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影160号】《百鸟朝凤》:用高亢演绎沉寂

【剪影160号】《百鸟朝凤》:用高亢演绎沉寂_第1张图片

唢呐是属于乡土的,就像电影《百鸟朝凤》里的无双镇,唢呐匠是红白喜事的标配,所以吃得开,受人敬重,且收益丰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乡土已经不是过去的乡土,年轻人一股脑地涌进了城里,并且带回了不一样的乐器,演奏着不一样的音乐。

即便红白喜事,传统的锣鼓、唢呐的市场,也一步步萎缩,西洋的管弦乐及流行音乐逐渐占领农村市场。

而且,有进一步俗化的迹象,有的地方办丧事,不仅请演奏西洋乐的乐团,还请跳钢管舞的。《百鸟朝凤》中呈现的穿豹纹包臀裙唱流行歌曲已经算比较保守的了。


【剪影160号】《百鸟朝凤》:用高亢演绎沉寂_第2张图片

《百鸟朝凤》是导演陆天明的遗作,真实地反应了以唢呐匠为代表的民间艺人的生活。辉煌时,从接师礼,到孝子贤孙跪满一地,唢呐匠是个受人尊敬的行当。然而,渐渐的,事情发生了变化,先是接师礼免了,接下来,还得跟西洋乐打对台,再后来是几乎没人请唢呐匠了。

《百鸟朝凤》是民族乐曲十大名曲之一,以热闹快乐的曲调,描摹了百鸟和鸣之声。不知为何,这首曲子,通常用于丧事。

有一说是,凤凰死掉后,百鸟过来祭拜,是大哀的曲子。影片中说,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上:“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

像唢呐、锣鼓这种传统乐器,在乡土有着千百年的应用场景,是一个专门的行当,是有师徒传承的,一代又一代。

影片展现了学习之艰辛,也充分展现了传统乡村对唢呐匠的尊重。

但这一切,都因为时代的巨变而改变,应用逐渐萎缩,逐渐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影160号】《百鸟朝凤》:用高亢演绎沉寂_第3张图片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当地县里的文化局要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希望游家班能去演一场。但班子里的许多人都进城打工了,凑不起来。游天鸣就坐火车去城里找师兄们,但情况比想象的还糟糕,二师兄在工厂做工手指被机床切断了,另一个师兄在石棉瓦厂工作得了尘肺病,人凑不齐,非遗的演出也就不了了之。

其中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彩蛋是“傅正局长”,文化局局长姓傅,是正局长,所以别人称呼他就很奇怪,叫“傅正局长”,哈哈哈!中国官场一乐,姓傅的人即使当了一把手,也是“副书记”哈!

影片最后是游天鸣一个人在师傅焦三爷坟前吹《百鸟朝凤》,或高亢、或婉转、或绮丽,然而再繁复的变化都无法扭转唢呐这一传统乐器走向小众的悲凉,就像焦三爷的背影,孤零零地走在乡村土路上。


【剪影160号】《百鸟朝凤》:用高亢演绎沉寂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剪影160号】《百鸟朝凤》:用高亢演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