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规》读后感3

3)从此刻起

我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

  而不是急于评断孩子。

  因为我知道聆听才是最好的沟通。

《父母规》读后感3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走到陈国的时候受到当地人的误解,被围困起来,大家七天都没有吃上饭,一个个饿得眼冒金星,孔子有气无力的躺在那里,连头都不想抬了。

    孔子有一个得意弟子名叫颜回,他四处奔波,终于弄来了一点粮食。他赶紧搭起火来,为大家做饭。

    一阵饭香飘过来,孔子睁开了眼睛,正好看到颜回抓了一把饭送到嘴里。孔子假装什么都没有看到,继续闭上眼睛休息。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先盛了一碗,恭恭敬敬的给孔子送来。

    孔子坐起来说:“我刚才梦见了我的父亲,如果饭干净的话,就先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

    颜回赶紧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的时候,有一些灰尘落在饭里,弃掉了很可惜,我就抓出来把它们吃掉了。”

    孔子这才知道了颜回偷吃的真相。他把弟子们召集起来,向大家说了自己误会颜回的事,他说:“我们大家平时最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眼见为实,刚才的事实证明,我们眼见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应该从这件事得到反思,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不是容易的。”

《父母规》读后感3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说了解一个人难,和弟子相处的时候这么小心翼翼,懂得尊重弟子。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观察力、判断力一般,却经常妄下断语。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什么“帽子”都敢给戴上。

一个孩子早上起床叫不起来;没写完作业就看电视、玩手机;乱摆放东西;吃饭挑食;学习成绩平平还不努力……

这时候,父母往往高高在上地指责、评断孩子,说孩子懒惰、不上进、不体贴父母。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更加逆反,越来越差。

我们不妨耐心坐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不好,只是苦于找不到改变自己的方法;或许,还有其他难以启齿的苦衷。

我们要感同身受地体会孩子内心的痛苦,以己之心度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要要求孩子做个完美的人,就像我们自己有很多缺点毛病一样。

在倾听孩子的想法后,我们再做出判断,这时候,一句理解、鼓励的话,可能会成为孩子战胜惰性、战胜自己的动力。这样,才能体现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关怀和尊重。

就像孔子一样,对孩子用心观察、聆听,然后因材施教,让孩子发展成最好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规》读后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