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代序

                  创建精粹语言的诗塔

          ——弘扬《诗海拾贝》的微精神

                              文/周锡敏

        无意中接触到微诗,那种用精粹语言文字去清楚表达的质素,一下子就以一束透明的光吸引着我的直觉。隐约中,似乎有一种东西从灵魂深处闪出又象极在远方对着自己召唤。

        相对而言,在这个不断创新又力于彰显浮躁的诗歌网络时代,我们的心中随时都充满刺痛与狂喜。对于一个多年以来热爱诗歌并力于创作诗歌的我而言,这种双重的感动仿佛来源于一种陌生而又非常熟悉的世界。无论是初识还是剖析的过程,那种以精短文字不断衡量、判断与取舍所表达出来的品质与构思,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深思的。

        学习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探索。当大多数人对于微诗还在很陌生或者曲解的时候,我庆幸自己已经走在了思考和学习的路上。

        首先,我们必须相信这是一个存在统一和不变定论的独立裁体。据有关资料阐述记载,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变革,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上世纪末尾,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就包括“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与俗”的诗界革命。虽然由于当时的条件尚未成熟,这一系列由社会变革的热情所煽动的文学革新尝试只开花,未见其果。但是,其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传统文化观念与手法挑战的激进精神,都为后起的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而微诗,恰恰也是注重了传统的继承和融汇。显然,这也是非常可贵的。

        其次,我必须要说明的是,微诗和其它裁体的诗歌一样,我是没有什么深究的。说到底,只是在与之接触的过程中,从平面初步了解到一些有关它的传统与蓄积。更希望自己不断的学习,并将学习的结果体现在真实的作品上,细细品味其独特的精神、细节、语言、节奏、风格特性,以谦虚的学习态度构建审美能力,并对它有更多更宽广的创作思想和对这方面的作品有更深进一层的理解力。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认为唐人近体诗的审美价值很高,但它的审美价值能否为读者所理解、所接受,往往取决于读者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接受主体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而唐人近体诗又往往比较含蓄,比较典型,言近而旨远,辞少而义多,不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如果运用现代汉语这个体裁进行艺术创造,忠实地把它的内容和风貌传达出来,挖掘它的艺术宝藏,汲取它的思想精华,借鉴它的传达技巧,将会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这在当代微型诗力从弘扬和发展的今天,应该肯定的是这种预测冥冥之中已经让微诗有了承接的力量。在这片以穆仁老先生,华心和怡凡老师以及各位为微诗作出贡献和努力的诗友所撑起的蓝天之下,我们看到了这一惊喜的现象。

        微型散文诗集《诗海拾贝》具备了创作的独特价值,如今水到渠成。无意间在诗歌的形式中又给我们闪出一个新的意念。试想想,古今中外的诗体裁何其多,可谓繁星满天,群星灿烂,如果能在这个领域让我们热爱或钟爱创作的诗人们自由发展,翱翔,为空旷的心灵找到丰富的矿藏。那么,这必将是一条既宽阔又适于发展与创新的道路,相信更多的创作者会不由自主的走进来,也相信所有的读者和我一样有所认同和感悟。因为在我看来,这本诗集本身就散发着丰富的阅历,语言的优美以及富有韵律的诗意,在阅读与赏析的过程中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与信仰,一种视野。

        聂鲁达可以为一枝枯萎的玫瑰献上二十首情歌和一首绝望的歌,但同样也可以在马楚比楚高峰上热爱自己的祖国。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位创作者如果愿意用心去孕育微诗的风雅,笔风也会更鼎盛。那么,韵语、蕴藉的诗意也会更广泛,推广。

        今天对微型散文诗的认识与发展就是我们对它的探索与对语。取决于我们更多创作者的信念与志向,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尽管在很多人的眼里这种构想还不太现实。但也比没有它的存在要好。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欣喜的发现散文诗传播的是新的诗歌视角、新的诗歌思想,这也是最重要的文学载体之一。

      《诗海拾贝》精选了三百首微型散文诗篇,两百多位作者的作品。作者中既有名家,也有普通的诗歌爱好者。既有中坚实力的作者,也有初出茅庐的后起之秀。可以说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微型散文诗的整体实力。

        风的剃刀让麦田失去麦芒般尖利的目光。

        此时,松散的金色是一种枯萎的荒芜。

        我扯过一方云,让雨驱赶回大地失散的灵魂,以一株野草的方式醒来。

                          ——《失落的麦田》

      这是作者在麦田中拾来的诗果。切入点从大自然的风开始着手下笔描述,充满人情味的表达。“此时,松散的金色是一种枯萎的荒芜。”艺术而十分到位地呈现一幅被风惊略,压缩过的麦田给读者。三行微散,却以结尾的抒情与毅力来收笔。承诺给我们的是填满心间的温情与默许。

        一些土胚黑瓦的房子,一些青砖红瓦的房子,一些长满狗尾草的房子……

          一群追赶阳光的人,一群守着土地的人,几个蹒跚掐着依依呀呀的人……

        山与山之间的缝隙,一条炊烟婆娑地爬上天空。

                            ——《村庄》

        读这首《村庄》,一幅强烈而久远的乡村画面感扑面而来,想念与素描共存。诗人写到了房子,把人与村庄精心刻画,用微散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全诗情切意绵,易读易懂,气节柔美。呈现一片安宁、太平景象。

        虽然,这不是你的演出,歌声和掌声写于一片金黄;

        可你,依然默默地排列着整齐的队形,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

        是啊,秋冬过去,春之行,从这里启程!

