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阵子没看Papi酱的周一放送了,打开这周一的更新,标题触目且惊心----“2016就快结束了,2015的目标实现了吗”?点开视频,发现在这个黑色幽默里接连中枪,曾经的“宏伟目标”们,一个个都在此时跳出来啪啪打脸,生疼。
看到余额严重不足、即将阵亡的2016年,你有没有和我一样,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
或许你的年初目标是减肥二十斤,结果发现自己还是“保重”得很好;或许你希望在2016年找到如意郎君,结果Mr. Right依旧虚无飘渺;或许你曾决心要在这一年攒够人生的第一桶金,结果到头来荷包并没有变鼓多少;或许你坚信自己可以升职加薪,岂料最终发现那不过是你一厢情愿YY出来的蛋糕......
于是焦虑的情绪蜂拥而至,严重的时候,焦虑带来的坏情绪甚至远远超出了即将到来的新年之喜,旧难辞怎迎新?
记忆中这种焦虑情绪的峰值体验在毕业次年的那个岁末。
2015年底,换了份新工作(英语翻译)半年不到的我,每个月即使吭哧吭哧翻译几万个字,拿到手的薪酬通常也就是一千多块,除掉房租、生活费、通讯费等基本开支,已经所剩无几,属于典型的月光族。
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地处商场云集的市中心,脑海中有一幕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年底的一个傍晚时分,办公室的窗外洋溢着一片欢腾、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与我黯然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下班后我没有立即回家,和同事(也是好友)小D坐在沙发上聊天谈心,内心惆怅不已。
确切地说,“惆怅”二字根本不足以描述我当时的心情。当天买完春节回家的火车票以后,发现兜里已经没有几个子儿了,纠结着要不要接受她的好意借她几千块钱回家过年。
想到一年来工作上的各种酸甜苦辣,还有家里期盼着我早日回家的爸妈,由衷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也有对前路未知的迷茫和焦虑……
那么,焦虑情绪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大家都熟知的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老爷爷认为,人格由以下三部分构成:按“快乐原则”行动的本我、按“现实原则”行动的自我,以及按“道德原则”行动的超我。当本我、自我及超我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时,就会产生内心冲突,于是焦虑就这样产生了。
焦虑本身是一种极为正常的情感,一般来说如果心理状态没有病理性变化,社会功能总体上良好,偶尔的焦虑情感还不足以构成焦虑障碍(焦虑症)。相反,在现实生活中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滴,所以小伙伴们也不要过于担心。
然鹅,怎样才能适当缓解焦虑情绪呢???就算不学习心理学,机智如我们,平时不知不觉中已经采用过不少心理治疗方法。举个栗子,找人倾诉聊天(支持性心理治疗);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疗法);还有针对特定的事件或场景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行为疗法)。
站在2016年的尾巴上,一年一度的焦虑情绪如期而至。盘点这一年的得失,年初心愿单上还有好几条没能实现。随着年岁的增长,尤其害怕有人问:“曾经的梦想,你都实现了么?”
细数一下小时候作文里的那些梦想(对,是“那些”,因为每次写作文时都有不同梦想)有:
“当老师”----已经实现了,在毕业后先后当过英语老师及对外汉语老师;
“读研”----也已实现,经过大半年的复习,2014年已经本科毕业十年的我重回校园,今年6月份已经研究生毕业;
“去巴黎的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看看”----这项已超额完成,2015年在巴黎海外交换学习的那几个月,已抽空跑完了欧洲大陆近十个国家,感悟很多(以后有机会再来分享);
“当心理咨询师”----还没有实现,但好歹迈出了一步。2016年7月中旬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班,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心理学。但考前两个月因为生二宝的缘故,耽误了上课和复习,估计还需要补课和补考;
“写一本书”----这个梦想也没有实现,这是我最不能释怀的一项“未完成”。曾经喜欢写作的我,除了小学至大学的那一沓写得满满的日记本,现在只剩下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只字片语和偶尔的流水账。
幸而2016年总算是有所行动,虽然才两个多月大的二宝把我的24小时弄得七零八落,在年底焦虑情绪的驱使下,还是在12月参加了线上的写作培训班,一切从头开始。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由来哈----老师布置的第一项作业!
有人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有的梦想或许不会立即实现,但晚一点实现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必焦虑,只要你还记得它,尽量朝这个方向努力,没准十年、二十年后的某个契机就促使它实现了!
所以,即使在这个大家已经羞于提起梦想的年代,哪怕是不得不暂时面对生活的各种焦虑、苟且和一地鸡毛,仍然要心怀梦想。
因为,那是我们生活里永恒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