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项目篇

读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项目篇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项目管理:从会议参与者变成会议组织者(需要与老板同事们约时间)-以始为终,不忘小结,拥抱变化,一步一个脚印。

文档,流程,敏捷都只是手段,都是为项目、产品、团队服务的:立项、需求、开发、测试、发布。

项目只进行一次,包含多项互相关联的任务,并且绩效、时间、成本和范围限制的一项工作,是一个过程,而产品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做产品和做项目是分不开的,做产品的过程正是通过做一个个项目实现的,但并不是项目的简单累加-版本、模块、增值服务。

产品经理-靠想(判断力和创造力),做正确的事,其所领导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否给公司带来利润。关注整个产品周期,关注产品能否賺钱,能否持续賺钱-能够规划整个产品的架构和发展路线,能够确定产品定位和受众,能够预计产品真正的价值和效益。

项目经理-靠做(执行力和控制力)-怎么做/谁来做/何时做,把事情做正确,做完美,在时间、成本和资源约束条件下完成目标。

一个事物有它的两面性,一个产品经理可能想要增加非常多的功能和特征以满足用户需求,项目经理却想控制范围,以保证项目在规定时间与预算内完成-好的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需要在冲突中找到平衡。

一切从kickoff开始:项目启动大会,立项就是启动大会及其准备工作(团队组建和各种计划的制定)-每次项目都要去跟不同团队主管、经理要人(邮件主题明确,优先级),混到脸熟后做产品比较顺畅些-项目督导委员会(权力大责任大:背黑锅和买单,项目成本时间需求变更时提出申请审批-资源最好有富于,尽量省着用,随时通知信息),一开始不可能全部到位,关键几个人项目经理,PD,开发经理一起参加即可。

项目计划,评估工作量推出工期,高手调入关键路径,开发任务分配给合适的人,三点估算法,考虑任务间依赖关系,会议,每天工作5-6个小时,项目计划,里程碑-最初的约定,不一定加大资源投入就能节省项目时间。

项目沟通:周期(日/周为单位,取决于项目时间的长短和变化频率)、渠道(会议、邮件等,成本和效益平衡)、发起者(项目经理、开发经理和测试经理主导相应的沟通)、参与者(不要遗漏边缘的同事)-包括项目晨会(开发到发布)、项目日报、评审会(需求/开发设计评审/功能评审/测试评审)、项目变更申请、发布预告及公告(发布前两工作日预告,发布后发)。

不可或缺的誓师大会:KO,15分钟左右的时间,项目背景-为什么(我们在哪里);项目意义、目的和目标,我们去哪里,解决问题;需求、功能点描述(我们怎样去,什么方法实现转变)、项目组织架构(互相认识,关键人物到场,早期让老板们多多参与,反复确认正确的方向,也不要遗漏工作不多的项目成员,服务配合部门等,介绍成员可示意)、项目计划(时间点和里程碑,各个时段需要的资源)、沟通计划。凡是会议总会有人缺席,把会议记录发给所有人。

了解项目背景、目的、目标的前提下,明确任务后,首先分解WBS,滴水不漏。产品级项目模板:项目准备、过程管理(立项、时间计划、项目wiki维护、沟通计划、项目总结-心得体会、资源预估Review)、需求、实施、测试、部署、服务、上线配合-边计划、边行动、边修改。

需求开发(写文档-熟悉产品、团队,团队做事方法、常用工具),产品从抽象到具体过程主要产出文档:

BRD(商业需求文档)-产品生命周期最早文档,其内容设计市场分析,销售策略,盈利预测等-给大老板演示的PPT,短小精炼没有细节,获得认可争取资源;

MRD(市场需求文档)-获得老板支持后的实施阶段,细致市场和竞争对手分析,包括可通过哪些功能实现商业目的,功能非功能模块分类与功能优先级-Feature List、业务逻辑图(从商业目标到技术实现)-偏商业;

