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日本时空漫游之七:平安,平 x 源!(上篇)

第四阶段:平氏、源氏与公家向武家政权的过渡,以及律令制的彻底失效。

   一、武家上台是必然的

1156年是院政衰落的转折点。此后的院政,多半是名义上的。

从这一年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在平安时代最后的30多年中,发生了很多事。

1156年的“保元之乱”是屡见不鲜的皇位争夺战,主角是皇室,但看点乃是武士集团的深度介入,以及对结局的支配作用——无论皇兄胜还是皇弟胜,都是武家胜。

三年之后是“平治之乱”,则纯粹是武家上位之后的内斗,是源平之间公然的、肆无忌惮的争权。这时的后白河上皇,则近乎看客,顶多算并非必需的挑唆者。

再之后,则是平氏与源氏的轮番上台,最终源氏完胜,开创幕府。而这期间的后白河上皇,已变成武士集团的棋子,甚至一度沦为阶下囚。

短短30年,武家势力摧枯拉朽。看似爆发式的崛起,实则水到渠成。——武家取代公家上台掌权,本就是必然的。

必然的原因,是硬实力。

究其根本,仍然要回到土地制度。

如前所述:政治是资源的占领。自院政开始,武家一直在积聚资源。

院政使庄园制深化,结果使土地被武士集团实质性的、大规模的、而且是越来越集中的占领,而土地,是唯一关键的资源。

再来复盘一下这个过程是如何演进的。

有效的律令制下,采取公地公民制,土地全部国有。但是其中的可耕种土地是有限的,国土的大部分属于荒地。按照人口分配这些有限的耕地,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越来越不够分、越分越 “碎”;而分散的个体的耕作效率很低。于是导致民众税负压力相对增大,生活困难。而对国家来说,税收减少,运行困难。时间久了,矛盾愈发突出。于是国家必须提高土地供应,但是本就拮据的政府没钱雇人垦荒,于是只能鼓励大家自己干。显然,这样新开发的土地资源,如果仍然按照公地公民制而收归国有重新分配,自然没人愿意干。于是,为了解决积极性的问题,为了先活过当下,不得不以“私有化”为诱导条件。

这给了贵族机会。——任何政策出台,能够享受利好的,一定是有本钱的人,而不会是最急需的人。

于是私有土地快速增加,大片的私有庄园逐渐出现,以此为基础,大贵族开始建立自己的私有势力,开始摆脱律令制的约束,开始剪断作为中坚力量的中下层社会与最高皇权的直接隶属关系。于是摄关可以架空天皇,同样,在庄园争夺战中占了上风的院政可以取代摄关。

但是,随后,这些在京畿只顾向上争权的大贵族,与皇室犯了同样的错误。

庄园制发展到寄进地系,表面上,中央大贵族是最大的庄园主。但是,无论是摄关家还是上皇,在庄园争夺战中,忽视了庄园的实际管理者的潜在威胁。

这些并不直接管理庄园,而依靠寄进地系庄园制度坐享其成、养尊处优的公卿贵族,渐渐失去了与更基础的底层民众(庄民)的直接从属关系。剪断这种联系的,是那些世代盘踞在地方、名义上是中央大贵族在地方的代理人、实质上管理和拥有庄园的国郡豪族。他们把一个个宛如独立王国的庄园里的人变成了完全依附于自己的私有势力,这些人里,除了负责生产的耕种者,更重要的,还有负责安保的武士。

而且,这样的庄园不断扩大、兼并,武装势力越来越集中到平氏、源氏这样的更有能力私募武士、扩大生产的豪族手中。

有地有钱还有人,还是全副武装的人,而且规模达到可以成为院政对抗摄关的依靠。

这就是硬实力。

而忽视了日益崛起的地方势力对中央话语权的渴望、总是对其采取蔑视压制态度、完全堵塞其上升通道的摄关家族,也就没有理由不被赶下台了。

摄关没落之时,院政与武家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到了1156年,院政已是同皇权、摄关一样,属于武家必将取而代之的公家之一。

表面上,“保元之乱”给了武家一个契机,实际上,即使不是恰逢皇室争位,在地方上持续做大、在“农村(分国)包围城市(近畿)”已成燎原之势的庄园武装势力,也一定会自己找到出路,一定会自行创造这样或那样的机会。

所以,与其说武家夺权,不如说他们是去正名: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已经实质存在的权力,而使名副其实罢了。

