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全家人的超级大英雄,本应该是上天最眷顾的人;
然而,您却成了家里最不幸的那个人,早早离开我们了;
您活了大半辈子,却没享过哪怕一天的清福……
1.
爷爷出生的时候,新中国还没有解放,中国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49年,爷爷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屁孩,当时的他还体会不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重大意义;
那时候的他,只知道自己常常饿肚子,常年吃不饱,穿不暖……
爷爷经历了中国农村最艰难的时刻,"打土豪,分田地"是他们这些中国偏远山区贫苦农民最大的福音。
听母亲说,她嫁给父亲的时候,家里特别特别穷,饭都吃不饱,那时候每餐能有一碗玉米羹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母亲嫁过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家家户户分到天地的好时候;
那时的分地规则是:
每一个分对里的土地,以家庭为单位,以人口数量来决定分得土地的多少。
那时候,我们算是一个较大的家庭,于是分了许多土地。
分到土地,一家人都乐坏了,特别是爷爷;
爷爷像是看到了无限的希望,一家人终于不再挨饿了。
就从那时候开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干出更多的农活,为了不让一家人再受饥饿的折磨,爷爷在深山里搭建了一间小小的茅草房,从此那间茅草房便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爷爷住进了山里,每天天微亮就爬起来,开始一天的生活;
到了中午,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给自己做饭;
吃完饭,又迅速回到土地里奋战;
直到夜幕降临,直到伸手不见五指,他才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回到家,给自己做晚饭;
晚上,他通常会多煮一点米,第二天醒来,简单地吃一点,就开始投入到新的一天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爷爷每天都重复着乏味艰苦的生活;
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他才舍得暂时离开他的土地,才回到家里,感受家人短暂的温存。
2.
过了些年头,家里的状况稍有好转,一家人终于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爷爷终于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像是受到了鼓舞,更加卖命地忙碌着。
他的一生像是早已注定,注定要一辈子辛劳着……
父亲曾劝过爷爷,叫他搬回家,别那么辛苦了。
然而爷爷毅然拒绝了,他呵斥到:
一家人才刚解决吃饭问题,现在就松懈了,家里的条件还能指望变好吗?你又不是不知道饿肚子的滋味……
父亲无话可驳,只好保持沉默。
父亲回味着爷爷的话,觉得爷爷是对的,他实在怕及了吃不饱,穿不暖的那些日子。
爷爷住进山里的那些年,开垦了许多田地。爷爷几年没日没夜地辛劳,终于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一家人终于不再挨饿了。
好像好日子就要来临了,然而,爷爷却没能享受哪怕是一天的好日子。
爷爷在一场火灾中去世了,从此山里的那间茅草房再也没人住了。
后来,茅草房被拆了,种上了十几株杉木。再过几年,山坡上,种满了杉木。房子外面的芭蕉树,竹子,桃树,也长得十分好。
房屋外的那股清泉却因为没了主人,再也没有了。
3.
记忆里,关于爷爷的画面早就变得模糊了。
在时光的碎片里,一位老人抱着小孙女。
老人一会儿把小孙女丢到半空中,又及时地让小女孩落到自己怀里;
一会儿让小女孩坐在自己腿上,上下抬起腿,像骑马一样,逗得小女孩咯吱咯吱地笑个不停;
他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老头,然而在小孙女面前却常常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
那时候的小女孩,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儿,早就不记得那些与爷爷相关的美好瞬间了。
如今再回忆起来,发现自己的记忆是如此的单薄。
只清楚地记得那间茅草房,房子外面开得正好的桃花,那条淹没在荒草中的崎岖小路,一大片一大片的玉米地,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背影……
很难想象,住在山里的那几年,爷爷一个人是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黑夜的。
我想,那时候家人就是他最大的动力,是那个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让他战胜生活,战胜劳累,战胜孤独,战胜那片广袤的黄土地。
唯一的遗憾是,爷爷战胜了一切,却没战胜自己的命运。
如果天堂是存在的,那爷爷一定在天上看着我们,一直守护着我们,不曾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