PRD(产品需求文档)-对产品功能的细化,包含整体说明、用例文档、产品Demo等,总体说明(修订历史/项目概述-kick off内容/功能范围/用户范围/词汇表/非功能需求/其它说明)+ UC部分(整体说明-可视化:类图、用例图、状态图/UC/对单个UC的说明……视觉层面通常由Demo表达,界面细节,交互细节,文案细节)

FSD(功能详细说明)-产品界面、业务逻辑细节等,用例文档等都可以。

人治(领导人的魅力,小公司)-法治(靠法律+伦理+执行者自身作者)-德治(由内而外,企业文化,大公司):字不如表,表不如图。

UC概述:用例唯一标识、用例名称(粒度自己把握-新功能可以详细些)、业务描述(商业目标和用户目的等)、需求描述(产品需求实现哪些功能点)、行为者、前置条件、后置条件、其他说明。

UC主体:界面描述(截图,demo)、业务规则、流程主干(分主干、分支和异常)-尽量用时序图、活动图及其它-包括流程1(主流程:流程名称,触发事件,时序图or活动图)。

UC一般只用来描述功能的需求,不便于描述诸如产品扩展性、系统容量、人员培训等非功能需求,对语言的要求是:无歧义、完整、一致、可测试等。不管是visio,工具是为人服务的,最重要的是:把要做的事情跟受众说清楚!

产品Demo(原型,演示版,Mockup),线框图/纸面demo/PS/Dreamweaver等工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不以写的东西是需求还是设计区分,而是按照业务和技术区分;细枝末节单独讨论后形成产品规范。

写作-评审-修改-评审(项目中的相关几个小团队坐在一起,一方讲,另外几方听并确认,统一认识,消除误解,及时发现偏差,防止问题随时间放大)

需求评审:PRD评审、UC评审、Demo评审,做出比较大力度的PRD后马上安排一次评审,半成品评审,偏商业叫上老板;Demo评审外观,建议干系人参加,UC偏技术;商业团队可选择参加。

设计评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后。

测试评审:用例评审,可能多轮,小问题当场确认,改动多再次评审,异议不大可以通过。

可能漏掉参与者:各种评审会上能做决定的人-有人拍板+相关产品接口人,识别干系人。

日常需求发布流程:需求采集、分析、筛选等前期过程(决定做不做,做多少)-确定需求负责人,需求状态变成“需求中”-项目kickoff-需求评审(决定怎么做)+ 确定开发计划(确定何时做,谁做-确定开发负责人)-需求确认,需求状态变开发中-设计,设计评审-编码-功能评审+TC编写,TC评审,测试-发布确认(需求状态变成“已发布”),产品项目PD是产品不断改进的源动力。

1. 项目开始之前。在产品团队内部分析需求价值的需求讨论会、多个产品间的产品会议,PD带着自己的需求参与讨论,为仅有的开发和测试资源PK-人性的本能都是每个人极力维护自己的需求并设法反驳别人-出发点都是为了用户-活下来的需求确定需求负责人,状态变为“需求中”。

2. 项目中需求阶段,PD完成需求开发,不时召集需求评审会,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反复修改直到最后评审通过,需求确认后状态变为“开发中”-需求冻结里程碑要求我们在这里不要轻易改动了。

3. 项目中的需求阶段之后。开发后不断和开发测试确认各种细节。PD需要在测试环境代表产品用户进行验收测试,确认产品与自己设计相符,顺便发现一些可用性问题。(用户验收更好)组织一次功能评审会,让干系人确认这些功能是不是大家想要的,有问题可以补救-最后上线改成“已发布”。

需求评审作为项目的重要里程碑,需求确认和冻结-开发阶段修改要慎重,甚至强制走一些需求变更流程-更好地控制风险。

开发阶段:设计-设计评审-编码-单元测试,审核工程师对需求的理解度;代码评审,单元测试发现问题早成本越低-自测完成-开发完成。

测试阶段:TC编写-TC评审-冒烟测试-功能评审-测试(测试任务描述-体现测试方案、方法、技术和策略),内容包括测试目标、测试环境、输入数据、测试步骤、预期结果、测试脚本、模拟器等形成文档。(产品演示会)多轮测试回归,PD准备功能、卖点介绍,产品更新公告;培训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运营人员策划推广方案;销售人员更新说辞;服务任务根据测试环境制作帮助手册。

