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王牌74军进驻常德地区。74军的三个师中,57师守常德,58师守石门,51师守桃源。
常德城的市民很快就发现,这次前来驻守的部队,和别的部队不太一样。显著的区别是,上至军官,下至士兵,每个人军服的左臂上,都佩戴了一个品字形臂章,上有“虎贲”二字。
是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贲”部队——第57师。
“虎贲”二字,出自《尚书·牧誓》:“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从那以后,“虎贲”就成为历朝历代英勇无畏军队的最高荣誉称号,“虎贲将军”“虎贲中郎将”等等,也成为英勇无畏将领的官名。
直到唐朝,“虎贲”二字才从官方话语体系中短暂消失。唐朝为啥偏偏看不惯“虎贲”二字?不为啥,很简单的理由——避讳。开国皇帝李渊他爷爷,叫李虎。所以害得“虎贲”二字倒了霉,终止流行好多年。
57师师长余程万,一直混得不太好
第57师的“虎贲”,在当时全国的抗日军队中,可是独此一号的荣誉。当然,这也是57师师长余程万和全师上下8529个弟兄,拿命拼出来的荣誉。
余程万,1902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县,黄埔一期。在一期同学中,他混得并不算好。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黄埔一期1925年毕业,仅仅四年之后的1929年,就已有21人担任旅长:胡宗南、黄杰、楼景越、郑洞国、李玉堂、李仙洲、甘丽初、李延年、陈明仁、李正华、桂永清、李默庵、刘戡、李树森、孙常钧、张忠頫、杨步飞、王敬久、唐云山、俞济时、蒋伏生。
没有余程万的名字。
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7年6月,黄埔一期已有34人官居师长: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李文、郑洞国、梁华盛、陈烈、唐云山、甘丽初、王万龄、王仲廉、丁德隆、李铁军、李树森、李及兰、李玉堂、李仙洲、刘戡、黄维、彭善、霍揆彰、俞济时、董钊、黄杰、关麟征、宋希濂、伍诚仁、柏天民、王敬久、陈沛、陈铁、孙元良、陈琪、杨步飞、桂永清、夏楚中、冷欣、萧干、陈明仁、王文彦。而胡宗南,更是于1936年4月25日晋升第一军军长,创下黄埔一期率先晋升军长的纪录。
这其中,也没有余程万的名字。
直到1940年,在黄埔一期同学胡宗南已升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的情况下,余程万才升任57师师长。
到了1943年常德大战之前,74军所辖三个师的师长,58师师长张灵甫,黄埔四期;51师师长周志道,也是黄埔四期。
74军第一任军长俞济时,和余程万一样的黄埔一期;第二任军长王耀武则是黄埔三期的。私下里,王耀武军长把手下的师长余程万,尊称为“老学长”。
是大师兄混得不太好,还是小师弟们升官太快了?让大师兄情何以堪呐。
别看余程万升官慢,但打起仗来,可并不比同期同学们差。我的观点,至少比胡宗南、刘戡辈打仗要狠。
余程万在常德浴血奋战的16天硬仗,不是一般的军人所能够打出来的。要不然,他打的这一仗,也不会被尊称为“中国斯大林格勒战役”了。
余程万常德浴血奋战16天
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长江之南、洞庭湖之西,向有“黔川咽喉、云贵门户”之称,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常德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物产丰富,人称洞庭湖粮仓,这样的富饶之地,很符合日军急于“以战养战”的战略构想。
日军在作战命令中写道:“我军若将该地占领,东南可监视长沙、衡阳,西方可顾及四川东部,成为足以威胁重庆的战略要冲。”
别以为人家鬼子不识数,原来他们心中明白得很;中国方面,更是深知常德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才把手中的王牌劲旅74军,摆在这个位置。
常德的位置如此重要,但它在地势上却无险可守,是一个易攻难守之地。所以,常德注定了必有一场血战。
1943年11月1日,日军第11军5个师团共10万人,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向南推进,分三路进攻常德。
常德易攻难守,却又必须守。此时,又增加了一个意外因素,导致了常德必须守住。啥意外因素?大领导老蒋要开会,而且是开国际会——开罗会议。
开罗会议对于中国有多重要?简言之,这次会正式确立了中国成为世界四强的地位。而此次会议通过的《开罗宣言》,正式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想一想,蒋介石在开罗开会,正坐着和罗斯福、丘吉尔一起喝咖啡呢,进来一兄弟说:“报告委座,常德丢了!”这像话吗?大大滴有碍国际观瞻嘛。
所以,常德必须守住!蒋介石直接电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第74军军长王耀武:“一定要保住常德,驻军必须与城共存亡!”
