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润物无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最长也最短,最宝贵也最无情;它能催人老去,也能促你成长;它能带走一切,更能沉淀一切。

时间的长河里,我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莫过于做了教师。想当初考大学,好不容易考上了,结果录取时却不是我填报的志愿。我填报的都是财会专业,录取的却是师范院校,原来班主任孙老师私自做主给我改了志愿。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希望我当老师,他觉得我应该是个好老师。而父亲也反复安慰我说:“当老师好,当老师好!”在他辞世前的某一天,也還感慨过:一生最满意的事情就是女儿当了老师。现在想来,真得感谢班主任给我改了志愿,因为我越来越喜爱老师这一职业,似乎这辈子我也只能做个老师。最喜欢王维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平凡的岗位,平淡的日子,我执着于教书育人,热心于学校工作,做着润物无声的教育,自然也收获颇丰。回顾我的成长经历,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奠定基础时期、自我发展时期、带领团队时期、发挥余热时期,借用2018年济南中考作文题目,那就是“从未止步”!

一、无数个“第一次”,奠定了从教基础(85年7月到89年8月)

    我是1985年7月从聊城师范学院毕业来到本校,一干就是三十四年。八十年代上大学,考上不易,工作却不用愁,学校包分配。我清晰地记得,毕业分配时系领导给了三个名额任我选:威海教育局、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工业大学,我莫名其妙选了山东工业大学。报到之后才发现,我被安排在子弟学校上班。当时的子弟学校不算正规,除了一栋四层的教学楼,再就是楼下泥地的操场和操场周边大学的各种设施,诸如食堂、开水房、车棚、澡堂、液化气站等,而我要教的学生是职业高中班高二学生。当时好像是为了解决大学老师的子女就业问题,依托于大学的机械厂,设置了职业高中班。我那时还陪学生到机械厂的车间里实习了一个月,了解车工、钳工的相关知识,见证工人师傅的辛苦和勤劳,想来还是蛮有趣的一段日子。可惜只教了一年,就安排我教初一,那届高中学生是我教学生涯的唯一,也是我们学校历史的唯一。只此一届,再无高中。

接下来的日子是接初一新班,教课、当班主任。之前,本校优秀的初中生都是选择其他重点初中就读,86年始,市里取消一切重点初中,划片就近入学,我带的这届学生自然成了学校建校史上重点教育对象。对于一个来自农村、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家长们对我的不放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即便他们说我是“黄毛丫头”我也全不在意。我把全部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和备课、讲课上。教课不是问题,我把大学学到的东西一股脑儿都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前备好课,课堂上绘声绘色、滔滔不绝,讲语法我中英文对照、双语并行。学生似乎格外聪明伶俐:回答问题总是争先恐后,恨不得举起两只手;写作业格外认真,恨不得做两遍;做值日也格外积极,生了病戴了口罩也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学生相处的三年里,有老教师指点迷津,有热心家长支持帮助,有全班学生奋发向上,89年中考我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位列济南市第一名,开启了山东工业大学子弟学校的新纪元,也奠定了我教育生涯的基础。这三年里有我许多难忘的第一次,成为我教学的宝贵财富,鞭策我继续前行。

第一次被家长误解,我痛苦流涕,是学校领导主持公道,说服了家长,安抚了我受伤的心。借此,我反思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真心爱学生、与家长真诚交流,以后的日子里眼前总是一篇艳阳天!

第一次开主题班会,是薛成媛老师手把手教我,班会的题目是“我的名字”。我那时不知道主题班会的意义有多重要,只是走过场,但学生从自己的名字说起,领会了家长赋予名字的特殊意义,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也开阔了眼界,收获颇多。从此,我铭记:主题班会是教育的极好方式,要多尝试!

第一次刻钢板、油印试卷,全是自己动手,不会就跟老教师请教,只是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痕迹了,年轻人也很难想象这些旧物件的使用有多笨拙。与此同时,我也禁不住感叹时光的飞逝、社会的发展!珍惜当下,跟上时代的节奏,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活方式!

第一次讲公开课,是校内公开评奖,我潜心备课,大胆尝试,居然获得校级教学能手称号,从此,自信心增强了,工作劲头更足了,我对自己说:我必须做个好老师,我一定要让家长放心!

第一次参加济南市中青年教师基础知识竞赛,我不知会考些什么,盲目参赛,结果以一分之差才拿了个三等奖,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那本作为奖品的《古汉语词典》,至今还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它是我第一次参赛的见证,也鞭策我勤奋学习,不断进步。

第一次指导学生参加作文竞赛,获奖作品是岚的作文《悲哀的眼睛》,从她的文章里,我看到十几岁孩子心灵的纯洁和对快乐生活的向往,也深知:学生的文字被认可,那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从此,我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平台,助他们实现写作的梦想。

第一次写论文,题目是《单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经过层层选拔,文章被打印成150份,参加济南市年会交流,我也第一次作为代表参加了全市的教学年会。原来,教学和研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断练习写文章又是语文老师最最平常的事情!

