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计划”聚焦城乡中间地带

—— 著名建筑师携国际建筑系学生走进庐山星子

  导语 ——2015年6月,包豪斯基金会在德国德绍镇举办学术探讨会,讨论“如何令生活既经济又健康”。国际知名建筑师马清运受邀参加论坛,并以其与中航里城的合作项目“C.A.N.灿计划”为内容,发表了主题演讲。“C.A.N.灿计划”代表文化(Culture)、农业(Agriculture)和自然(Nature),旨在探索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共生机制。与此同时,万里之外位于中国庐山脚下的星子县,迎来了来自南加州大学的首批建筑系师生,在这里启动“C.A.N.灿计划”庐山项目,以探索中间地带的发展可能性。“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城市和农村的中间地带对于中国来说是城乡二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马清运先生在提及项目初衷时谈到。目前,城市与农村的清晰二元关系正在发生改变,生活方式介于城乡之间的中间地带将以怎样的模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实验性和启发性的课题。

庐山,充满魅力的中间地带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涓流中,庐山不仅凭借瀑布、山水、云雾和层峦叠嶂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更因其丰富的人文、宗教及建筑景观影响着文明进程。历代隐士、名士因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而在此集结,陶渊明更以一首《桃花源记》描述了庐山脚下的东方理想国;几经毁灭与修复的归宗寺正是庐山脚下的浮屠,一山兼具数教使庐山当之无愧成为宗教中心与兼容并蓄之地。千年以后,位于城市与农村中间地带的星子归宗地区,能否在兼顾传统与现代,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下继续发展,谱写现实版“桃花源”?“C.A.N.灿计划”从传统民宿入手,以建筑为载体,打造文化、农业和自然的聚合力。


“灿计划”聚焦城乡中间地带_第1张图片

                                          层叠庐山下的村落

“C.A.N.灿计划”如何落地庐山星子

  6月16日,抵达庐山星子的国际学生和建筑系教授,与星子县政府共同举办了“C.A.N.灿计划”庐山项目暑期夏令营的开营仪式。庐山项目将以星子县的14座土坯房作为研究对象,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提交改建翻新的设计草案。这些土坯房均为当地村民自建项目,拥有深深的原住民烙印。首批国际学生的带队老师,南加州大学建筑系教授加里·佩奇(Gary Paige)说:“庐山项目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在于如何兼顾建筑的传统性和项目的创新性,而这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语境。我们将识别这些土坯房的整体环境,为项目的使用人创造价值。这个过程,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转换。我们会去除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同时运用现代的建筑工艺令室内的通风、采光及空间利用更加合理,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无论如何,建筑都需要服务于当下。”这些国际学生大多为华人,拥有对本土文化的快速捕捉力,同时开阔的国际视野也将为庐山项目的当代性注入活力。


“灿计划”聚焦城乡中间地带_第2张图片

                                                待改造的土坯房

  作为本次“C.A.N.灿计划”的合作伙伴,中航为项目准备了大量的专业资料,包括老建筑风格的研究、历史沿袭、风土人情和原材料使用等,作为学生研究与取材的素材库。仅以墙体为例,便有土、青石、鹅卵石、瓦、花岗岩、大青砖等材料。“庐山项目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复杂,参与这一项目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的功能,对中间地带的规划更多是考虑人、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建筑的使命则是为这些互动服务。我很期待这个项目的完成,对我非常有启发。”南加州大学建筑系学生叶同学说。


“灿计划”聚焦城乡中间地带_第3张图片

                                             南加州大学建筑系师生讨论课题

  此外,使用本地制造的原材料,发挥本地能工巧匠的优势,也是项目进入施工阶段的总体原则。庐山项目还将结合当地民艺,在室内装潢和软装中融入当地元素,展示江西人文风貌的同时,试图寻找复活当地民艺的契机。

  今年暑假期间,来自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圣约瑟夫大学的建筑系学生还将陆续抵达星子县,为庐山项目带来更加多元的发展视角。7月底,针对学生们的设计提案,“C.A.N.灿计划”将在庐山举办教育展览,以初步呈现这一实验性项目的研究成果。同时,马清运、马岩松、徐甜甜等国内著名建筑师也将倾力加盟,演绎传统民宿的精粹。“C.A.N.灿计划”还拟将庐山项目扩展成为学生实践与建筑试验的长期平台。明年,覆盖更多国内外高校的建筑系学生还将抵达此地,激情四射的交流与对未来世界的遐想,令庐山成为众多建筑学人结庐论道的集结地。“中间地带”何去何从,“C.A.N.灿计划”庐山项目正集合各界资源与优势,为这一命题寻求答案。

关于C.A.N.灿计划

  C.A.N.计划的诞生旨在探索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共生机制。现代化和全球化潮流将文明与自然逐渐推向对立的两极。20世纪已经见证了这种极化状态带来的严重后果,尤其在类似中国这样飞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要逆转这样的趋势,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并引入一个第三方角色,农业(包含农业经济型态)。农业是调节、统合文明与自然的催化剂:它通过智慧地利用自然而推动文明,通过崇高的文明意识涵养自然。所以,C.A.N.(Culture, Agriculture and Nature)着眼于自然的美好与人的善意,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壮志雄心和美好前程。C.A.N.是一个由多机构、多学科协作,融调研、设计和开发为一体的计划。它不仅是一系列学术活动,更是一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事业。

C.A.N.@Venice

  C.A.N.@Venice展于2014年9月10日在第十四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览中国馆国家馆隆重开幕。展览回应双年展策展人库哈斯提出的“根本性”,重新审视反思农业中国100年的历史谱系。同时通过马清运先生“玉川酒庄”的实践项目和中航云会联袂展出,开始从实践中讨论C.A.N. (Culture, Agriculture, Nature)从根本上逆转这些危机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成果。策展人马清运希望通过展览,一方面,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文明与机制的现实问题和危机。另一方面,以C.A.N.实践项目经验为基础,让更多专业和相关人士参与讨论,一起探寻C.A.N.的解决之道Agri-urbanism(农业都市主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灿计划”聚焦城乡中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