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23读笔丨《你的灯亮着吗?》

[美]Donald C.Gause Gerald M.Weinberg 著

俞月圆 译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你的灯亮着吗?

Are you lights on?

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2015年春节的那段时间,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当时是《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在书中极力推荐的一本图灵奖书籍,寒假百无聊赖的生活闲来无事,便随手拿来阅读。

150723读笔丨《你的灯亮着吗?》_第1张图片

当时刘未鹏推荐的许多书籍陪伴我度过了那个冰冷而寂寞的假期,如今夏日炎炎,回顾这几本经典的书,写下自己即兴的感悟。

总体来看感悟有如下几点:

01

国外作家的献词

感悟与国外作家的献词,他们不感恩国家、组织、媒体,而是感恩真实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妻子、父母。这点我尤为欣赏。虽然国家、组织、上司的确给我们许多支持,但是在生活中,很多宏观意义上的帮助并非会让我们感受很深,反而是身边的亲人朋友是朝夕相处、每日为伴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说是感悟国外的书籍感悟,并非有意对比国内书籍。事实上国内的书籍已经极少接触了,也不是崇洋媚外。只是恰巧被推荐的都是些国外的经典书籍,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书,引经据典,逻辑详实,总是要优于国内的一些心灵鸡汤的。不过若是大家有什么国内的优秀书籍推荐,我也可以去欣赏一下,顺便对国内的书籍改观一下。不管是什么书籍,由于自身也在写作,所以深知写作之苦。吃饭、睡觉、走路,无一例外的要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书写的好不好只能说明作者的阅历以及经验天赋,能够出书的人大多是尽心尽力而为的。

02

序言有趣的处理方式

提及书籍中的序言不知道大家都会想起什么?名人作家点评?忧伤怅惋的文字?富有哲理的生动故事?总之形式多样,各有千秋。这本书中的序言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它的形式非以上三种,而是以一种让人看了想笑又觉得富有哲理的简单图文。好奇的话可以亲自翻翻这本书,很薄但是定是会让你有不同的阅读体验。

03

神奇的目录:问题是什么?这次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由谁解决?问题来自哪里?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六个问题组成了整本书的六个章节。可能是自小收到国产教材的影响,脑海中的目录就跟论文那般严谨而庄重。而如此出新的目录形式便是一眼就将我引入其中。不知道大家是否从目录中看出作者的用意,其实全本书并非想要告诫什么。而是在培养读者的思维方式。对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来说,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04

生动的叙事方式:每章都是小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实际紧扣主旨。

目录就如同索引,将六个章节中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层层递进。直至后面的章节才道出作者的用意。下面是每个章节中我用自己的话语对故事做的高度概括。相信每个人看书的重点不同,就如BLINK中所说,我所看到的重点,定是符合我心中所在意的,所相信的理念。而这也是希望跟他人交流的原因所在,读书不仅需要自己思考,更需要跟不同人灵魂的碰撞。有差异才有进步,新的视角所产生的不协调之处,也是本书所推崇的思维重点之一。

第一章:问题是什么?

从本章的故事来看,问题就是雷龙大厦的电梯问题。

当然如此诠释问题太过于粗浅,所以本章所探索的就是电梯问题是什么?其中发现问题的是工作在雷龙大厦的人们,下班高峰期大家需要排很久队才能坐电梯下去,造成的人们的不满。接着这个所谓的电梯问题就成了雷龙大厦老板的问题。而他为此请了彼得帮忙解决问题。后来这个问题被分解为人们觉得等太久和电梯太慢。前者用了一个在电梯附近安放可以画画的工具而暂缓了乘电梯速度,后者请了修理工将电梯速度提升了。原本我以为电梯问题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出人意料的是,雷龙大厦的老板一天在人群中死掉了,而此后在葬礼上彼得遇见隔壁商城的老板,老板说他们的电梯总是空着没人用,而且生意也不好,所以两人达成一致开通了空中隧道,解决了电梯问题。

第一章就在这个结局下结束了,但是我依然有许多疑问在脑海中徘徊。首先捋顺的是问题本质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理想中坐电梯不需要等待而现实却要等很久,从而造成了人们心中的不满。而章节的最后,作者的结束语“别去费力为没有幽默感的人解决问题”或许是在说明雷龙大厦去世的老板就是那个没有幽默感的人,有他的存在很难如此完美的得到最后的解决方案。当然,只是我的理解。

第二章:这次的问题是什么?