缺陷级别定义:功能缺陷(Urgent:数据丢失,死机致命错误,性能与需求不一致,系统资源/配置引发性能问题,安全性问题,频繁崩溃;Very High:功能与需求不一致,需求未实现,功能有错误影响使用,数据传输有错误,安装卸载错误;High:功能有误但不影响使用,界面错误,边界条件出错-能用;Medium:界面设计不规范,消息、提示不准确、交互不友好-好用)+需求缺陷(low:软件设计有问题、文档不完整或不准确、需求冻结后,描述不清楚的地方-有用)。

有争议的时候面对面交流-所有TR的总结状态必须是close/defererred。

Open-Updated(本地修复)-Fixed(更新到测试环境)-Reopen(验证不过)-Reject(否认缺陷)-Deferred(推迟)-Close(关闭缺陷)。

发布:发布评审(运维人员确认)-预发布(尽量模拟真实状态)-发布-线上验证,灰度发布让一部分人先用,收集反馈再决定大面积发布时机(回滚方案),一些手续-发布申请单,立项申请表等签字画押。

发布标准:SQL无异议、全部缺陷关闭、因技术或时间原因无法修改的缺陷-开发测试需求一起看是否可接受,有争议上报上级主管、测试过程中,因技术无法实现的需求改动,PD第一时间通知全组,并修改UC。加班的时候别忘了给大家买夜宵!

以始为终,项目小结(赶紧发项目公告!)-比较形式化,而意义重大的项目写得很煽情:比如项目中的种种艰辛、对每个参与者的感谢、发布后的内心感言、产品对公司和用户的革命意义,贴几张最新图片,诗兴大发,设计海报-邮箱+贴出来《内部宣传,全公司》-项目经理应该时刻为团队成员争取各种精神物质的奖励,邮件、海报和大老板的回信等-有经费可以组织一次聚餐,以后大家开心合作。

项目小结,几周两三个月项目比较适合在发布后半个月完成。心得体会(碰到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的,如何避免再犯;项目资源评估是否合理,收获了哪些经验,如何提高准确度;根据数据监控的反馈,分析出了什么结果,项目的商业目标是否达到等)-问题+解决方案,可以用表格代替文字,完成期限-通过项目日报和周报随时记录每天情况,总结的时候水到渠成-对项目成员的保护。

项目名称、总体情况、本周要闻、下周看点、当前问题与解决方案(问题,描述,紧急度,解决期限,解决方案,备注)、项目进度(任务、描述、完成率、计划完成、实际完成、备注-原材料积累)、里程碑(名称、描述、完成率、计划完成、实际完成、备注)。

拥抱变化:

1. 变更事件(需求变化,尤其是需求冻结后的变化)-做流程控制让每次变更都经过深思熟虑(最怕需求方举棋不定,来回反复):流程要求提出变更的人先和相关方确认,获得一致认可后,在修改文档、邮件说明、即时通信群里吼一声……过大过晚的变化有权拒绝或者让更大老板定夺。

2. 搭车事件,项目范围的扩展,5个工作日以下零散小需求不参与产品会议讨论-尽量搭顺风车,找内容相关的项目;尽量早搭车,在需求冻结后一般不要再提;作为项目经理尽量把关,不能随意让别人搭车导致团队长期高负荷加班。

3. 紧急事件,高层确认后自上而下的推动,优先处理-紧急生产环境故障,需要站出来紧急应付。

4. 资源不足,快车让慢车-早期评估不足而吃紧,不要太过分-即使开快车,想想自己也有开慢车的情况。

5. 人力资源半途加入的其他部门配合人员,容易消极怠工,沟通本事,讲kickoff的PPT?转换心态做自己的事?聊人生谈理想-如果对方确实没时间,经验是统一战线。向他老板表明问题,帮助他减轻压力,千万不能有低级的-“你不帮我做事,我向你老板告状”。

