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些投资经历的人来说,《张潇雨.个人投资课》仿佛没太多学的必要,因为貌似有点浅。
但是,一个月下来,我受益匪浅。
用巴菲特的话说: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
《个人投资课》发刊词讲到一个意思:人们投资不仅颗粒无收,还伤痕累累,只因为绝大多数人把力气用错了地方。
如果强迫我要谈体会,那就是:投资这件事,不反常识,坚持常识就赢了;但反人性,因为常识很难坚持。
还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把话挑明了:“制定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
在这门课里,系统学一遍常识,认真琢磨不同策略及回测数据,对照自省犯过的错,一些投资正见隐隐浮现。
而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某个知识,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进而产生知识的收益,是为知识就是财富。
我们投资,追求的不就是这个吗?那我们开始。
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
这句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人类的故事,都离不开这五个字。
如果说无知是一切错误的根源,那对自己无知则是根源之源。
《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我们总是忽略“知己”一环,穷尽心力试图通过复杂公式、技术指标去猜测市场走势,可你有你的计划,市场总是另有计划。
何况,我们还只是普通的非专业的个人投资者。
知彼不成,那我们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认识自己。
1.认清优势。
普通的非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KPI,也没有年度大排名。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和别人比赚了多少,有得赚就心安。而专业人士,面临业内比较的焦虑和投资人的压力,心态就不好,就容易乱作为,来证明自己不是不作为。还有,个人投资者的资金体量往往不大,买入卖出灵活度更高。
2.认清劣势。
个人投资者在信息渠道和质量上明显不如专业人士,每次有人给我说某某股票有什么利好的时候,我都会问一个问题:这个消息都到你这来了,你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也知道。当然很多人都知道了,那么,股价就已经反应出来了。
同时,个人投资者在专业投资工具和可配置资产种类上也不如专业人士。
其实,有限制,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知道自己的劣势,才能更清楚必须固守自己的能力圈,在有限范围内,遵循常识来操作。
3.始终诚实。
诚实,就是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
诚实,就是不要妄想去战胜市场。
简单说,诚实就是不要妄想自己的长期收益明显高于指数基金(采取适当策略的话,高出2—3%个人认为有可能,但需要花费更多精力,至于划不划算,就另当别论了)。
那么,诚实,就是趁年轻,把自己的投资价值观搞端正,老老实实地挣能力范围内的钱。
从留言看,个人投资学里的观点,一些同学依然不认可,或不全认同。
我们来看一个刚发生的事。
2019年5月30日,网上疯传一个大户要在北京开发布会爆料,因为他买了5.5亿私募产品,投资标的是债券,也暴雷了,还了2亿多之后再也无法偿还。
据说,该大户曾是股市里著名游资、敢死队中的杰出代表。没想到,股市波动性这么大,赚了;金盆洗手,投稳定得多的债券,被坑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该大户对投资常识的理解是有问题的。第一是风控不够好,没搞明白私募是私募,代销机构是代销机构,私募雷了,代销机构是不兜底的;第二是资金量这么大,投资没有多元分散,即使债券风险相对小,也不应如此。
诚实,首先是认清知己,因为“不可胜在己”。不懂不做,至少不亏;不懂强做,迟早要亏。
认识“投资”
1.投资有风险。
①风险第一定律:风险不可测。
1994年,华尔街一代枭雄约翰·梅利韦瑟成立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他网罗到了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比如现代金融学的奠基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罗伯特·默顿和梅隆·肖尔斯,还有美联储前副主席,以及无数顶级学府的教授、博士。
