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榕|Morning#从计划招生到大学生3.0

2017-6-29

大前天还在迷茫的小Y昨天半夜给我留言:“老师,我决定去闯荡江湖了!明天去长沙健身房做销售了!我知道您睡觉了,我就是想跟老师您说声!”卧槽,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忒快~其实她不叫小Y,她叫张小银。

现在正是高三的孩子填报志愿的时节,各校区的同事们也大都在招生前线挥汗如雨。盯着那份专业招生计划,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惆怅。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而中国的计划经济模仿自前苏联。虽然教育资源有其特殊性,不如民营企业那般易于腾挪,但也正是这种“以师为尊“甚至是”官本位“的顽结,让中国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受人诟病,而转身选择出国留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更关键的是,高中毕业后没有国外流行的让孩子有足够时间对世界形成初步认知的”间隔年“,他们大多从水深火热的高考季脱身以后就彻底松懈了下来,没有为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完成相应准备,以至于浑浑噩噩浪费了三四年的大好年华。我最近在思考,如果我是大学校长,我会如何迎接那些被传统考试所禁锢的孩子们?如何让他们尽可能地打开,激发出无限可能?

第一,大学前面一两年不分专业,实行通识教育。至于原因,我在月初的《人才》一文里已经说过了;

第二,由学生自主进行专业选择。经过一两年的通识教育和社会实践,大多数应当已对未来产生初步构想,在这种认知下的选择是相对靠谱的,学校同时为学生配备生涯导师,进行专业选择、能力规划、心理辅导甚至是后毕业时代的引导工作。导师应当已完成教练技术三阶段的学习,他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教练。至于传统的辅导员,不要也罢。同时,这种机制也可以对包括专业负责人和讲师在内的校方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和学生更好地保持互动,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

第三,建立师生互评体系,老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真实体验评价老师,作为讲师绩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实施人才发展计划。不同的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潜质、兴趣和性格特点,很多人不会从事专业对口的发展方向。在专业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根据学生自身更为明确的人生规划进行针对性地分班强化学习,比如升学方向,销售方向,专业技能方向,领导力方向, 创业方向等。人尽其才,为孩子的未来创造一切条件;

第五,支持学生经营包括协会、活动、创业团队在内的各种自组织,学生需要时可邀请导师加入;

第六,取消固定形式的毕业设计或论文,以学生自主选择的题材为核心,旨在考核其对复杂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摒弃形式主义;

第七,举办各种形式的分享沙龙,邀请已毕业的校友和在各行业有所沉淀的的人士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以期给孩子们增加不同角度的认知。

先想到这些。这只是一个框架,还很不完善,我也知道落到细节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也会面临诸多压力。中国制造2025要想不仅仅是口号,中国梦要想成真,就一定要有对现状的深刻认知和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的十足勇气。最重要的是,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未来。我不怕。早安~

#乐榕|Morning#从计划招生到大学生3.0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乐榕|Morning#从计划招生到大学生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