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434]宗均除虎患——为什么打贪官叫做“打老虎”?

晨读:《资治通鉴》[434]宗均除虎患——为什么打贪官叫做“打老虎”?_第1张图片


任命东海国相宗均为尚书令。先前,宗均曾任九江郡太守。任上,他每五天处理一次政务,将掾、史等官员一律裁省,不让督邮外出巡查而留在府内,下属各县全都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九江一向多虎害,官府经常招募猎手,设栅栏陷阱捕捉,但猛虎仍然造成了很多伤害。宗均颁下公文命令所属各县:“长江、淮河一带有猛兽,正如北方有鸡、猪,本是平常之事。如今猛虎为害民间,原因在于官吏残暴,而使人辛苦捕猎,也不符合怜悯体恤百姓的原则。如今务必要清除贪官污吏,考虑提拔忠诚善良之士,可一举撤去栅栏陷阱,并减免赋锐。”从此以后,九江便不再出现虎害。

明帝听说了宗均的名声,所以让他负责中枢机要。宗均对人说:“皇上喜用处理公文法令的文吏和廉洁的清官,认为有他们便足以禁止奸恶发生。然而文吏常常利用文字技巧欺上瞒下,而清官又只能独善一身,不能阻止百姓流亡、盗匪作乱。我将向皇上叩头力争,估计现在说了也改不了,等时间长了,自己受了苦,我说的话才能被接受。”!”

宗均还没来得及进谏,恰好转任司隶校尉,离开了尚书台。后来,明帝听说了宗均的这番言论,表示赞同。

[点评]

大家看《三国演义》里,有张飞怒鞭督邮。这督邮是什么官呢?督邮是郡的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宗均把督邮留在郡府,不放他们出去。是怕他们侵扰属县,反而生事。 宗均有个著名的观点,认为如果官吏“弘厚”(宽大忠厚),即使贪污放纵,也没有大害;而如果官吏是苛察之人,是巧黠刻薄之人,即令其自身廉洁守法,最终还是会祸害老百姓。世间的灾害流亡,往往也都是由这些人引起的。他的观点正确与否且不论,但他自己是做到知行合一了。

长江、淮河一带有猛兽,本是自然之事(古代的条件是消灭不完的),老百姓已经有办法应对。 猛虎之患,要是由官府去捕杀,就要兴差役,就要有费用,就有奸吏耍滑弄奸的空间,“ 今为民害,咎在残吏”, 猛虎为害民间,原因在于官吏残暴。故而主张,与其打虎,不如打贪官污吏,提拔忠诚善良之士。 宗均的这个故事,把“打虎”与“打贪官污吏”直接联系了起来,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把打击贪官污吏叫做“打老虎”的最早出处吧?

百姓为了感宗均其德,曾为其建清风阁以示纪念。清风阁后来虽被毁,但九江地区这个地名至今尚存。 

永平八年(公元65年)

越骑司马郑众出使北匈奴,单于想要下令郑众跪拜,郑众坚决不屈。单于将他的帐篷包围,不给水,不给生火。郑众拔刀立誓,宁死不跪。单于害怕了,不再强求,于是派使节跟着郑众回到京师洛阳。

[点评]

郑众颇有当年苏武的气节。 按照《后汉书·郑众传》的记载,说郑众“意气壮勇,虽苏武不过”,意思是郑众的英雄气概连苏武也不能超越。

当初,大司农耿国上言:“应该派度辽将军屯驻五原,以防南匈奴逃亡。”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南匈奴奴须卜骨都侯等知道汉朝与北匈奴交换使节,内怀怨愤,想要叛变,秘密派人到北匈奴,要求派兵来迎接他们。郑众出塞,感觉有异,严密监视侦侯,果然不得须卜的使者。于是上书建议:“应该设置大将,以防南北匈奴交通往来。”由此设置度辽营,以中郎将吴棠代理度辽将军。率领驻扎在黎阳的虎牙营,进屯五原郡蔓柏县。

[点评]

度辽营最初是为防止南匈奴北逃而设,后随南匈奴势力衰弱,渐成为东汉朝廷镇压南匈奴、乌桓、鲜卑、西羌、高句丽等民族反叛的一支重要机动力量。

冬,十月,北宫落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资治通鉴》[434]宗均除虎患——为什么打贪官叫做“打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