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第一章的结尾印象太深刻,久久不能忘怀,以至于每当读起第二章都有点难以理解。后来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仍然觉得第二章很难理解。仔细想想也许是对于竞标投标流程本身就不是非常的理解,而且每当提起算术解答的一些问题总是有些头晕。说起这章的标题,“这次的问题是什么?”开始还会觉得奇怪,这个作者真省力,就在第一章的标题前面多加了三个字罢了。然而看几次之后又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并没有就此深究,先说说本章的故事主体内容。讲述的是一桩政府剩余财产竞购问题,四家公司采用密封投标法竞购11件物品。由于涉及金额巨大,不确定性强,四家公司都在暗地里请审计师程序员等进行计算最佳的解决方案。整章的线索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进行的,在倒数第二章的时候这桩案子就搞定了,采取的方式非用程序花费12小时计算400多万种可能性,而是由一个人用5分钟搞定的。当然很多人不相信他5分钟完成了方案,所以他花费了另外的20分钟向他人解释他的方案是正确的。

章节进行到这里,作者想告诉我们别把他人问题解决方案当做定义。我的理解是由于前面程序员他们设计的程序说明至少需要12小时才能列出解决方案,所以很多人自然把这种解决方案当做问题的定义,即唯一的解决方式。然而事实上问题首要是选择盈利最大的投标方式,而非用12小时的计算解决。所以那个想出5分钟解决方案的人跳出了思维的定势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解决了问题,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大家并不相信这个人的方案是正确的。作者便用黑色打字写出如果解决太快别人怀疑是否真正解决问题。

本章的结尾依然如同第一章,是反转的。因为在投标案解决后的某天,他发现了更好的解决方式。至此作者又打出了新的黑色打字:“别把自己解决方案当成定义-你永远无法确定问题的定义是正确的但永远不要停下脚步”

第三章:问题到底是什么?

打印机基准线-危险工具-刀片-外国人旅游-新视角下的不和谐-语言文字游戏

第一章我们探索了问题是什么,说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看起来似乎是太过粗浅,却又没有更合理的诠释。

第二章我们纠结了这次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发现问题总是没有正确的定义,需要不断去探索。

就这样我们来到了第三章,作者又问,问题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想告诉我们保持怀疑态度。

同样不去纠结那些空泛的理论,来讲讲第三章的故事。这章整章看起来都是由几个碎小的故事组成的,其实看了几遍也没更深入的理解故事选取的缘由。首先是一个打印机基准线问题,总是打不准。后来工程师发明了一个工具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然而由于这个工具却造成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工具对于不了解它的人来说太危险,就像是最开始发明的刀片,接着便接入了刀片的故事。当然刀片并非重点,因为它的不协调之处太容易被发现,便引入了不容易让人发现不协调之处的高速行驶问题。自然这个是大问题,因为每年因车速过快而造成死亡人数总是在每年攀升,即便是设置了限速,人们却还是会在日常的行驶中逐步攀升车速的上限。原因为何?这便是作者想要提问的地方,原因就是第一印象车速过快引发车祸的危机感在车速降低后车祸次数减少而逐渐被人忽略,然后我便不懂为何作者要大字写明“不要仓促下结论,更不要忽视第一印象”后者我在写文的同时渐渐理解,但是前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深刻体会。

对于后者的理解,承上启下,上则为汽车事故限速事件,后者则为下一个故事,外国旅游错把相同颜色的钱币当成相同的钱。此处大字为“借助外国人、盲人、儿童来检验你给出的定义,或者让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到外国人、盲人、儿童的角度上来检验。”

总结第三章便是:每个解决方案将带来新的问题-找不出问题定义的三个疑问则不理解-不要仓促下结论也不要忽视第一印象-以新视角审视问题的不协调之处。

再加上书中一张很有趣的蜜蜂图上大字:疲惫记得回头看看是否走错了路,这个倒是我理解的第三章中作者对于问题到底是什么的阐述,即以怀疑的态度来审视问题。即便等待也好过于南辕北辙。

第四章:问题由谁解决?

上课抽烟问题-停车难问题-隧道车灯问题

找到问题解决者而非越俎代庖-让解决者处于问题困扰的位置-为了解决问题试着把问题归到自己身上-提问比告诫的效果更好

第五章:问题来自哪里?

签证缺少文件无法解决-沟通解决问题-祖父的告诫-考试谜题

我们总是在探求这问题发生的总总来源却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往往是自己-成为做事的人远离找事让别人做的人-探究问题的来源以及制造问题者希望我们做些什么

第六章: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13万差一美分不给完工的故事-打鱼夫妇的三个愿望

很少有人真正想解决问题-人们永远没有时间想清楚问题的定义却有足够的时间为之后悔

你可能感兴趣的:(150723读笔丨《你的灯亮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