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我读《朝花夕拾》(4)

文/茹伊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这是第三篇《二十四孝图》的开篇部分,整段看完,一头雾水!如此反复强调反白话者,莫非当年白话的推行曾经备受阻挠么?那么,当年那些人为什么那么抵触白话呢?是一种信仰?还是因为冥顽不化的老脑筋呢?

关于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演变,我记着小时候听爸爸说过,但现在记不清,也或者爸爸跟我说的是繁体字到简化字演变的艰难经历,我现在想不起来了。

为了弄清这部分“历史真相”,我刻意百度了一下。

白话文与“文言文”相对, 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那是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白话文比文言文简单的多,它可以清楚表达人们说话时的意思,而文言文,很难理解字面意思,一定要用脑筋,经过反复思考才知道所表达的意思,一篇文言文,也许会有很多人,根本就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应该感谢当年提出新文化运动的那些“勇士”们,如果不是他们打破传统,那我们现在说话还是“之乎者也”,最可怕的是,会有多少人一辈子都看不懂书,应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外国人来学习中国文化了!

我个人认为,文言文太过死板,就像机器人,没有感情,没有表情,冷冰冰的。幸好有了白话文,才让更多的人懂得交流沟通。

回归主题,《二十四孝图》主要是作者回忆自己儿时阅读的感受。作品重点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几个孝道故事,反映了近乎残酷的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如此孝道简直就是一种虚伪的形式化,令人心寒。

真正的孝道,除去传统影响,更应该由心而生,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尽孝,这才是最真实,最值得尊敬的孝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我读《朝花夕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