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

    这节课,我要给大家讲得是“能力三核”,这是一个讲能力的传统模型,从前,我们常常会从重要程度上给学生这样的排序:最易得的是知识,然后是技能,最难的是才干。

不过我要问,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_第1张图片
能力三核模型(来自新精英)

知识变重要了,得到知识的方法变简单了

知识,已经发展到无与伦比重要的位置。

如果说2016年有什么标志意义,我想说,它是网络课程学习元年,身边一票人从开始接触网课,到花钱给自己屯一堆听都听不过来的网课,只用了不到一年。

如果你说,我从来没有在网上关注过任何一个人的课程,我只能跟你说,你OUT了。

去年,我还在带着大家学习怎么选择合适自己的网课,今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面对“屯课”一族的知识焦虑,我该怎么办?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将来都是要当物理老师的,以前,你只能在初中学初中物理,在高中学高中物理,然后顶多再请个家教或上个补习班,现在呢?你在“喜马拉雅”上一搜,出来一堆教物理的,各个教的比你有意思,还直接讲量子物理。你说我不想听,我想看真人,那你在“跟谁学”一搜,方圆一公里内,一堆名师等着教你,还是专属一对一服务,那你能保证以后中学教师这个职业,不被替代吗?

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_第2张图片
喜马拉雅的物理课

以这样的思想推论,你怎么知道你学不好经济学,你怎么知道你学不好心理学,就看你想学不想学!

学习越来越变成一个跨界化的行为。

不信你看身边的那些牛人,很多人干得活不是他大学本科的那个专业,他都说不清自己现在是什么专业,反正一肚子杂货,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强烈的兴趣,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专属称谓,叫做“知道分子”,他们凡事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一些。

但是我们的社会可没有为这样的人准备好服务系统,因为我们的知识仍然是“分科治学”,就像你在物理学院、而他在数信学院,在高校里,在某个领域越专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没法对话。可普通老百姓的想法其实是这样的:我能不能用业余时间把经济学系统地学个大概?我不想干经济学,我就想了解一下。

技术的快速发展,把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奢望变成了现实。

我手机主页有一个APP叫“得到”,我今年已经从上面买了两节课了。“得到”上有一节课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是北京大学薛兆丰教授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每天只需要花 10 分钟,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学经济学课给学了。

别怕你听不懂,因为薛老师录课的时候,他们会让一个姑娘坐在他对面,这个姑娘第一份职业是导游,就是在旅行车门口说“上车了上车了”那么个姑娘,她在那听课。一旦薛老师讲得听不懂,她就喊停。

发现了吗?这个时代的人的很多学习是这样完成的,如果你只懂物理,只能当个中学物理老师,这真的很可怕!

现代人的知识焦虑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这个焦虑已经不是谋生的问题了,它是一个“求存”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对社会环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来的生存方式是无法维持的。

比如说,中国的很多老人,有钱,也有社会地位,有社会阅历,为什么老被骗子骗?因为新出现的那些技术、协作方式,他们不知道了嘛。不说受骗,只说生存,如果你是一个不会玩微信的老人,你的朋友圈势必会缩小,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啊!老人一般都是比较八卦的;其实他们一定是想知道更多的;如果你是一个不会网购的老人,你生活所花的成本一定高过别人,换句话说,一定金钱换来的物质满足感减少了,老人一般都是比较节俭的。

知识现在越来越是一个具体的利益。过去流行一个词叫“无用之学”,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大反转。比如晒美食,要求我们会使用高级的图片处理工具,比如去旅游,要求我们会写水平比较高的攻略;比如自己动手做个家具,可能要我们会设计……你说这些东西有用吗?没什么大用,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体验这个过程,这就是这个时代,这是一个体验消费的时代,体验是你去说服人、跟人协作的重要的工具,没有知识你哪来什么体验,你所有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

这些年,一见到书店我的心情都很沮丧,那么多书,那么多知识,我就是穷其一生,每一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看书也只能看到一个皮毛。所以你说能不绝望吗?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焦虑。   

那么,该怎么解决知识焦虑这个问题呢?

我有这样一个逻辑,叫做“识人——做事——目标——体系”学习法。

第一个关键词“识人”。

我们过去往往以为阅读就约等于学习,其实不是。阅读是跟书学,但是我的体会是跟人学效率更高。

知识是啥?

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它真实的存在场景是牛人的大脑里面,翻江倒海不断在迭代。与其去浩如烟海的图书馆去碰,不如找个牛人去问,他们就是知识的载体,所以我们这代人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尽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如果你想做电商,有一种方法是跟马云聊聊,还有一种方法是系统学习“电子商务专业”,你会选哪个?

第二个关键词“做事”。

了解了某领域的知识,够吗?当然不够,就像你知道了骑自行车的技术和会骑自行车,离得还很远。

所以,不如把所学把上运用到做事上,去操作,去碰壁,去揣摩,当你忘记自行车技术,转而关注周边的风景的时候,你才算是真正会骑自行车。

第三个关键词“目标”。

在《槽边往事》里,和菜头说了这么一段话:

不计成本、成败利钝的追求知识,这是专业学者干的事情。可是我们不是,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对一个一个的目标去行动的。行动一步获得反馈,调整行动,继续往前走,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和菜头打了个比方,我们就像是一个战士在海滩上伏击正在要登陆的部队,这个时候一颗照明弹上了天,这就是知识,片段,非常的短暂,抓住这个瞬间,咱们干什么?有枪开枪,没枪有弹弓打一下子,弹弓都没有,抓把沙子也撒过去了。

立定目标,然后随时抠动扳机,这就是我们面对知识的态度。

第四个关键词“体系”。

一个个的目标,像是从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朵花,你必须会选择、会配色,才能组成一束漂亮的花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体系”

我讲生涯规划课8年了,直到有一天,突然找到了“行动力”这个概念,突然就觉得通了,从匹配论到适应论再到建构论,那都是理论,理论背后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行动”,习惯养成、知识管理、时间管理……这些碎片知识也自然连成了线,新的课程体系,就这样诞生了。

我自己的写作和阅读,也自然和这样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