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匆匆读完《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一书,Deadline真的是最大的生产力,让我这么快能把书评也写了。

这本黑白封面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由(德)卡尔·诺顿著,张帆译,书的主要内容是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21种场景,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大脑神经学来分析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碰到的逻辑陷阱,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因为是外文翻译的版本,书中多处词句读起来不是那么顺畅,而例子中也透露着欧洲的风格,那拗口的名字、那单位为欧元的货币单位、以及很多没有说明白的例子。虽说21个场景都有对应的解决办法,可匆匆一读有好多没有理解之处,或许是对场景无法感同身受,又或许是前后文的连接跳跃性太大,总之匆匆一读的我,不理解的地方甚多,目前只是大体了解个思路,知道思维中存在很多逻辑的陷阱,至于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暂时还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如果有时间,我还要继续深入再读一读,来一一体会解决方法之妙。

想来理当如此,如果一本书的精华能那么容易被读者所掌握,那书本身也就没多少水平了。

接下来,对书中提到的一些内容来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来说一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现象,书中提到“归纳法是危险的”,我们知道,以偏概全是个很可怕的错误逻辑,书中也用样本N=1的例子来佐证,并提出启发法这样非常好的解决方法,可同样的,为了证明部分观点,书中也多次用了这个方法来得出结论,比方说后文讲到多数人的智慧,为了验证多数人的智慧更高一筹,举了一个达尔文表弟高尔顿的故事,高尔顿通过在场观众得出的结果除以总人数,得到所要的结果,结果这个结果比在场所有专家的结果更接近真相,从而论证多数人的智慧更高一筹。这是不是颠覆了我们平常的“有时候真理在少数人手中”的观点?可话说回来,仅凭这样一个例子就能证明多数人的智慧更高一筹了?那不就成了“归纳法是危险的”论题的案例了么?我只能以一句哲学上的术语来总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数人的智慧更高一筹的现象是存在的,也许还比较普遍,但这句话本身不可能绝对,就像书上提到的21个为什么,没有一个是绝对的。比如“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贴标签”,我反问一句,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找不出一个人不喜欢贴标签的?显然不可能。

虽然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不过对于书中绝大多数论点我还是肯定的,不然也不会一口气就把书读完了。要把书中的精华吸为己用,融会贯通,把条条框框全部抛弃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决不能把自己陷入思维的陷阱里,虽说讲逻辑,其实就是讲做人,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也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事,弄明白此节,也就会明白学会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比记住所谓的解决方法更加重要。

书中提到很多生活中典型的思维陷阱,比如沉默成本、归因理论、没有意义的锚、正面框架、更害怕失去、定势思维、紧张效应等等,这都是我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而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总而言之,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有意识地用一些方法去思考,如此,思维陷阱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我也算个理智、冷静的人,对于书中提到与数学有关的例子就特别来劲,比如说三门问题、6个相同长度木条组等边三角形的问题、接项链的问题,都迅速无误地猜对了结果,但也有例外,那个黄瓜有多重的问题我就中招弄错了,可见不管思维何等缜密,面对此类有逻辑陷阱在里面的题目,我们也会容易犯错,由此及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有各种各样的陷阱、圈套等着我们上钩,一个大意或许就上钩了。想到近年来发生的各种网络诈骗案例,手段是如此低劣,漏洞是如此明显,可依旧有那么多人会中招。有人说明显的漏洞是为了把聪明人筛选掉,骗子的目标客户本身就不是那些太聪明的人,与其与聪明人斗智斗勇耗时费力还要担心被暴露,还不如多骗几个容易骗的。可也总有一些骗子,利用高明骗术,在骗术刚刚发明出来之时,骗到高智商人群。骗子都需要创新了,何况我们呢?

对于创新,书中最后几个为什么进行了分析,当然本书依然从认知心理学和大脑神经学来分析现象背后的成因,“为什么智商越高,创造力反而越低”、“为什么大脑不喜欢创新”,这也告诉我们劳逸结合对提高工作效率有多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脑力劳动者,适当休息,切换切换思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用更少的时间把事情做好。

看完本书,脑洞大开,对于很多事物有了新的理解,对于本身认可的事情也有了深入的理论支撑,更加系统化的知晓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从而对于看待事物本身,也有了不一般的角度,目前功力尚欠些火候,我想,在我反复练习后,也终会有起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方对得起作者呕心沥血地分享。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让我们通过此书的学习,弄明白事物背后的逻辑陷阱,快速切换思考方式,成为那个止住流言的智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