为燕昭襄王。

顺便提一句,估计这姬平也对他爹太失望了,压根就没给他爹谥号。所以姬哙就只能称之为燕王哙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八之吞并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