必须看到,蒋介石此时的讲面子心态,极为微妙地影响了常德保卫战的结局。
蒋介石既然有此决心,余程万作为军人,只能服从命令了。
余程万手下3个团1个营:柴意新的169团守城北,孙进贤的170团守城西,杜鼎全的171团守城东,外加一个炮兵营。常德城南就是沅江,57师这是背水一战了。
11月24日,在清除常德城的外围阵地之后,日军第116师团和第3师团一部正式开始进攻常德。
战至26日,常德已是四面受敌,部分城垣已突入鬼子,陷入巷战状态。
在贾家巷,171团3连的一个排,在遭受空袭后仍然顶住了鬼子一个大队的冲锋,排长殷惠仁最后用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
按照鬼子的常识,守城打到巷战阶段,守军应该精神崩溃了,不是后退就是投降了。但是,眼前的这支军队,四面被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一屋一墙的争夺,死战不退,间有反击,实在是罕见。
与此同时,常德周围的国军部队,格于远在开罗的蒋介石的严令,全力向常德攻击前进,以图援救57师。也就是在26日,余程万收到电报,第10军已经到达沅江南岸、距离常德不到20公里的德山。
57师以8000人,与鬼子逐屋逐巷血拼,居然抵抗住了日军两个师团约40000人的进攻,使得鬼子恼羞成怒,也接近了疯狂的状态。他们集中各类火炮,开始对常德城进行分区分段地完全摧毁,制造了一片又一片废墟。
28日,57师已经大部伤亡,连辎重部队、师部政工参谋杂役等都编入了战斗队伍,投入前线。不仅如此,就连常德市的警察,也上了前线。
到了12月1日,57师仍然未与外围援军联系上,此时该师的阵地宽度已不足300米,余程万意识到最后时刻已经来临,遂向孙连仲发出最后一电:“弹尽,人亡,城已破,友军观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战成一团。职率副师长参谋长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第七十四军万岁!职余程万谨叩。”
2日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只剩下500人的守军,手中只有兴街口师部可以防守了。余程万自己,也端起了冲锋枪,就在自己的师部门前,打退了鬼子至少26次的冲锋。
3日凌晨2时,余程万召集残部开会,决定分兵两部,一部分继续坚守,一部分向最近的援军德山方向突围。结果是,169团团长柴意新将军自愿率29人留下,余程万率104人突围救援。
突围前,柴意新将军将自己喜爱的上尉书记员、时年仅23岁的吴荣凯,推到了突围的171团团长杜鼎全面前,要求杜团长一定要把他带出去。
“我哭着求柴团长把我留下,他就生气地说,我留下是拼命了啊,你还年轻不能留下,走吧!”2012年,已经92岁的吴荣凯这样回忆自己和柴意新将军的最后一刻。
随后,柴意新将军于血战后殉国于常德城双忠巷。
余程万率部趁着夜色,从常德大西门缒城而下,一路几次死里逃生,居然奇迹般地到达了德山,并且在7日与援军接上了头!
随后,余程万又亲率新11师,杀回常德,重占城池。
当然,余程万能够以援军一师之力,如此轻易地重新杀回常德,与日军主动弃守已成废墟的常德有关。否则,就又是一场恶战了。
余程万将军竟差点被判死刑
此时,血战死守常德的余程万没有想到,老蒋生气了,而且后果很严重。
在余程万正和74军军长王耀武、58军军长鲁道源一起,于常德城内西北角临时搭起的帐篷里举行祝捷酒会时,一队宪兵闯入酒会,将余程万抓了起来,并且一路押送到了重庆的军事监狱里。
原来,老蒋认为余程万应该和手下的士兵一起死在常德城里,而不应该突围逃跑。因此,老蒋要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判他死刑。
其实,老蒋生气的根儿,还是他在开罗开会时曾经向美国总统罗斯福保证,中国军队一定能守住常德。现在打得这么难看,而且主帅余程万还有出城行为,这还了得?
老蒋如此不厚道,余程万就比窦娥还冤了:从结果看,上级要求余程万死守常德15天,余程万守了16天;常德中间虽然短时失守,但现在常德仍然在国军手中。从过程看,余程万突围前就已安排好向最近的援军德山方向突围,而且他最后也没有一跑了之,远离战场,而是又亲率援军打回了常德。
这,能算是逃跑吗?但谁也架不住正在火头上的老蒋不讲道理。
消息传出之时,各方都展开了联合的营救行为:幸存的57师弟兄们(当然,没有几个人了),纷纷向上鸣冤;深知此战惨烈的74军军长王耀武亲赴重庆,为余程万陈情;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也面见蒋介石,亲自求情;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和余程万一起在常德城内同生共死,亲眼目睹余程万率部血战,城破前几天才在余程万的催促下逃出危城的常德县县长戴九峰,联合常德各界、社会团体、社会名流、普通民众约6万多人共同签名上书,力保余程万。
这样一来,蒋介石不能不给面子了,于是余程万被轻判为二年徒刑。后来,还是王耀武的面子,向军法处说情,余程万仅仅被关押了4个月,就释放了。
不得不说,老蒋这次对于常德血战有功余程万将军的处理,失之于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