他们的核心策略就是用数学的方法来预测和度量风险,《经济学人》杂志称赞说:长期资本终于将风险控制从拍脑袋发展成了一门科学。
长期资本前10个月里就赚了20%;1995年赚了43%;1996年的回报是41%。
更关键的是,不但业绩好,基金波动也很小——亏损最高的一个月也只亏了2.9%。
但市场从来不是完美的数学模型。
1998年,长期资本从最成功的对冲基金走到了破产边缘。
当世界上最顶级的金融专家和数学家都无法感知和衡量风险,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提前思考,风险来了怎么办。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风险来了,最好你的投资足够分散,自带强抗风险属性;其次是还有子弹,极度恐慌的时候,能极度贪婪地买入。
②风险第二定律: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正如没有不劳而获,也没有不冒风险的收益。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人为了高收益就要去冒高风险。
要像查理芒格说的那样,反过来想,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承受不了高风险就不要去想高收益。
大众艳羡的那些成大事业者,别人冒的风险也大。
再延伸一点,投资有风险的另一个意思是,那些不担风险的建议,都不要听。
自己对自己负责,坚持独立思考,不管谁的建议,只有承担风险、利益悠关的建议才可信。
2.投资有规律。
①多元分散律。
牢记:分散投资是投资领域里唯一的免费午餐,分散投资是投资领域里唯一的免费午餐,分散投资是投资领域里唯一的免费午餐。
这个道理我们甚至可以不理解,只需要记住,然后无条件执行。
买指数基金就算是初级分散,根据个人的资金量,还可以视情买全球指数、债券、大宗商品、黄金等等。
因为市场无法预测,谁也不知道接下来的几十年那一个品种涨得好,所以,只有啥都买一点。
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句世俗智慧: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比如,有人说买房是好投资,当然可以投资房地产,但也不要孤注一掷去炒房,你凭什么判断房地产行业还有黄金10年、20年。
另一方面,只有分散,才能不错过表现最好的。
统计显示,美国股市从 1926 年以来所有的投资回报,都来自于表现最好的 1000 只股票。而这些股票的数量仅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4%。
4%的公司提供了100%的回报,这意味着,我们如果去买指数基金,其实不是一种被动的投资,更像是主动地让自己能押中这些带来回报的好公司。
也许有人会想,如果单独买这1000只股票不更好。理论上可以,但在2万多股票里边,谁能识别这1000只呢?又该何时买入何时卖出呢?
对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远离单个品类,分散性投资,才是理性的最优的选择。
②保持在场律。
数据不骗人,先看数据。
有研究者统计了从1996年到2015年,长达20年里投资标普500指数的回报:每年4.8%左右。但是:
如果错过这20年里上涨幅度最大的5天,回报就下降到每年2.7%;
如果错过上涨幅度最大的10天,回报就会变成每年1.3%;
如果错过40天,回报就会成为每年负4%。
也就是说,在这20年超过4000个交易日里,要是错过了其中1%的交易日,这20年就都白忙活了。
中国股市一样,1996—2015年持有上证综合指数,投资回报可以接近每年10%。但是:
如果错过上涨最大的 5 天,回报就成了每年8%左右;
如果错过40天,回报就成了每年负3.8%。
可见,回报在时间分布上是非常不均匀。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我们无法判断哪一天会大涨,我们只有保持始终在场。
然后,就是,默默等待。
③安全边际律。
当别人都在说估值合理的时候,建议你再打个五折才买入;当别人都在喊估值低得不合理的时候,建议你再打个八九折才买入。
你可能会问,始终没打五折或者始终没到我的目标价位怎么办?那就不买咯。
市场有的是错杀机会,只要你耐心等待。
我们亏损,往往就是操之过急。
怎样叫有安全边际,技术上讲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那分享一个比较主观的体验,就是你买入一个投资品后,即使仓位很重,也丝毫不担心,买了从一开始就觉得很舒服,很心安。
