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事件"背后:互联网江湖的原罪和暗战

10月20日,自媒体『小声比比』的一篇《独家|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刷屏网络,"马蜂窝"被指责:2100万的"真实点评"中,里面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点评、携程等竞争对手那抄袭过来的。

一时间,『马蜂窝』成了人们群嘲的对象,似乎正如其LOGO所说的"像崇尚自由的加勒比海盗致敬",变成了一个盗窃他人平台内容的搬运工。

10月21日,『小声比比』再发一篇推文,《马蜂窝开始毁灭证据了,但这水平真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事件持续发酵升级。

10月22日早间,马蜂窝也对这一事件发表了声明。指出,"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微乎其微……马蜂窝将正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审查漏洞并采取积极改进措施……"。

声明之后,事件并未平息。"爆料人回复马蜂窝造假"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有网友反馈,内容平台、刷量、刷评论行为十分常见,用户几乎默认了其存在,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刷量有些难以接受。

马蜂窝冤,却又不冤。

▲ 爆料的两篇微信文章,已被标上有争议

舆论发酵的背后,为马蜂窝的融资和估值蒙上了一层阴影。经济下行的投融资大环境先放一边。目前的事实是,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数据和抄袭内容,马蜂窝的运营人员不可能没有察觉,那么为何产品经理和技术人员没想过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呢?

这些商业内容数据造假,究竟是马蜂窝自己所为,还是平台方防不过养号做号的灰产?

有网友认为这些账号的内容造假,是马蜂窝自己写脚本利用爬虫技术抓取所为,并且还调用了 Google 翻译的接口。

在互联网世界里,几乎任何新生事物有利可图的网站都会被黑 / 灰产盯上。尤其是在 2015-2016 年期间,马蜂窝进行了大量的推广,用户在平台上刷问答和点评,就可以获得相当于积分的'蜂蜜'。'蜂蜜'可以用来兑换手机、旅游服务等价值不菲的产品。

水军、刷量这些现象基本是互联网行业里公开的秘密,从电商平台到网约车平台,社交平台、内容分发平台,还有视频播放平台,都能找到提供刷量、刷评论服务的供应商。

此次马蜂窝事件爆发前,对于抄评论行为,其实大众都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谁都没有捅破窗户纸,只是"小声比比"和"乎睿数据"团队,捅了出来而已。多个行业、平台都曾爆过水军、造假、抄袭等问题。

今年2月份,B站用户发现发布在B站的账号信息及视频内容被人搬运至快视频,同时A站、快手、微博、秒拍等多个平台的视频内容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上传至快视频。B站随即发布公告,为维护用户利益发声。最终快视频不得不连发两条声明道歉。

今年7月份,小红书官微多次投诉,大众点评用户搬运小红书评论,要求大众点评立即采取删除所有侵权链接、关闭侵权账号等相应措施。然而大众点评只是象征性的修改一下评论,引发小红书不满,最终将大众点评告上法庭。大众点评最终致歉小红书及小红书用户。

今年6月份,一篇名为《教育专家诤言无昧:腾讯、共青团为何一度为网游洗白》的文章在各大媒体平台疯传。

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这篇文章产生了不小的风波,一方面它迎合了对游戏持反对态度人们的意愿,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在常规传播之外,助推了舆论的又一波发酵。

当时,黑公关事件甚至传到了腾讯的高层耳朵里。腾讯张军在微博回应"奉劝某些同行,做黑稿麻烦敬业点,起码记得发布前括号里的删掉。"

今年,爱奇艺就针对视频播放刷量问题,正式关闭了前台播放量。

这些黑产生意,应该是互联网企业追求流量,崇拜增长数据背后的副产品。无论是平台自身所为,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黑产,这些真真假假的流量和数据成就了平台,也会慢慢地损坏平台。

在马蜂窝发布声明的微博评论区里,包括不少旅行方面的大 V 在内的用户都纷纷留言表示支持马蜂窝。作为一个曾经的马蜂窝用户,曾经在平台上搜寻攻略,也有发布过游记,如今看来,如何归还用户一个清净真实的平台环境,是马蜂窝在寒冬之前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文章来源:南京紫云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蜂窝事件"背后:互联网江湖的原罪和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