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无为

中国人讲无为而治,有所为,有所不为。

被解释成了各种滔滔洪水,但是基本上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道理。大道至简,道可道,非常道。反正玄乎,越是虚幻的东西就可以随意的解释和蹂躏。

什么都不做,真的就可以达到大治?很扯。

不过这也是很好的借口,很多事情还是可以依托所谓无为而治的。

授权、赋能、员工满意度、去kpI,都是很好的无为的例子。

不过今天听了加拿大学者shengkelang教授说了说无为,挺有趣。

用中国的古文化解释现代的西方鸡汤,不失为一种更为实用的方法。

有三个核心的观点,好玩。

第一、无为是不刻意追求,特别放松自然的去做。

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那个屠夫,抄起刀来,把眼睛蒙上,顺手这么一划拉,那牛就大卸八块了,治伤筋不动骨。

老司机开车,傍搂着美女,嘴上叼着雪茄,耳朵还听着老柴可夫斯基小天鹅,照样不耽误开车,而且还开着溜着很。

这在教授眼里的理论是——热认知和冷认知。

前者那些顺其自然的动作都是热认知控制的,不能说控制,那就是因为已经从量变到质变,已经升华了,就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控制而开始自动驾驶模式。

冷认知则不同,需要对新的事务或者不熟悉的事情做出随时随地的判断和选择,很多逻辑思维,模块思维等理性思维就属于这些酷酷的冷认知。

第二,要达到这样的轻松,像广告说的,30天让你不看字幕也听得懂英语大片;都是哄人的伎俩,但又都是人人向往的。

谁都不愿意吃苦就能有一身的肌肉,能一口气爬上珠峰,能发一笔横财,这就是人性使然。

所以,第二个观点就接着说——要达到无为的状态,你做的事情必须符合某个价值观才行。

新鲜吧,为毛呢?

人做事是有驱动力的,那个驱动力越是有意义,具有梦想梦寐的特点,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斤斤计较,而是像玩游戏一样情趣盎然全情投入。

于是宗教、社团、责任感等等,都可以成为某种价值观体现在你的身外,不断的激励你开心轻松的去做那些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这点我觉得很好,如果你都不为了什么而奋斗,那还奋斗什么劲。

总要有个类似梦想的东西激励你不断的去反复练习、精益求精、冥思苦想,你才可能达到某种熟练和庖丁解牛的行云流水。

到那个时候,基本上无为的那种状态也就出现了。

第三、你想达到无为吗?

大家肯定削尖脑袋想知道,教授开始一一数落几个圣人。

孔子追求礼义廉耻,就是不动用冷认知,什么不舒服干什么,最后冷认知自然就变成了习惯,凡事都循规蹈矩。好像还是说的是热认知。

老子追求上善若水,水随形变,关闭冷认知,不要设定什么好与坏,回到婴儿的状态,自然纯真,才能达到无为的状态。

孟子认为天赋每个人的天赋,人各有命,富贵在天。应当顺应天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充分发挥人的天赋,做好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己就可达到无为。

庄子更绝,你想追求自然,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可以连这个都不要,直接不做任何事情的事先预设,跟着感觉走就好,热认知把我们引向何方,我们就去何方。

so,以上都存在瑕疵,最后还是要回到成功学上来。

要想轻松的活着,就要先辛苦的练着,练着练着,就成了真把式了。

一旦成了真把式,就特么无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方人眼中的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