山寨级项目管理:计划与控制-目标是把产品做好,没有考虑采购、成本预算的事情,文档、流程、敏捷都是手段。

文档只是手段-模板、规范、操作步骤,PRD模板、项目流程等。作者做的-建立自己的文档规范,每隔几个月整理一次,给产品团队发布一个文档包。

PD常用文档模板(商业需求文档+产品需求文档+需求规范类+需求管理类+流程管理类+项目管理类+日常工作类)-为公司为团队为产品做,也是为自己做。

需求规范类:

PD做什么:工作内容总结和新人快速入门。

用户体验规范(负责UE的同事编写):交互规范(默认排序、翻页样式、判断规则-字段检验,出错信息反馈等)、视觉规范(页面大小、字体字号、颜色编码等)、文案规范(语言风格、语法模板)。

通用原则:待补充,不断优化。

需求规范类:

用户调研:模板说明典型用户调研前中后都要做什么,用户访谈提纲怎么设计,有哪里块内容。

产品需求列表(含需求管理流程):产品需求模板,需求管理文档模板,需求状态变化流程图。

产品信息架构:产品页面或功能间关系。

流程管理类(只列出小团队常用的)

日常发布流程、变更事件流程(紧急发布流程、需求变更流程、需求搭车流程)等

项目管理类

项目管理制度:选择性的东西,产品会议制度,项目经理、开发经理、测试经理的权责利

项目任务书:网上模板,BRD

Kick Off PPT:

项目组织结构:模板

项目WBS(可生成进度):WBS Chart Pro生成project文件

项目日报周报:主要有今日/本周要闻,明日/下周看点、当前问题、所需支持、项目进展等几项-以始为终。

项目发布预告与公告:大量重复内容模版化,为了省时间而已。

日常工作类:

会议记录:会议决议、遗留问题与行动方案-我们急需靠谱的会议

个人日报周报:用于团队分享每个人工作情况。

其它编码规范、开发工作不在PD范围内。

模板作用(规范、流程):让经常看同类文档的人提高效率、让新写文档的人尽快上手、让写作者不会考虑漏掉某些内容-相对成熟的团队和产品,项目开始前必须约定好各种模板、规范和流程-统一,逐步完善,简单到全面,不断迭代优化-总结产品团队得失,精华糟粕,传递优良传统-一次性文档不用做成模板(奥卡姆剃刀原理),经常做的事情才有必要形成模板或规范。

产品文档管理的本质是需求多人合作,协同办公,Wiki比较好(每个人负责一部分,随时保持更新,直接wiki写需求随时更新,版本号文档管理-大讨论改动,小讨论改动,发布改动)

Office:

Word一开始设置页面,格式,样式;

Excel-条件筛选、单元格锁定、隐藏、基本函数、单元格有效性

PPT-思路更重要,减少文字,图片和大数字,想说的东西加入备注,演讲者模式(让每张PPT上想说的观点一条一条出现,突出当前讲的一条,让观众注意力聚焦)

字、表、图-思维导图整理思路,其它工具如Visio、Outlook-创建文件夹结构+邮件规则+邮件标记+会议邀请等功能、Project-复杂项目超多任务多种资源即可。

流程也是手段(长视者把目的当手段,短视者把手段当目的):产品-公司商业目标-公司使命和愿景。

产品流程:概念DCP-立项DCP-开发-验证DCP-发布-生命周期维护DCP(前两个阶段需要高手做,新人新人做老产品不挑活,老产品不容易出事;老人做新产品,有变化才有激情)。

快-稳:设计流程的目标,就是无论谁做这个,都能到80分-流程的好处是人走了,事还能做-路况(软硬件环境)与开车水平(即个人能力)要求成反比,流程目的是改善路况-当年的英雄把自己的个人经验转变成显性知识表达出来,而对于经常做的事情,用流程固化传承,后人不会太无助,团队竞争力-个人竞争力显性知识转化为影性知识的能力+团队核心竞争力把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能力。