④严控成本律。
数据不骗人,还是先看数据。
假设你投资的基金平均每年回报是10%,这个成绩足够好了。但各种交易费用是3%,那你的真实收益是7%。
如果我们一开始投资100块钱,按照10%的每年回报,十年之后100块钱会变成259块钱,二十年之后变成673块钱,分别翻了接近3倍和7倍。
但按7%计算,100块钱十年之后是197块,二十年之后是387块。
也就是说,投资十年,你的利润被别人拿走了40%;投资二十年,你的利润被别人拿走了50%。
可见,投资里面开源的事难做,节流的事值得花点功夫。
一般来说,我国宽幅指数基金如沪深300型指数基金的各种费用一年平均成本大概会是0.8%~1.0%左右,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基准,一般各种行业基金、主题基金要高两倍左右。
诡异的是,大名鼎鼎的基金研究和评级机构晨星研究发现,最好的基金预测指标——是基金的收费。
他们发现,收费越少的基金,总体越容易成功。而且收费越低,表现越好这个现象,不只适用在股票型基金上,其他类似债券、平衡型基金,甚至国际基金都有这个规律。
注意,这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相关性。
⑤买卖同源律。
前面四条都与买有关,这一条依然,但重点是什么时候卖。
简单说,当初以什么理由买,如今只有那个理由不成立了,才应该卖出。
股票的涨跌,涨跌的幅度,都不能左右操作,只有理由失效,才是唯一的操作指南。
坚持这一条,就能保持淡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操作。
投资领域,个人投资者,少操作,不动如山,就是不断在向胜利靠拢。
不妨这样想,当初买入的理由无疑是在可选择范围内你认为最好的投资标的,那么卖出要么是有了更好的,要么是所有标的都不好了。
那么,记得问自己,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好是把理由要写下来,既可以促进深度思考,避免错误决策,还可以作为复盘提高的高价值数据。
3.投资有工具。
①指数基金。
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中国股市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不行。看数据:
从2005年股市低点到2019年一季度结束,中国几个主流指数的涨幅是:
上证指数 200%+
深证综指 280%+
沪深300 320%+
中证500 530%+
这还不包括每年1-2%的股息分红,可见,收益是不错的。
具体品类,推荐宽基指数基金,其成本和费用比起其他主动型基金、行业或者策略基金等等往往是最低的。
接下来,就是坚持定投。
当然,为了获得更高收益,我们可以适当主动一点。
因为个股可能出现较多极端情况,整个市场很难出现极端情况。
比如一只股票可以从100块腰斩搬跌倒50块,还可以再次腰斩,多次腰斩,跌倒个位数,甚至退市。
但股市综合指数就几乎不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那就可以操作。
你可以观察股市几个综合指数的当前市盈率和市净率,对比历史市盈率和市净率,如果低于大部分时期,那就放心买买买,如果高于大多数时期,就该卖卖卖咯。
②搭建组合。
著名的投资大师、耶鲁捐赠基金的掌门大卫·斯文森说过,我们在市场上不管做什么,本质上都是在做三件事:资产配置、市场择时和产品选择。
在1986年有一篇著名的论文《投资组合业绩表现的决定因素》,结论是:投资组合回报的波动性,有93.6%都是由资产配置决定的。而市场择时和产品选择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1991年,另外三位学者对此进行了后续的补充,结论是:投资组合回报的波动性有91.5%是被资产配置决定的,其他两项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请允许我用人话翻译一下:我们什么时候买卖,买卖什么,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股票、债券以及其他资产怎么组合才重要。
至于各类资产的收益,这里有一组数据:
1.股票的收益率:8%~10%,最大回撤:40%~60%;
2.债券的收益率:2%~4%,历史最大回撤:20%;
3.黄金的收益率:6.9%左右,历史最大回撤超过60%;
4.大宗商品的收益率:5%~6%,历史最大回撤超过80%;
5. 房地产的收益率:8%~10%,最大回撤:40%~60%。
如果要偷懒,我介绍一种在雪球上看过一个极其简单粗暴的“50/50股债平衡”组合,与经典的“60/40”组合类似,回测数据显示不错。
