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费孝通

《乡土中国》- 费孝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Cindy

作为一个从小就生长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我们很少能够接触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小时候,偶尔在城市里见着了,也会用“乡巴佬”等一系列嫌弃的字眼,眼神去面对。给我的印象呢,不外乎衣服破破烂烂,身上散发着汗臭味,在公共场所抢位子,大声喧哗等等。虽说,现在的乡下人这样的已经挺少了,不过那种农民的“土气”,却已经根深蒂固。

费孝通老先生的这本书,开篇就解释了何为“土气”。正是由于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靠土吃土,以种地为生的生活方式,才产生了这种因为地域限制,流动性即弱的农业本性。生于斯,老于斯,死于斯。人们只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相传。人与人之间也不存在大量的合作关系,安分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足以。也正是这种乡土文化,导致了中国农民固有的麻木,冷漠,自私心理,各家管好各家的地,又还有什么好操心的呢?

由于这种生活的固定,人们建立了及其封闭的邻里关系,大家都是熟人,见面点头哈腰,更是不需要任何法制的介入。何必伤了和气呢?所以乡土中国,从来不需要法制契约来固化,熟悉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相处模式,于是又形成了所谓的礼俗社会。礼治不同于人治,人治不同于法治。西方的法治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法律本身能统治,这中间有需要权利来支持。因此,法制说到底是靠人来执行,是依据法律来维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治基于法治的对立面,“不依法律的统治”,仅仅依靠个人的的好恶来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自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难以维持。所以用礼治来解释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还是相当在理的。

再来说到“差序格局”,“长老权利”。“差序格局”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推浪格局,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伸出的社会关系。又由于乡土中国在空间,地理的局限性,人们的生活是依照着前辈的生活经验教化而为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前辈又逐渐一个个退出社会关系,而之前的新人自然接替前辈的角色,周而复始。

再说到现如今,社会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想要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简单的社会关系确实不太容易。而法律的健全,法治的介入更是推动了乡土文化的变革。因而想要单靠以家庭为单位的原始耕作模式已然收到了社会发展的冲击,必然会有一批年轻人对于这种教化权利提出反抗。在这种动荡的大社会中,我们的乡土文化又会何去何从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 费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