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在平时

这段时间,我们在为西北某央企业重塑企业文化。上周五向客户高层汇报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因之前有过多次不同层面的沟通,所以汇报后,客户高层领导基本认同,但是总经理提出他个人的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二是核心价值观为什么非要用一些普世的词汇表达,能不能够在核心价值观里直接表达“赢得市场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之类的意思?坦率地讲,我们当时在会上给出的回应并不尽如人意,实际上问题也没有在当时就很好地解决,而是留待会后补充、沟通。

第二天,我跑步的时候,一直在想总经理提的问题,奇怪的是,我想到了三种回应客户这一问题的方案,之所以说“惊奇”,因为我当时甚至都没有想到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方案,而现在却想到了三种,而且每一种似乎都有理有据。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这样的经历在以往也时有碰到,很多问题当时不能有效回应,或者回应得不好,过后却发现,实际上应该、或者说可以回应的更好,更完美,而有些问题的回应永远是“过时不候”、“机不可失”,这要是和人吵架,大概总是要吃亏吧!

有一次,我们在安徽某企业做项目,当时和他们总经理在看企业板报,总经理说,公司板报出得还是太传统了,没有什么创新,我们注意到总经理旁边负责出板报的同事感觉很委屈的样子,我说:“出板报的部门及员工(板报各部门轮流出),每次接到任务时,肯定也是想着要创新的、要给人看前一亮的感觉,而且很多人也想了很多的创新点,而最后往往由于时间紧迫,其它工作又繁重,于是只好按传统的方法来,因为传统的方法既能把任务完成,而且也不会出什么大漏子”,旁边的同事不停的点头:是,真是这样的。

类似地,我也注意到,我们很多刚从学校出来参加工作不久的同事,每每接到一个新任务时,他们也常常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拿出一个完美的结果,而最后常常又变成了按前辈们给的模板套一下了事。这固然有时间紧迫的因素,实际上,在我看来,更关键的还是——缺乏思考、缺乏深度思考、平时没有积累。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幸接触到一些行业内的专家,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专家也没什么,很多人写报告可能还不一定比我们强,演讲、汇报能力也未必就比我们强到哪里去,当然,到今天,这两个看法并没有多少改变,但是我对专家的看法改变了,发现了他们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他们在专业内回答任何问题都比较全面,而且特别自信(当然,这个自信绝不是装出来的,是有基础的),而且能够获得客户的认同。这肯定与他们前期的钻研、积累密不可分,即是所谓的经验丰富。

说到前期的积累,我突然觉得每个时期应该做每个时期的事,一旦这个时期过去了,没做好的事,后期再来补,大概是非常困难的。以读书为例,大概类似小说、散文等“闲书”是应该在毕业以前尽可能多读,尤其是一些名著,工作后,既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去读,而不会有更多时间。尽管我们相信许多企业高管都会挤时间读书,但是我们也发现不少的管理者,尤其是一些技术出身的管理者人,他们对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识,以及一些前沿的管理方向完全不了解,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根据没有时间去阅读了。我知道一些企业高管,他们永远都有签不完的字,读不完的报告,开不完的会,吃不完的饭……

总结起来,我们应变能力不足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缺乏足够积累,这大概也是我们和专家的最大距离点。

另外,很多人非常喜欢的借口之一是——时间仓促,所以成果粗糙。实际上,我并不认为仅是时间问题,实际上,现实中,一项任务给一周和给一个月结果往往是一样的,因为任务执行者往往都是最后几天来做这个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