橙色日本时空漫游之七:平安,平 x 源!(上篇)_第1张图片

二、不过,先上台的,常常是试验品

武家第一个登台亮相的是平氏,也是400年平安时代(仅限于政治史范围)的第三个主角。

与其他三个主角(藤原氏、上皇、源氏)所指代的群体有所不同,平氏,可以专指平清盛一人。平氏天下完全由平清盛一人成就。

争天下的武将平清盛,武功卓著(也可能是运气),连战连捷。

第一轮的保元之乱是派系之争——对立双方是分属不同派系的兄弟、父子、叔侄。这一轮,平清盛站队正确,联手源义朝,干掉了叔叔平忠正和父亲源为义。第二轮的平治之乱是家族之争——完全是源氏和平氏、两大对立家族之间的争斗。平清盛再次获得上天的眷顾,平氏全面胜出。

上位之后的平清盛,权柄手腕更兼摄关与院政之所长,能够把摄关家和院政上皇们曾经的手段融会贯通,实现迅速扩张。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裙带操作把自己变成天皇岳父再到外祖,以武士出身登任太政大臣,集将相大权于一身,把朝堂变成平家的内庭,满朝文武尽皆平氏一族。另一方面,大肆抢占资源:占有全国约一半的知行国以及更多的庄园;同时,视野开阔,一改之前的闭关锁国,主动通好南宋,积极开拓中日海上贸易,获得极大的经济收益。籍此,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打压院政势力、传统贵族以及寺院势力。

自1159年平治之乱平清盛上位到1179年平清盛软禁后白河法皇,20年的时间,平氏政权达到顶峰。

功既已成,这第三个主角也不忘“立言”:非平氏者非人!

对比藤原道长的“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以及白河上皇的“贺茂川之水、双六的赌局与山法师,天下间唯有这三件事不如我意”。只能说,平氏更疯狂。

垮台也更快。

不仅狂,而且狭隘。结果全面树敌,以己之愚蠢促成了讨平统一战线。

口吐狂言的平实忠是平清盛的堂弟,这样的平氏族人很有普遍性:无能又狭隘。其实,把“非平氏者非人”改为“非清盛者非人”,用在平氏一族,倒是很贴切。

1181年,平清盛病亡。仅过三年,平氏就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永远的消失了。

平氏一族对平清盛的依赖性太强,当是平氏迅速垮台的直接原因。

而试验证明,平氏急切的贵族化是平氏灭亡的根本原因。

也许是身负上几世皇族的血脉使然,也许是平清盛个人的贵族化情结过于浓烈,总之,武士是低下的,这样的想法或许一直隐藏在平清盛的意识里,一旦得势,便等不及要划清与低等人的界限,不愿意再继续自己的武士身份——即使武士集团已是当世最强大的力量。也许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身份意识,让平清盛执意站错了队。

除此之外,无法解释一直英明神武的平清盛为何看不清整个国家的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变化这样的事实。

错过了顺势而起的机会,终究只是试验和过渡的角色,这是平清盛个人的遗憾,亦或是从摄关到院政近300年的贵族政治之惯性发挥了最后的影响力。

平氏的贵族化一方面侵占了旧有势力(公卿贵族、寺院等)的利益,导致联合反抗;另一方面又严重伤害了自身武家根基(致命的),导致众叛亲离,这就给了蛰伏的对头源氏一呼百应、重整旗鼓的机会。——当初偏偏放过了源氏两个最优秀的子嗣(源赖朝和源义经)是平清盛另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失误。因为自己所心仪的美丽女性的哀求而做出这样的决定,这种解释倒是令人愿意去相信的。因为这给予历史以色彩,尽管历史一贯适合冰冷决绝的暗黑者来塑造——比如后来的源赖朝杀源义经,德川家康杀丰臣秀赖。但是到那时仍然可以说,历史最钟情的,并非这样的成功者。——就算历史是被人左右的小姑娘,但是她,有自己心爱的人。 

平清盛对待武士的态度为源氏积累了教训,这也是平氏政权的试验意义之一。

平氏政权的试验性还表现在平氏的清道夫角色。平氏政权消灭了旧有势力,为后来者源氏建立武家政权彻底扫清了障碍。公卿贵族及寺院等势力在被平氏打压以及反抗平氏的过程中,实力全面衰落,完全失去威胁武家政权稳定的能力。而平氏自身,也在斗争中耗光了元气,平清盛病亡、唯一有些才能的继承人平重盛更是英年早逝(先于清盛),皆因于此。

    总之,先上台的、短暂辉煌的平氏,以其不成功的贵族化政权,为后来的源氏坚定其武家执政的方向提供了实证支持。


( 待续《平安,平x源》之下篇:三、后上台的,才更有机会坐庄;四、但是,历史最钟意的,是“情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橙色日本时空漫游之七:平安,平 x 源!(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