                        ——《茶园之秋》

        这是一首作者用乡土的主体精神所描写的茶园秋色,越过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以期待的手法理喻季节之春的魅力。其实诗歌的本身就是精神与现实的结合体,这首诗给我们陈述指向的是对它闪闪烁烁的挖掘,原本就是生命追逐的本意。

        静谧的阳光,浓郁了咖啡的苦味。对面,空椅子,挽留一枚途经的落叶。

        时光,在几缕诗韵里,缓缓流淌,白色的瓷杯幻映着冬日的意境。

        钟声,远远渡来。一匹黄昏,轻柔地滑过指间。

                                  ——《静饮》

        诗人凭借一种平静和淳朴的叙说,在短短的三行诗中给我们引出一个诗意飞向另一个诗意的景点。第一行:“静谧的阳光,浓郁了咖啡的苦味。对面,空椅子,挽留一枚途经的落叶。”是心灵的等待还是穿梭?皆令人遐想。在秋天,一片落叶可以是一行诗,作者用一个漂浮物让我们听见心灵的斑斓,美不可收。第二行:“时光,在几缕诗韵里,缓缓流淌,白色的瓷杯幻映着冬日的意境。”承上接下,诗意更加开阔,阳光、咖啡、落叶、时光……都是生活的零碎,让读者读出的是那种优雅的洁净诗意。最后一行:“钟声,远远渡来。一匹黄昏,轻柔地滑过指间。”那真,那景,那情一瞬间泼墨视野。

        单独同暴风雨搏斗了一整个下午,折损了不少枝叶却依然挺立着腰干的树对自己说:现在我可不愧为树了。

        说罢便恬然隐身入林成为风景。

                                ——《树》

        如果说有些风景总是留在诗人的笔下这句话着实确切。那么,当我们细细品读这首《树》的时候,不妨来想象一下它涣然一新的思维视角。借物喻人,这是一种插着翅膀的飞翔。

        浸着涛声,沉寂岁月的流浪,不息的空虚一波涌着一波。

        寒冷的影子,啜泣摇晃的绝壁。

        悸动的风,拂不去千年疲惫,无力地挂在眉上。

                  ——《神女峰》

        自古以来,诗海的天空,赞美景物的诗并不少。作者这首《神女峰》让我们读起来依然诗意盎然,一下子就能让目光捕捉到神女峰神奇力量之下的意境。风和物体相映衬,反衬出的是一种坚强的人体精神。

        我还在古老文字里,寻找另一种光辉和力量。

        日子无缘无故的黯淡着,就连那场纷纷扬扬的雨,碎碎的银、幻幻的影。想起来,都仿佛我昨天温润的诗句,一切早已命中注定。

      涉过秋水,苦难的日子次第结成了伤疤。

                          ——《诗歌》

        对于“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定论与概念?是不是诗人对自己思想和情感做的诠释呢?这是一种明晰与模糊所结合的概念。打开诗人的心扉,他告诉我们,“涉过秋水,苦难的日子次第结成伤疤。”这是一个多么游离,多么畅想的写意。诗歌是美好的,它让我们享受的是幸福,是精神上快乐。甚至,是我们平凡生活中的精神寄托。但是,物欲横流的社会,它又能带给我们多少物质上的快乐呢?诗人用“伤疤”这个刺痛人心的词,新颖脱出。

        我确实地感到失落了,但不知道失落了什么,在如此多雾的夜里。

        我沿着漆黑的山径。向来路仔细地寻找,但却不知道要寻找什么。

        我内心感到无限的沉重,但不知道负载着什么,在如此多雾的夜里。

                        ——《失落》

        这是一首不矫情、也不虚掩的诗。短短三行,把生命中常常在有意和无意间所抱紧的清愁展示给我们。全诗层次分明,扣紧主题阐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可谓诗意清新,角度新颖。

