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游戏告诉我们的学习方式

  最近和老婆完成了几幅上千片的拼图,但凡这个片数的图案在拼装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瓶颈区,不断思考总结并完成整个画面之后,发现拼图与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改进学习方式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网络上也搜寻了一些拼图爱好者的经验,常规的拼图方式(注意是常规,拼图异能者的独特技法不在此列)有如下几步:

1.完成整幅拼图的边框片搭建

2.从整幅拼图中的核心部分入手

3.在剩余的比较趋近的部分画面中通过特殊方案进行拼装

4.完成整幅拼图(讲究一些的可装裱)

上述步骤与我们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很类似。

首先,完成边框搭建。

  不同品牌、不同画面的拼图片大小不一,因此一旦搜寻到拼图的边框片并且搭建完成后,对于整幅拼图的轮廓与大小便了然于心,也为后面的拼搭界定了范围。

  在学习新知识时,这一点同样基础和关键。想要学会一项新内容、掌握一项新技能或读完一本书等,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的框架和范围。

  从框架来说,这项内容是属于什么领域,核心理念是什么,推演的发展思路是哪些;这项技能的核心技巧是什么,需要哪些辅助技能,有什么重要的要领,有哪些易犯的错误;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是否清晰,写作思路是什么,是否便于按照逻辑进行学习掌握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保有好奇心的学习者往往希望掌握一切所能学到的知识,反正“技多不压身”。但是想成为通晓各领域的多面手,学习范围是非常关键的。你可以身为一个世界顶尖的会计师,同时通晓金融学,是一个成功的投资家,还擅长高尔夫。但你的金融学造诣理应无法超过张五常,投资成就不及巴菲特,高尔夫水准无法匹敌老虎伍兹。当然这些例子可能有一些极端,但我想说的是,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大量时间和精力堆砌出来的,在你成为某领域专业精英的同时,势必要为此付出大量的机会成本。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并不是要成为每个领域的专才,而是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也有助于学习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多不同知识领域进行拓展,因此学习目标的范围也是相当重要的。

其次,从核心部分入手。

  在搭建完拼图的边框后,接下来就要从整个画面的核心部分入手。所谓的核心部分,就是整个拼图画面中,颜色与整体有差异化、容易辨认的区块。例如风景系列拼图中一棵较大的数、一所颜色鲜艳的房子,卡通系列中的一只动物、一个漫画人物,黑白系列中某个灰度与整体画面略有差异的区块(纵然是黑白系列的拼图,也不可能只有黑白两色)等等,在零散的拼图片中寻找这些带有这些部分特色的,然后比照整幅画的效果图面进行拼装。

  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这样,当我们锁定了学习目标的框架和范围后,攻克其中的核心知识点就成为了入门的重要步骤。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入门的核心概念以及由其完成整个微观经济学推演的就是供需。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形成了决定市场价格的基本力量,也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个体经济行为的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后续的价格波动、边际效益、供需弹性等都是由此展开,因此花多一点的时间清楚了解供需的本质对于掌握微观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所谓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部分。真正抓住了核心部分,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在剩余部分中进行拼装

  在完成了一个或多个核心部分的拼装后,拼图的空余部分会大量减少,由几个核心部分所构建的整体画面将初具雏形,剩下未拼装的都是色系、特点比较相近或难以区分的部分。要在这个阶段继续拼装下去需要两点:一是耐心、二是技巧。

耐心:拼图游戏其实很费时费精力,虽然在进展顺利时会有诸如“照这个速度,我接下来2个小时就能全部拼完!”“剩下的部分很快了!”类似的想法,但实际上可能花费数倍于预想的时间,当然这也是拼图的魅力与特点所在。

  学习也是一样,在一开始学习基础入门知识时,会有速度较快、一往无前的感觉,但当遇到需要花费时间理解吃透的内容后,就会陷入学习的“低速档”,这时候与拼图一样需要足够的耐心来应对。因为进步从来是上升期——平台期——上升期——平台期……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不是一根由原点出发的射线,理解了这一点,心态也就平和多了。再加上完成学习后能享受到那种自我提升的满足感,这样的预期也会促使你加强耐心,很多事熬一熬就过去了。

技巧:有了耐心以后,一定的技巧能有效缩减拼装剩余部分所花费的时间。比较有效的一个是关联法,针对与周围有链接的剩余未拼装部分,对照原图想象一下,这块缺损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在拼图片中搜寻符合要求的,挑出来进行嵌入试错;另一个方法是看拼图片的接口,在整个画面尚未拼装的部分中,肯定会有一些特殊形状的拼图片,比如四面中有3面凸出的、4面凸出的、3面凹陷的、四面凹陷的,或者仔细观察到某块缺少的拼图片是一个非常怪异的形状。这类特殊形状的拼图片整体数量不会很多,便于搜索。这样一来就能对剩余的拼图部分进行逐步拼装了。

  学习中的关联和“接口”,不像拼图那样具象化,而是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链接。100个零碎知识点的记忆率与100个完整知识体系下的知识点差异甚大,前者的遗忘率大大高于后者;而在需要单独调用或多个调用知识点协同解决问题时,差异将更加显著。因此,学习过程中的逻辑与串联是相当重要的。在学习进程从掌握核心知识点进入到知识点延展阶段时,阶段性的回顾,巩固知识体系,提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学习内容中的联想与“接口”。通过这样的不断学习、总结、梳理,触类旁通会使知识吸收得越来越快,掌握得越来越牢固,记得越来越深。

最后,完成整幅拼图的搭建

  完成整幅拼图的搭建后,有的人会选择简单堆放在一边,也有人会选择用画框装裱起来,挂在墙上或作为摆设,每次看到都会回顾当初拼搭时的一些场景。我选择后者,这样不仅能完整地长时间保存拼图,还能装饰点缀,不失为一种情趣。

  类比学习来说,就好比在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后,做一个完整的总结回顾。学习和阅读一样,一味地读下去是一个单向的信息输入过程,在大脑接受许多资讯后,究竟能存留下来多少是一个疑问,因此在读完一本书后做一个读书笔记是不错的选择。同样的,在完成整块内容的学习后,对整体做一个完整的回顾,尤其是那些由知识点已经串联起来的知识体系,在回顾过程中会进一步得到巩固,进而深化记忆,同时也能有效对抗记忆曲线的加速遗忘阶段。

  以上就是我在拼图过程中联想到与学习方法的一些共通点,也是我在践行处处学习、时时进步的理念。毕竟干什么都要思考,不然大脑太寂寞了,不是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拼图游戏告诉我们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