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城的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以其气势恢弘的室内湿壁画闻名于世。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莫过于穹顶画《创世纪》(Genesis)和祭坛前的壁画《最后的审判》(Last Jugdment)。巨作的缔造者就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穹顶画《创世纪》位于礼拜堂大厅天顶的中央部分建筑框边内的连续9幅宗教题材的壁画,大约创作于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期间。
西斯廷礼拜堂建于1479年,是由当时教皇西斯都四世(Sixtus PP. IV)发起创建,它的名字“西斯廷Sistine”就得名于教皇“西斯都Sixtus”之名。这座建筑的位置非常接近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的贝尔维德庭院。西斯廷礼拜堂的功能之一是作为天主教会红衣主教聚集的地方,以选举新教皇。即使在今天,它依然承担了这个功能,2013年3月教皇弗朗西斯的选举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原本西斯廷教堂的拱形天花板被漆成蓝色,上面覆盖着金色的星星。墙壁上则装饰着不同艺术家绘制的壁画,如彼得罗·佩鲁奇诺(Pietro Perugino),他在1482年画了《耶稣在那里把钥匙交给圣彼得》。
1508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Pope Julius II)(1503 - 1513年)想要改变教堂内部原本的装饰,决定聘请米开朗基罗重新绘制教堂的穹顶。在此之前,米开朗基罗是以雕塑家的身份而声名大噪,他的代表作品有《圣殇像》(Pieta)和《大卫》(David)。
作为画家,米开朗基罗在当时还并不受世人瞩目。而根据瓦萨里(Vasari,意大利画家和作家)的说法,尤利乌斯二世之所以给米开朗基罗这样一个崇高的任务,是因为他的两个艺术对手,画家拉斐尔(Raphael)和建筑师布拉曼特(Bramante)的鼓动。瓦萨里说,这两个人希望米开朗基罗失败,因为相对于绘画,他无疑更擅长雕塑,或许他会和尤利乌斯彻底闹翻,以至于在罗马呆不下去。
事实上米开朗基罗非但没有失败,而且他创作出了这一西方艺术史上的宏伟巨作。
这幅穹顶画可能是在梵蒂冈的神学家帮助下制定的,它的中心内容围绕着一些著名圣经旧约的场景,从开天辟地,到诺亚方舟。这些画都是有顺序的,所以要把它们看得很清楚,观众必须面对祭坛墙,站在大厅入口的一端仰望穹顶。序列从“创世”开始,位于圣坛正上方,向教堂大厅的入口延伸,分别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园》,《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总共九个场景。
米开朗基罗在1508年开始作画,一直持续到1512年。他从教堂入口处天顶的“诺亚醉酒”开始创作,当他完成这个场景时,他移除了脚手架。从地面向上看,他意识到画中人物太小,无法在天花板上展现满意的视觉效果,于是他决定在随后的壁画中采用更大的人物形象。因此,当这些画逐渐向教堂的祭坛方向延伸时,人物变得更大,也更富有表现力。
穹顶上最重要的两个场景是“创造亚当”和“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
“创造亚当”画中右侧穿着飘逸长袍的白须老者是上帝,亚当则位于画面左侧,通身赤裸。上帝的右臂舒展开来,生命之火从他的指头中传递给了亚当,而后者则以同样的方式伸展左臂,含蓄表现人类是按照上帝的意志来创造的。关于上帝周围的形象有许多臆测,例如抱着上帝左臂的可能是夏娃,但也有可能是圣母玛利亚,或者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天使。
米开朗基罗为了勾勒凸显旧约的场景,设计了一整幅虚构的建筑造型和支撑雕像。这些都是用模拟浮雕的灰色绘制的,有着混凝土般的外观。
在这种虚构的建筑框架下,更多的圣经关键人物被描绘上天顶。这些人物有的位于拱形窗户上面的三角形中,较大的坐着的人物形象则位于三角形之间。第一个群体包括《旧约》中的人物,如大卫、约西亚和杰西,这些人都被认为是基督教人类祖先的一部分。他们和墙上画得更远的教皇画像遥相呼应,教皇是基督的牧师。因此,所有人物与基督的关系,无论是前或后,都体现在这些从穹顶上开始并延续到墙上的画面中。
位于三角形之间的人物包括了两种不同类型:旧约中的先知和异教徒的女预言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会比较熟悉女预言家在古代的角色,她们预言了救世主的到来。对于16世纪的基督徒来说,异教徒的预言被解释为在地球上基督降临的应验。《旧约》和古典传统中的先知都不约而同地预言了弥赛亚的到来。
其中一个利比亚女预言家,尤其以她的雕塑般的体态而闻名。她斜坐在椅子上的一件衣服上,扭动身体,把书合上。她的重心放在她的脚趾上,视线越过她的肩膀,向下方望去,朝着教堂祭坛的方向。米开朗基罗让女预言家们对她们身处的环境作出相应反应。
据说,当米开朗基罗作画时,他基本画法是在墙体表面上绘画雕塑形态。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画就是这一画法的充分体现,他画出了象征力量和美的不朽人物。在这穹顶之上,米开朗基罗不仅创造了他个人的奇迹,而且也创造了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