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余秋雨先生,周末总结

我读余秋雨先生,周末总结_第1张图片

01

这周读的余秋雨先生。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02

《关于友情》一文。“他们说, 患难见知己, 烈火炼真金。 这又对友情提出了一种要求,盼望它在危难之际及时出现。 能够出现当然很好, 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 朋友更不应该被故意地考验。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 我们这个缺少商业思维的民族在友情关系上竟然那么强调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 不依靠事业、 祸福和身份, 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 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 拒绝归属, 拒绝契约, 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 它使人们独而不孤, 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 因此所谓朋友, 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 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关友情的万千美言中, 我特别赞成英国诗人赫巴德的说法: "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 才是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友情都应该具有"无所求"的性质, 一旦有所求, "求"也就成了目的, 友情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装点。”

03

余秋雨先生这篇《关于友情》的文字,句句扎心。真正的朋友是,互相无所求,而如果闭上眼睛把有所求的都去掉,还剩几人?我们是真正因为彼此欣赏,气味相投,彼此关心,不参合世间杂质的友情吗?余先生的文字,从小到大的朋友,一张张熟悉的脸浮现在眼前。最单纯的友情莫过于,上中学,大学时交下的朋友,可时过境迁,仅仅剩下一位,还远在千里之外。很久才联系一次,最近的一次还是因为那面地震后的第三天,猛然得知消息,拨过去电话另一端还是那个活蹦乱跳的声音,这才放下心。

大学交的朋友延续到今,就剩下两位了。一位已经多年没见,偶尔在朋友圈点个赞,淡的好比矿泉水,大家说忙,又仿佛隐含着价值观、世界观越来越远,也许是这份友谊终究没有入木三分,只能落得个像浮萍一样随风漂浮。另一个和我同行,我们都是人力资源出身,但是早期她要发展的快一些,逐渐演变成我就人资问题常常向她请教。也许这也是我们矛盾的开始,她常常埋怨我找她就是有事,我也常常埋怨自己怎么没有在平时多和她聊聊天。她是一个语言犀利的人,我偶尔也会想作为朋友我在她心中的位置如何?是因为她提出让我托人办工作未果?还是她帮我表弟的女朋友调了一次工作,第二次她犀利的回复,也是因为这一次影响了我与亲属的关系。还是最近一次,她让我给她们单位猎头专业人才,后又奇异跑单事件。总之,我们之间参了太多所求,而这些所求把我们互相推的越来越远。虽然曾经也想,为什么不可以单纯一些,简单一点?

04

时常羡慕小时代里的那几个死党,羡慕《六人行》里的好朋友,很希望在自己的圈子里可以有这么单纯的友谊,这么贴心的情感。正如余先生末尾的话:

有一次相遇, 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 容易吗?

学会珍惜, 小心翼翼。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余秋雨先生,周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