第一次送毕业班,我经历了怀孕、生产的过程。我尽量不耽误学生的学习。生产的当天,我还站在讲台上;产假正赶上寒假,歇了两个月,就又站在毕业班的讲台上。这些事情被学校领导和老师传笑了多年,也恰恰证明他们对我工作态度的认可。1988年7月,我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生,中考语文成绩济南市第一️。我向学校、向学生、向家长交了第一份满意的答卷。从此,我扎根在这所学校,教书、育人,做喜欢的教育,润物无声,乐此不疲。

二、在实践中学习,在历练中成长(89年9月到2000年9月)

有了自己的孩子,似乎更懂得当老师的意义所在,因此,我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每天的常规事情是:读书、写作、备课、上课、改作文、看卷子,似乎一天都不能闲着。九十年代是我人生精力充沛的黄金时间,那段日子里,简简单单的生活,却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充实。有这几样东西是我当年生活里必不可少的:

一是教书。我在备课上下功夫,不但研究教材,更加注重学情和教法,力争上好每堂课。教案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即便是讲了多遍的课文,再次讲时也一定重新思考,不流于俗套。

二是当班主任。对于班级工作,我一向认为:会做人,就一定会学习,因此,一直把育人作为首要任务。学校的各项任务也能积极认真完成,因此所带过的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三是读书。为了提升自己,我常常光顾大学图书馆借书,每个周末都带着孩子到省图书馆读书,自己还订阅了《语文学习》等杂志。我读的书比较杂,人物传记、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名家课例,只要喜欢就广泛涉猎。读书笔记有十几本,随笔写作也不在少数。读的多了,写的多了,提起笔来就不至于笔下无物、索然无味。

四是中考阅卷。连续参加了几年中考阅卷,积累了一些经验,也结识了一些优秀语文老师。当时历下区语文教研员是王霄汉老师,或许是他看中我做事认真、利落、又不乱讲话,把我推荐到济南市中考阅卷专家团队负责管材料。每年暑假阅卷那几天,往返于保密室和阅卷现场,除了从五层高的楼上取回卷子,再把阅好的卷子抱回五层楼得保密室外,要数卷子,要检查老师们阅卷情况,要核对分数,虽然累但快乐着。现在都是计算机阅卷,自然体会不到阅纸质卷子的滋味。最难忘的是,当我看到一份优秀作文《藏在心中的小棉袄》,极力向阅卷组推荐打满分,终于如愿了,填补了中考作文无满分的空白,而那篇饱含真情的写姥姥的美文,也刻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不会忘记!

五是参加竞赛。通过竞赛检验自己、提升自己,这是极好的学习手段和途径。有几次比赛是我终生难忘的:

1995年5月,山工大首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开启,我报名参赛。执教题目是朱自清的美文《春》,备课的同时我先把文章背熟,讲课时完全脱离课本,游刃有余,最终获得大学“齿轮杯”优秀奖。奖品是一个健康秤,这让我格外欣喜,它时时提醒我要正视自己,不管自己几斤几两,都要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1995年8月,我参加了历下区主题班会课的比赛,当时教毕业班,针对毕业班学生的种种心态,我以《毕业前夕话思想》为题组织主题班会,班会上得很成功,不仅仅获得历下区一等奖,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998年10月,我参加了济南市第六届“走青春路、做育花人”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考察主题班会、公开课、教案、论文等多种内容,经过综合评比,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历下区一等奖。只是往市里推荐两人却没有我的名字,这件事至今我都想不明白。

2000年4月,全历下区语文教师作文能力测试,我的现场作文《语文教学悲喜交加》获得一等奖。有了这个奖,我更加理直气壮地教语文,更加自信满满地教作文,不至于总是顾虑自己会不会误人子弟了。

十年里,我每年都有一篇论文获得区级以上奖励或者在报刊上发表,每次中考成绩都名列市区前茅,每届毕业生都是我眼里的最美。

1995年5月,我被评为历下区优秀班主任。2000年9月,被评为济南市优秀班主任,并被济南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奖励。

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踏踏实实走过,不负韶华,问心无愧!

三、带领团队,一起奔跑(1998年9月到2017年8月)

1998年9月,学校安排我接任语文教研组长,这一干就是19个年头,直到2017年(55岁)卸任,期间还一直兼备课组长,也当过几年的级部组长。

我做教研组长的理念是:在和谐中共成长。组内老师不分老幼、性别、能力大小、业绩如何,都能团结如一个拳头,共同享受语文教学的乐趣。任教研组长的日子里,带领团队除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共同做过的以下几件事是我引以为傲的:

1.完善了学案的编写。利用寒暑假,对教材进行探究、整合,围绕六册书,编写了十二本学案(分教师稿和学生稿),且每年都要循环往复地更新、修改,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方便了教师备课、教学,促进了学生有效的学习。

2.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编写。为了辅助教学,结合本校实际,带领老师们编写了多本校本教材,如《流动的经典》、《美丽的汉语》、现代文、古诗词、文言文等多种读本,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2011年,作为主要负责人申报了济南市年度规划课题的研究,立项后利用两年的时间,经过调查、取证、课例研究、分组讨论、阶段总结、撰写论文等环节,完成了课题《初中语文经典阅读的策略研究》,最终结题,相关资料汇集成册。令我欣喜的是,课题研究成果《洗却浮华读书为真,讲究策略淘得真金》获得山东省评比一等奖,老师们的教学也的的确确把经典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

