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文/leileely

这是一本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启蒙教科书。

小学和中学期间做课堂练习或考试的时候你最喜欢什么题型?判断题还是单选题呢?但是我反正不太喜欢做多选题。那时候对“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这些东西却很喜欢,总以为有了答案,再难的题也不怕。后来逐渐明白,有些题目压根没有参考答案,人生更是不存在任何标准。有时候身边能帮你的人都很少,活着就是一个不断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在如今这样信息爆炸的时代,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而是要做出抉择。这时我们再也无法像年少时在试卷上打个勾或画个叉那样的轻松决绝了。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权衡,这正是批判性思维或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上述只是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或结果。那什么才是批判性思维呢?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独立思考呢?你能立刻产生这些疑问就说明你已经有主动提问和思考的意识了。具体内容书中阐述得很详细,我对“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简要概括如下:

一种主动进行包含逻辑的发问,并能恰当的回答这些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批判性思维一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淘金式思维,而不是轻松却被动的海绵式思维。前者让你披沙拣金,获取真正价值;后者则全盘收入囊中,不进行取舍也无益于后续的选择。实施批判性思考的具体操作,也就是那些“包含逻辑的发问”包括:
▪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 理由和证据呢?
▪ 根据理由得出结论的推理和论证过程有没有问题?比如真的做到就事论事了吗?有没有偷换概念?提出的假设又是否合理?等等。
▪ 其他细枝末节:结论是否明朗而没有歧义?证据的可靠性如何?考察问题的角度是否全面?

世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生经历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导致不同人接收的信息会经过特定态度和偏见等形成的“有色眼镜”过滤,这反过来对人们世界观与价值观差异产生了进一步加强作用。

学会独立思考_第1张图片
人生经历与价值观

因此也就不奇怪即使是亲兄弟的两人也经常会为某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世界观与价值观冲突。经常说一个人懂事,其实就是说他懂得更多的价值观差异。要做到宽容其实并不容易。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尊严,感情在很多时候会战胜理智。宽容的前提是能“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而接纳的前提则是你明白这些观点及其产生的缘由。《后会无期》里那句台词说的很在理——“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我们所谓的世界观也只是在自己狭小世界里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当你都不知道那种宗教或信仰的存在时,要你明白或接纳它不是天方夜谭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读书或旅行,心灵或身体,至少有一个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书中还多次强调进行学术写作或论证时应该注意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点我深有感触。跟人们的生活背景不同一样,不同学者的学术背景也存在差异。在进行学术写作或进行学术报告时,最终的目的是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其他学者知晓。而如果阐述或解释不当,不同学术背景的差异会严重阻碍他人理解你的成果,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分享。举个简单例子,怎样才能让一位经济学家在只有大学物理基础的前提下听懂前沿的物理学方面的报告呢?当你面对的是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听众时,你已经深谙其道的理论很可能其他人都未曾听说过。这也就是科普文章难写的原因。需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寸,既不能是拉家常似的大白话,又不能过于专业晦涩难懂,而且还要让普通读者能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道理归道理,真正用起来才有意义和价值。

实例练习
最后是对书中的一个例子进行思维训练(p205 第三篇)

坚持锻炼能保护人们在寒冷和流感季节不受疾病的侵扰。根据最近一项针对1000名成人志愿者为时三个月的研究,那些一周至少锻炼五次的人比那些每周锻炼不到一天的人生病的时间要减少43%。

论题:坚持锻炼能否保护人们在寒冷和流感季节不受疾病的侵扰
结论:坚持锻炼可以保护人们在寒冷和流感季节不受疾病的侵扰
理由:对1000名志愿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锻炼五次的人比每周锻炼不到一天的人生病的时间要减少43%
分析:

  1. 调查数量够大,但是调查对象为志愿者,样本随机性不够大;
  2. 不同调查对象的身体素质情况如何?也没有给出任何地点和季节条件,调查是在寒冷和流感季节进行的吗?;
  3. 结论中有歧义,疾病指什么?特指流感还是……?;
  4. 生病的时间怎么又是定义和比较的?
  5. 调查的三个月中有没有其他影响结果的情况发生,如饮食不规律或环境条件不一致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