评审可省?从立项之前的产品会议,到Kickoff会议,需求评审(PRD评审、UC评审、Demo评审),设计评审,代码评审,TC评审,功能评审以及发布评审(评审会议本身不产生价值,应尽量简化:重要的评审不能省,最好单独评审,参与者取决于评审内容偏商业还是偏技术),商业评审决定做不做,比如产品会议与功能评审;技术评审决定“怎么做”,是需求、设计、TC、发布评审-最好分开进行,不同时讨论商业和技术问题-没关系的人不要来参加-参加评审的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商业评审的三个决定:项目继续、重新定向、项目终止,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砍项目。分阶段分发资源,通过评审的项目发放资源。

技术评审的三个决定:项目继续、有风险地继续、必须解决某些问题后再继续,需要避免的技术评审三部曲:抓壮丁-随便找有空的人参加;科普会-来的人根本不了解情况;批斗会-没完没了的争论。

产品会议:必须有,决定做不做,做多少-方向太重要了,产品间同一产品不同需求争夺资源,可以把确定需求商业价值的需求讨论会、初评工作量等工作等一起放在产品会议-参与者最少是产品团队、开发、测试、服务等各个部门的头,或者有话语权的接口人。

Kickoff会议:最好开一下,鼓舞士气,可以考虑与需求评审合并为一次会议,安排最开始15分钟,项目干系人都应该参加,有的人结束后可以不参与需求评审。

需求评审:具体三个评审怎样做取决于实际情况。

设计评审:开发弱,新人多,业务不熟的情况下必须进行设计评审-否则后面出问题很麻烦,也可以跟需求评审其中一个合并,开发人员很强的情况下可忽略-开发讲需求,PD提问,让开发认真看需求,降低不做设计评审的风险。

TC评审:仅次于需求评审,纯技术,商业团队一般不参加。

功能评审:必须的,需要项目干系人都参与,可以线下评审,重要的项目开一个产品演示会。

发布评审:开发经理决定是否需要。

敏捷更是手段:一周发布两次?一两周发布频率-有计划更要拥抱变化,迭代期内尽量不加任务(当前迭代不变,下次迭代待定),集中工作小步快跑(站会第三个问题-碰到什么问题,打算如何解决,需要什么帮助),持续细化需求强调测试(很强很严谨的测试-测试驱动+更早测试+重度测试),不断发布尽早交付(冒烟测试,每日构建-分而治之,先解决核心风险最大的部分-两天周二周四发布,一次周三)。

敏捷沟通

“无论最终发现了什么,我们必须理解并完全相信:每个人在其所处的情况下,在其能力范围内,做了最大的努力”-让人温暖

临时邮件列表(所有人的邮件和电话号码);即时通信群(重要邮件,重要文档更新,测试环境正在构建无法访问等)+群公告(文档,wiki,测试环境等)-0%,30%,50%,100%等,不同颜色,其它信息。保质不保量-敏捷方法。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做好手头上的事情,确保“就算这事儿对公司又黄了,我也要通过做事所有收获”。

特色项目:

老板项目-在保证质量情况下,在时间、成本和范围内平衡(给自己留缓冲,帮老板建议优先级和资源,资源是丰富的)

秘密行动,封闭开发-临时团队,上限两三个月

开发外包,项目外包-项目一开始要明确合作模式,划分责权利,责权利对等,承担风险和好处损失(权责明确)

三边六拍:边计划、边行动、边修改-关键的方向目标一开始清晰,一些原则、约定不能总是变;拍脑门、拍肩膀、拍胸脯、拍桌子、拍屁股、拍大腿,拍完了不吸取教训才可怕。

作者经历的几个项目:测试阶段过不了压力测试、需求阶段停了-没有高层支持的项目完全是白搭、市场调研觉得不值得做下去、项目上线后客服技术支持财务和部门间协调也很多事情、和其他公司公司合作。

七天项目模板:晚上晚点走、周末尽量不加班,倒计时天数(第一天主题明了:今日完成-Kickoff完成、项目范围与方案、需求写作、团队建设、知会干系人+明日重点预告-需求评审、进入设计和开发;第二天:上午需求评审&确认完毕、下午进入开发阶段、测试人员确定、相关事宜跟进)-一起战斗的感觉真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项目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