即以年为跨度,只投资股票指数和债券,每年将资金分为两部分,股票指数和债券各占五成或6:4,一年到期后,将所有资金再次平分或6:4分配,以此类推。
③三种组合。
看到有一位同学朋说,自己考试,60分都拿不到,不如抄一个45年能考70分的同学的答案。
这个比喻妙极,下面我们来抄几个大师级作业。
A.永久组合:由哈利·布朗提出,直接把股票、国债、现金和黄金四等分即可。它的精髓不在于高回报,而是长期的稳定和过程的顺利。
从回测数据看,永久组合的长期回报(8.15%)会输给经典的“60/40”组合(9.76%),也跑输了整个股市(10.52%)。
但是,这个组合的稳定性非常非常非常强,市值回撤在12%左右,而其他的都大于30%。
B.全天候组合:这是大名鼎鼎的桥水基金最著名的投资策略之一,我们国家的钱都有投桥水基金。
达里奥亲自推荐的简化版配置如下:
美国大盘股:18%;
美国小盘股:3%;
其他发达国家股票:6%;
新兴市场国家股票:3%;
十年期美国债券:15%;
三十年期美国债券:40%;
大宗商品:7.5%;
黄金:7.5%。
这个组合,追求的是在所有经济环境中都能表现良好。
确实如此,这个组合年化回报是9.50%,接近经典的“60/40”组合(9.76%),但最大回撤是14.59%,明显优于“60/40”组合。
C.斯文森组合:由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掌门人大卫·斯文森提出,其核心目的是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能支撑我们的一部分花销。
资产配置方法:
美国大盘股:20% ;
其他发达国家股票:20% ;
新兴市场国家股票:10% ;
三十年期美国债券:15% ;
通胀保护债券:15% ;
房地产信托基金:20% 。
可见,这个组合股票权重更高,达到了50%,因为从长期来看,股票永远是回报最高的选择。同时,比较看重房地产信托基金。
斯文森组合的年化回报是10.16% ,优于经典的“60/40”组合(9.76%),但最大回撤是41.6% ,不如“60/40”组合。
综上,三种经典投资组合,收益逐渐增加,波动逐渐增大,资产品类也越复杂。这也印证了最初的道理,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同等条件下,要获得高收益,还得付出更多精力。
需要说明的两点:
无论哪种投资策略,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优化资产配置;
一段时间之后组合内的不同品类各有涨跌,所占比例已经不是最初比例,那就要进行再平衡,一般一年一次就行。
④因子投资。
所谓的因子,就是用来解释股票涨跌和表现的各种原因的归纳。
而因子投资,就是利用因子找到更好的投资产品的方法。
现在业界公认的最有效的因子主要有这么六个,值得你关注。
规模因子:认为小盘股长期比大盘股回报要高一些;
价值因子:认为价格便宜的股票长期要比贵的股票收益高一些;
低波动因子:认为总体波动程度比较小的股票,长期比波动大的回报要高一些;
红利因子:认为高分红的股票长期会表现更好;
质量因子:认为质地比较好的公司的股票,长期回报会更好;
动量因子:认为过去一段时间股价表现比较好的股票,接下来表现会更好。
具体举个例子吧:民间各种股票投资模型,比较有名如“陶博士”,认真看他的模型,主要就考虑了以下四个因子:
低波动因子:要求上市一年以上的股票,新股的波动太大;
质量因子:需要基金持股3%和北向资金三千万以上,这就是说有专业人士用真金白银买了,还是内地与港资都在买,质地有一定保证;
动量因子:要求macd月线反转,以及股价接近一年新高,这样的股票往往处于上升趋势;
规模因子:优选次新股,因为次新股的市值不大,尤其流通盘小,涨起来也不得了。
最后的话
课程中把个人投资的原则概括为:多元分散、降低成本、被动为主、保持恒心、不懂不做。
很朴素的几句话,很好理解,就这么简单。
那又回到最初的问题,投资这么简单,为什么干不好呢?
其实,不是我们没干,而是干得太多。
德鲁克说,人们总是低估了成就一件事业需要的时间。
在投资这件事上,我们太在乎时间成本,太想速胜,于是盲目蛮干,结果就是速败。
在投资这件事上,我们必须承认自己在亿万投资者当中算不上聪明,更不要奢望战胜市场。
当我们知道很多事自己做不到,我们才心甘情愿什么也不做,我们就坐着看,让那些自以为做得到的人去做,等他们折腾得伤痕累累,一折腾一退步,久了才发现,坐在原地就已经遥遥领先。
当我们知道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很少,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管住心,不要妄想高回报低风险;管住手,不要把侥幸当成天赋,老老实实服从常识,少干多看不作不死,久而久之,时间就让复利之花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