4.成立了远山文学社。文学社成立之前,我们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校性的作文竞赛,为学生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写作的潜能,很多学生在作文竞赛中崭露头角。组内那本学生优秀习作刊物《翱翔》,从创刊始,每年一期,接近二十期,我一直珍藏着。我们还经常把好作品向高一级组织部门推荐,学生作文获奖的那一刻,就是我们老师成功的喜悦。2015年,远山文学社在社长王程晔老师的主创下成立了,王月霞老师协助做了许多工作。随后利用寒假,我们邀请王继萍校长、团委孙凯书记,联手凤凰路学校龚天雁老师,一行六人,自费,大年初五,带着33个孩子,奔赴绍兴研学。行前,指导学生读书备课;火车上,提醒学生行为礼仪,并帮助列车员打扫卫生;景点里,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积累知识;宾馆里,饭后写作,交流感悟,是每天的必修课。老师们一面批改学生的习作,一面还要撰写文章发公众号,忙到夜里很晚却乐在其中。从此,远山文学社火了!目前,在新社长何西茜老师领导下,正继往开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5.请专家进学校。2015年,在重庆璧山的课堂上认识了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潘庆玉教授,我被他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深深吸引了。独乐乐不如众乐,我斗胆邀请他到我校讲课、评课,他没有拒绝。我更加钦佩他的人格魅力了。后来,和王兆贞、龚天雁老师合计,邀请他到凤凰路学校做课,他也没有拒绝。几个热爱语文的人,在一起切磋,于是就有了名家名篇教学研讨的冲动,又邀请了江苏名师丁卫军老师,首次举办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我和丁老师同课异构讲《天净沙秋思》,龚天雁和潘教授同课异构讲《老王》。活动非常成功,第二年,继续!王程晔老师、龚天雁老师与潘教授、与“苏语五人行”的老大刘恩樵老师授课。专家、名师的教学思想、授课艺术,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活动延续至今,今年由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承办,异常成功。我不自谦地说:我是创始人之一!是我把潘教授请到我们身边!

6.帮助年轻人成长。身边的年轻人,是我们学校的希望和主力,但他们需要历练,需要有人指点,为此,我真诚、无私、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成长。以磨课为例,组内每个老师的公开课、获奖课,我都认真倾听、无私分享自己的经验。宋方奎老师历下区专场两节复习公开课、王程晔老师省级研讨课一等奖《军人之家》和全国文化课堂一等奖课例《老王》、郝相凤老师全国文化课堂一等奖《背影》和省级优课《昆明的雨》、龚天雁老师全国一等奖课例《爸爸的花儿落了》、何西茜老师全国文化课堂特等奖《〈呐喊〉自序》和山大基础教育集团一等奖课例《最后一片叶子》、于霞老师的市级优课《曹刿论战》、王月霞老师的市级研讨课例《太空一日》……那些磨课的情景常常在眼前浮现。一伙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即便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美丽的是他人,自己不也是满满的幸福感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语文组从2000年始相继获得许多荣誉:济南市优秀教研组、历下区优秀教研组、历下区书香教研组、山东大学三八红旗集体。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也多次获得团队奖励,如: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优秀组织奖、历下区创新作文优秀组织奖等。在和谐奋进的语文团队里,我深深感受到共同拼搏的快乐!

四、发挥余热,永不止步(2017年9月至今)

55岁,是可以申请退休的年龄,但面对2016级7班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面对办公室里三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们,我犹豫了,他们的挽留,使我选择了继续任教。

2017年9月,我卸任教研组长。卸任后的我,工作突然轻松了许多,但自己并未放松自己。

首先,愉快接受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顾全大局,不计名利。其次,对所教的班级尽心尽责,一方面协助班主任赵偲老师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对语文教学倾注了心血。再则,对年轻教师关爱有加,思想上、业务上,帮助他们成长。

闲暇时间,我会在上写点文字,回顾以往,展望未来,记录生活,享受写作!

2017年10月,我被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聘为合作导师,从此又多了一份责任。当我想到自己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我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当我想到这些研究生不久的未来,也会和我一样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我又有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愿意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必须对她们严格要求、耐心指点,同时要虚心向年轻人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2019年8月,进入教学生涯第35个年头,我又接到半路接班教初三的重任,这对于57岁的我来说,不能算是一件轻快的事情,在整个山大基础教育集团,也算是第一人。学校领导的信任,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就是给我的最好的奖赏。我没有理由拒绝,愿意在语文教学的麦田里继续耕耘,收获快乐。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响当当的名字!新的理念,新的机制,给每个人都带来无限的挑战。拼搏的年龄已过,我虽比不上年轻人的体力、精力,但绝不给领导和同事们添麻烦,定尽力而为,发挥余热,享受当老师的美好时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润物无声)