        谈到落叶,我必须对你敬仰。

        条理清晰的秩序安然于大山的厚重。崖岩峭壁,平坦泥沼……颠簸之后,依然泾渭分明,品质不变。层层叠叠的落叶间涂抹着一圈圈乡情,装满画袋。

        忍痛割爱。当清凉的记忆掠过,乡音串满四周,我却只能对你珍藏片片金黄。

                        ——《故乡之秋》

        记忆深处,故乡是最真实最生动最甜美的地方。诗人淡淡而来的诗行,蕴藏着对故乡无尽的怀念。既写到了落叶,也写到了大山,崖岩,路径……而最终,归于一缕对故乡割舍不下的依恋之情。最后一行:“忍痛割爱。当清凉的记忆掠过,乡音串满四周,我却只能对你珍藏片片金黄。”一展所能,委婉而又深沉地抒发出心中那抹淡淡的乡愁。悱恻之情,感人于景。

        抚摸雪的肌肤,童年的火焰冒出湖泊。

        你以质朴的美绵延山谷,相思的参差,极重也极为光泽。

        把美归还。一笔一笔将你描述,一幅一幅为你收藏,在根部种植整片田野的气息与安静,点亮眼神的火种。

                        ——《故乡之冬》

        关于冬天的诗,我们曾阅读过太多太多,但这首《故乡之冬》尽显不同。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也都曾拥有过故乡之冬。提及冬天,让我们第一想到的当然是雪。第一行:“抚摸雪的肌肤,童年的火焰冒出湖泊。”正是让读者触及了“雪”这个圣洁的字眼。由雪写到了童年,火焰,湖泊。水火不相融,这是正反相结的写法。语婉情切,曲折有致。第二行从另一角度着手,虽然没有直接让人看到承上接下的作用,但作者的笔风仍然没有离开主题思想,蓄意写雪的美丽,蜿蜒。第三行:铺开诗意,进行富有意义的阐明,故乡的冬天一下子就从阅读中拓印出来。

      又是一年槐花香。故乡的枝头,倾吐着一串串往事深情。

        母亲啊,这个季节,您总是在槐树下,仰望什么?

        是不是想起童年的我,正爬进那一片洁白里,不肯下来?

                      ——《五月的心语》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微散抒情诗。诗人将平常生活中最温暖的母亲这个意象融入诗中,竭尽所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淳朴、慈祥的母亲形象。读这首诗,让我想起许多童年。槐花、故乡的枝头、那串洁白、母亲的眼睛……一幅幅幽静娴熟的画面让诗歌的品质回到了遥远的乡愁,这是一种内在的美,展示生活,让我们触摸到的是更多的感动与深情。

        羊在墙角吃着槐叶。一串串生动的记忆,在槐树的花影里,摇曳。

        落入缤纷的流年。炊烟妖娆。母亲一路的蹒跚往事,只怕是——

        比那槐花,还要白些……

                  ——《又闻槐花香》

        借物抒情,这首诗又一次让我读出了感动。诗人把用来赞颂母亲勤劳和艰辛一生的诗意,寄以槐花香。构思别致,想象丰富,结构严密。第一行:“羊在墙角吃着槐叶。一串串生动的记忆,在槐树的花影里,摇曳。”所谓诗意的质地从来都不是一个自在自为的独立。诗行流串的是一个个开着白花的、独特的诗意境界。第二行由流年写到炊烟,再由炊烟写到母亲。写诗的灵魂是离不开情感的,而这首诗的承转,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一种意象理念,皆为深刻,精炼之作。

        正是用生命的色彩,点染如火的激情。

        一片血色,是你从初春到深秋的全部诗语。正是赤子对大山母亲的拳拳之心……来装点自己动人的情意。

        远山,搁在山峦的夕阳,投射出你最能出彩的一幕。

                    ——《读枫》

        自古以来,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触及“枫”的诗歌举不胜举。而怡凡老师的这首《读枫》让我们欣赏到的却是另一番别致的创作风格。

        “正是用生命的色彩,点染如火的激情。”着墨不多,诗情画意盎然。诗歌一开始就用舒缓的节奏铺垫主题《读枫》,既是读,就呈现了精炼的创作韵律。第二行继续更进一层拓展诗意的本质,流畅在一幅诗与心相融的画面,形体上具有稳重和简约之美。诗歌的最后一行:“ 远山,搁在山峦的夕阳,投射出你最能出彩的一幕。”诗人让诗的空旷与深邃一下子就展现给读者的视野。不得不说,这种蕴含了丰富思想的文字像一支穿插的神剑。

        马拉美有一段著名的话:“诗只能慢慢地弄成预言,直接描述等于压抑四分之三的诗歌享受。暗示才是我的梦想,它完美地运用了那构成象征的神秘,为展示某种精神状态而慢慢地召唤某种东西,或者反过来说,它挑选某种东西,并通过逐渐的译解从中召唤出某种精神状态。”细细品味微型散文诗其独特的精神、细节、节奏……这里有不同的诗歌意象、空间的自觉、表达的方式、创作的思维等等,力争于一种经典,一种新的视野与对话阐释。让我们清晰的发现,它富于暗示性的语言更有利于创造诗意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海拾贝》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