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看到电驴(www.verycd.com)上有《明朝那些事儿》的音频文件,就down下来听了听。最近刚听完。
这套书共7部,音频文件只讲到第六部。网络上有现成的免费的电子版,找来看了第七部。
作者今年30刚出头,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熟悉郭德纲、小沈阳,知道网络上的读者喜欢什么风格。语言比较幽默。书写的相当有意思,说书人的名字没记住,不太出名,姓刘。有点刘宝瑞的风格。
作者自称非历史、中文专业毕业,毕业院校也不愿意公布。从书中的内容来看,有人推测他是法律专业。我觉得比较可信。
书中把明朝从头到尾的故事说了个遍。如作者所说,明朝的故事确实很有意思。这些故事按照现在的分类,非常齐全,战争、惊险、悬疑、伦理、言情、推理、官场、职场、主旋律,这些常见的故事类型在书中都能找到。
听书、读书的过程中也觉得这套书有一些缺陷。
首先是本书的定位。作者在序言中说不是历史书,不是小说。我读完后感觉确实不是历史书。不过感觉作者还是把自己的书当作历史书来看的。书中时不时说到“许多史料中记载”,作者在书中非常严肃地驳斥历史学家阎崇年的观点。
其次,书中对历史的概括不全面,因为书中基本只讲故事。如果作为历史书来看的话,这个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当然这个缺陷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这套书是在网络上连载的。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映来决定写作的方向。这套书在网络上脱颖而出,说明读者喜欢这样讲故事的风格。但是作为历史书来说,光有故事是不够的。看完这套书后我翻了翻《剑桥中国明代史》,立刻就感觉出专业和业余的区别来了。《剑桥中国史》言简意赅,往往用很短的篇幅就概括出明朝的大局。而《明朝那些事儿》往往体现不出来,或者体现出来的不全面。比如万历派太监收矿税的事情,我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应该是很大的事情,在书中完全不提,可能是因为没发生过太大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作者不感兴趣。
第三,重新发明轮子。作者自称看了15年的历史书。根据序言中提到的四本书的名字看,基本是看古书。当代历史学家的书可能看的很少。比如《万历十五年》,从书中的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看过的。但是没仔细看,或者以他的风格来说不喜欢这样的著作。这样做的缺点是他完全不管历史学家们的工作成果,自己去做分析、汇总、概括的工作。由于掌握资料不全面,他概括出来的东西难免有偏差。
比如对海瑞的评价,《明朝那些事儿》基本沿用传统史书的评价,相对而言,《万历十五年》综合多种史料,评价就全面的多。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关于宰相制度在明朝的演变,可能基本采纳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的观点。
第四,某些细节不准确。由于作者只看古书,很可能会把古书中的不确切的描述当作实际情况。比如袁崇焕使用的红夷大炮,按照作者的描述,跟现代的大炮差不多。我认为阎崇年的说法更合理:当时的大炮的炮弹是实心铁球,杀伤力非常有限,但是对冷兵器时代的士兵有非常大的震慑作用。
第五,对于有争议的历史事件,往往采用读者最爱看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是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在作者笔下,这场战争日本惨败。那一段写的非常精彩。我翻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和《剑桥中国明代史》,都说侵略者最终主动撤走,损失不大。我喜欢他讲的那个故事,不过也想知道是不是真的。
最后,不管是不是历史书,这本书中的故事都不是原创,把作者的参考书目列出来是应该做的。作者在序言中说看了20多种历史书,不过仅列出了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